第327章
凤翔节度使一职空了出来,宰相卢杞便推荐另外一个宰相张镒去担任凤翔节度使。】
【阿斗】:宰相杨炎呢?
【前面忘了说,唐德宗李适重用新宰相卢杞来分权杨炎。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杨炎在害死了刘晏后把锅都甩到了唐德宗李适身上。
宰相么,本来就是给皇帝背锅的,杨炎却把自己摘出去,如此得罪了唐德宗李适。
在《新唐书》中还记载了唐德宗李适对杨炎的评价,他说杨炎把自己当三岁孩子,自己不同意他的意见,他就辞职不干!
可见唐德宗李适后期对杨炎的不满,加上新宰相对杨炎的陷害,781年,杨炎被贬,最后又被李适赐死。】
*
蜀
“父皇,杨炎这样的到底算不算奸臣?”阿斗问刘备,他有点小小的纠结。
因为前面神迹也分析过,杨炎的各种行为的背后是唐德宗李适,那顺应帝王高坏事的大臣到底是好是坏呢?
【咱们接着说,宰相张镒离开长安后,卢杞成为了大唐唯一的宰相,他怕李适误会他专权,于是推荐了关播为相。
这个关播就是卢杞的狗腿,一切以宰相卢杞马首是瞻。
这就是唐德宗李适的宰相班底,可见和他登基之初差了许多。
说回战事,四王造反后,唐德宗李适派出节度使李希烈去平定战乱。
但李希烈早有造反之心,他不但没有出兵平乱,反而他自己也反了!】
天幕中出现几个造反节度使的面孔,只见他们个个黄袍加身,头上一个大字,“反!”
*
唐代宗,殿
“他们怎敢如此。”李适眼睛赤红。
“你说他们为何敢。”李豫问李适,作为帝王只会质问埋怨是没人任何用的。
“节度使手中有兵,而大唐却朝中无人。”李适用手背搓了搓赤红的眼。
“还有呢。”李豫问。
“是儿臣昏庸无能。”李适道,“朝中大臣亦是无能。”
李适觉得满堂上下就没一个好东西,包括自自。
“还有呢?”李豫继续问。
李适想了想,“父皇之前对藩镇姑养生息。”
“最重要的一点。”李豫还没听到自己想听的答案。
李适有些茫然,还有什么??
【公元783年正月,李希烈连续攻下汝州尉氏等地,他的前锋军队甚至抵达了彭婆。
眼见李希烈势如破竹,唐德宗李适忙找宰相卢杞商量对策。
卢杞则认为李希烈并不是真心造反只是一时冲动而已,只需派有名望的大臣去劝说即可。
卢杞推荐的大臣是颜真卿,提到颜真卿大家应该都熟悉,四朝元老,忠贞正直的唐朝明臣。
此时的颜真卿虽然是朝堂中有名望的大臣,但是由于他刚正不阿直言上谏,因此官路一直坎坷,如今七十多岁的他不过是挂有太子太师虚名而已。】
【阿斗】:李希烈能听劝?若能听劝他怎么会造反。
阿斗觉得卢杞此番提议当真可笑,这不是让大臣颜真卿去送死么。
【明眼人多都知道卢杞这个提议分明是让颜真卿去送死。
当年李希烈为了节度使之位能害死李忠臣,他怎么可能因为颜真卿的劝说就回头是岸。
但是唐德宗李适竟然同意了,众臣皆反对也没有让唐德宗李适回心转意。
颜真卿明知自己此去是死路一条,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去之前他给自己儿子家书一封遗书。
看的出来,颜真卿就没想自己能活着回来!】
悲凉的音乐响起,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义无反顾的一人走向叛军!
