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见太子李隆基如此, 唐睿宗李旦的态度果真缓和了很多, 朝堂大事他除了过问自家妹妹外, 还会派人去询问李隆基。
  若自家儿子不同意,唐睿宗李旦也会听李隆基的意见。】
  天幕中再次出现卡通李旦的形象, 只见他左边站着的是太子李隆基,右边站着的是太平公主。
  李旦一会往左一会往右,头上几个大字,“听你的!”
  *
  蜀
  “唐睿宗李旦这是隔岸观虎斗么?”阿斗万万没想到唐睿宗李旦如此墙头草,谁也不得罪。
  合着当皇帝的是他, 但是做决策的确是太子和他妹妹, 他唯一的作用的就是点头呗。
  *
  宋
  “当真是端水大师, 倒是谁也不得罪。”赵匡美感叹, “可惜,也只有端水的本事。”
  赵匡美不认为李旦是个合格的君主, 但凡有能力的君主从不需端水。
  *
  武周
  李旦听自己并未对自己儿子动手, 心方才安了下来。
  此时的李旦光是想到日后自己要周旋于自家妹妹和儿子中间, 就觉的心特别累, 半点当皇帝的意愿都没。
  与其看着自己妹妹和自己儿子斗, 他还不如直接退位当太上皇,也省的手心手背都是肉。
  【但是此时朝堂上已然形成了两大势力, 一股是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势力,另一个股则是以太子李隆基为代表的势力。
  唐睿宗李旦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 只会加剧双方的矛盾。
  咱们一起来看看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怎么从盟友变成了死敌。】
  天幕中出现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人现在对打的擂台上,而唐睿宗李旦则穿着裁判的衣服。
  【首先朝堂中再次出现关于李隆基太子之位不是大统的言论,之前咱们也说过,李隆基继位的确是名不正言不顺。
  依旧制,立嫡不立庶,怎么算都是李成器更有正统性,此言论出,不管结果唐睿宗是否废太子,都会恶化太子李隆基和他长兄李成器之间的关系。
  但是此计谋却被太子李隆基一方识破,根据《旧唐书·姚崇传》记载,宰相宋璟向唐睿宗李旦上奏,请求将皇子李成器、李守礼二人外放当刺史,并且还主张把太平公主派至东都洛阳。】
  *
  武周
  听神迹讲述日后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政治斗争,李旦越听越觉得的心口发堵。
  他就怕自己做出什么昏庸的政策,把好不容易光复的李唐再嚯嚯完了。
  李旦深知自己接受的李唐已经不是他父皇当年的李唐,毕竟他家母后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消耗了大量的家底。
  加上几场政变,朝堂动荡不安,众臣来回站队,此时的李唐的确需要一个手腕强硬的帝王,显然自己不是。
  李旦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自己是兄弟几人里最小的,也没受过作为帝王的正统教育,治国方面一知半解。
  加上自己性格的原因,他本就是个心软和不果断的人,真的不适合当皇帝。
  【最后唐睿宗李旦听从了宰相宋璟的意见,他把李成器他们外放当刺史,但是并没有将自家妹妹太平公主赶去洛阳,而是安置在蒲州。
  除此之外,唐睿宗李旦还下令让太子李隆基监国,坐实了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第一次交手中,太子李隆基赢。】
  天幕中,擂台上的太子李隆基向太平公主重重挥拳,场上的比分变成了一比零。
  *
  唐高宗,唐殿
  李旦听自己最后站在了自家儿子一方,着实松了一口气。
  讲真,他十分担心自己登基后变的和他哥李显一样昏庸,把江山社稷交给外人。
  【唐睿宗虽然把太平公主安置在蒲州,但是他却做这个坏人。
  在《旧唐书·姚崇传》以及《旧唐书·宋璟传》都有记载,唐睿宗把此事原原本本的告诉太平公主,都是太子李隆基所为。】
  天幕中裁判唐睿宗李旦上场,只见他头上几个大字,“不关我的事,你们打!”
  然后裁判唐睿宗李旦又下场了,擂台上剩下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
  【路人甲】:这么看唐睿宗李旦真是蔫坏,挑拨离间第一名。
  李旦……
  【但此时的太子李隆基并不想和太平公主正面冲突,根据《旧唐书·宋璟传》中记载,看太平公主来找茬,李隆基还是了,于是李隆基把锅甩给了宋璟等人,导致宋璟他们被贬为刺史,李隆基失去左膀右臂。
  然而在景云二年五月,太子李隆基又主动请求太平公主回长安。
  第二场斗争中,算是太子李隆基败。】
  阿斗想不明白,明明唐睿宗李旦都向着太子李隆基,为何太子李隆基还如此委屈齐全,好不容易以损失自己亲信为代价把太平公主送出长安,竟然又亲自求太平公主回来。
  他这是要干什么???阿斗不明白了。
  【皇子李治】:唐睿宗李旦是不是做了什么?
  李治觉的事情没那么简单,肯定是唐睿宗李旦做了什么事,李旦之前那么扶持太平公主打压太子,怎可能轻易的放弃太平公主这股势力。
  乐瑶正要把话题拐向唐睿宗李旦,不想自家粉丝就提出问题来了,这种默契让乐瑶特别舒服,仿佛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般。
  【咱们从别的历史文献来分析分析唐睿宗李旦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按照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唐睿宗李旦在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间反复横跳,虽然他肯定了太子李隆基的皇储之位,但并没有放弃自家妹妹。
  咱们先来看看唐睿宗李旦的妥协,他将太平公主外放蒲州而不是东都洛阳,东都洛阳距离长安有八百多里,而蒲州距离长安有三百多里。
  若是按照距离来说,蒲州虽然很近,但是离长安更近的地方比比皆是,为何偏偏是蒲州呢?是唐睿宗李旦随意为之么?】
  *
  武周
  听到太平去的地方是蒲州,武则天已然知道为何李隆基要请太平回朝。
  武则天再次看向李旦,谁说他这个儿子软弱无能。
  李显不知蒲州这地方有什么特殊的,为何值得神迹单独讨论?
  李显满脸茫然,不是装的茫然。
  要不然历史上的武则天选李显登基,他远离政治中心真的太久了,有些东西一旦放下,再拾起来可就难了。
  【蒲州的安邑、解县两池,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产盐区。
  根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光是这两个地方““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2”。
  古代盐有多重要咱不就多说了,太平公主控制了蒲州的盐政也就控制了长安的食盐。
  且在《册府元龟》卷四八三邦计部总序中又有记载,“睿宗景云二年,以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
  除了蒲州的盐池,关内是第二个重要的盐池,而太平公主已经控制了蒲州,若蒲州的刺史在去担任关内的盐池使,那么整个盐政便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
  从这些资料看,太子李隆基请太平公主回朝,不是怂了而是被逼无奈。
  所以,大家觉的此时的唐睿宗李旦到底是站在太子李隆基一方,还是太平公主一方呢?】
  *
  宋
  “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层关系,倒是我低估了唐睿宗李旦。”赵匡美感叹道,这些资料目前他没收集到。
  所以虽然是后朝之人,方才神迹说的那些事,赵匡美他们也是第一次听。
  “他当真很会