【李希烈见颜真卿到来,他先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一千多亲兵围住颜真卿,刀剑乱舞。
但是颜真卿却不为所动,继续宣读诰书,劝李希烈回头是岸。
李希烈铁心造反怎会改正,他把颜真卿扣了下来,因为颜真卿的贤名远扬,李希烈又想策反颜真卿为自己所用,来增加自己的威望。
但是颜真卿宁死不从,即便李希烈用丞相之位来诱惑他,但颜真卿不为所动。
最后气恼的李希烈直接挖坑,声称要把颜真卿活埋,但颜真卿仍旧不屈服。
眼见颜真卿软硬不吃,李希烈终于忍受不住,他假传圣旨,声称朝堂下令让他自缢。
虽然颜真卿识破,但是李希烈强硬的让宣旨的太监勒死了颜真卿。
铮铮铁骨的一代名臣就此陨落,大唐又失一贤臣。】
“儿臣昏庸,不配为君!”李适跪下,重重的给自己两个耳光。
他没想到自己当了皇帝后会昏庸至此,信奸臣害忠臣。
【本以为能收复藩镇的唐德宗李适怎么没都没想到局势会变成这般。
接下来咱们分析分析一起分析分析本就一片大好的局势怎么就变成这般。】
第320章
【这次咱们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唐德宗李适失败的原因, 自古至今,战争除了消耗人力还会消耗大量的财力,两者缺一不可。
就像大宋后期有银子却无人,或者像明末后期国家财政崩溃, 最后都导致了他们失败灭亡。】
李豫眼神一亮, 心道不愧是神迹, 方才李豫一直问李适, 就想听到这个答案,可惜方才李适迟迟没有说出。
“财力?”李适一愣, 这是他一直忽略的一点,在他心里只要君主手腕够强硬就能成功。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场削藩给唐朝带怎样的经济压力。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李适时期,只要出兵打仗,就会发三倍的工资, 且本藩镇的工资仍旧照常发。
这就是唐德宗李适时期的出界粮, 之前咱们说过, 因为府兵制和井田制的破坏, 唐朝的节度使才应运而生。
让节度使自己掌握财政,自负盈亏, 如此朝堂不用再出军饷, 大大的减少了财政支出。
可出界粮可得朝堂自己出钱。】
*
唐太宗, 唐殿
“还是得有银子。”李泰也跟着他家父皇听完了后世明朝的历史, 也知道明朝最后是穷死的。
因此李泰深知贸易对一个朝堂的重要性, 可以说是一个朝堂的命门。
此时此刻,李泰下定决心, 他得出海贸易,让大唐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样日后不论是上位, 他都能自保。
李泰已经不执着于当皇帝,后世那么多败家玩意,他可不想承认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
秦
神迹一提到银子,秦始皇嬴政也不由的想起之前的大唐。
统一货币后,如今秦朝的贸易蒸蒸日上,秦朝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且秦始皇嬴政还改良了后朝的盐政,借鉴么明朝时期的盐引。
首先,盐的开采权由朝堂掌控,但是贩卖权却下发给合盐商,并设置了专门的转盐使。
原本秦朝是掌控了盐政的运营,一切盐利尽归官府,虽然短时间内财政大大提升,但夺取的是民间利益。
听了这么多神迹,秦始皇嬴政也开始思考百姓,一个王朝的灭亡,究其根本还是百姓跟着造反,而他们造反的原因则是活不下去。
因此秦始皇嬴政下放了贩盐权,但是不允许自己制作私盐。
商贩可以通过运输粮草到边境得到盐引,如此大大减少了边境的支出,而百姓也得了利益。
不得不说,这一政策实行后,朝堂和民间的关系明显缓和。
【但是唐德宗时期的出界粮却加重了朝堂负担,朝堂要节度使打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让节度使外出打仗是需要负担军费,正如《资治通鉴》记载,牙兵出征可以获得三倍工资,就和咱们现代的出差补贴差不多。
朝堂的本意是希望用补贴来刺激牙兵的积极性,从结果是提高了牙兵的积极性,但是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
毕竟牙兵们的升迁权都在节度使手里,朝堂无权晋升他们,既然用命换不来官职,为何不保命得银子呢?】
天幕中出现牙兵的卡通形象,他们衣服上写着“打工人”三个字,然后头顶上则写着“三倍工资”
【因此唐德宗李适此次战争出现一种现象,他派出去的藩镇士兵,很多就驻兵在本镇境外,反正只要出境了就算出差。
如此他们就能拿到朝堂的三倍补贴,且不会有太大的阵亡,毕竟保命要紧。
此举宛如吸大唐血的寄生虫,仗没打多少,但是银子却得了不少。】
李适错愕,他没想到节度使不但不听指挥,还疯狂的占朝堂便宜,他们怎能这般?!
“任免权收不回来,又无法武力镇压。”李豫长叹一口气。
说白了,他们就是欺负朝堂,把朝堂当做大义的幌子和退路罢了。
看看那些兵败被赶出来的节度使,一个个的逃往朝堂,当真是退有容身之地。
【阿斗】:总有打下来的藩镇,只要朝堂收回,不就能增加税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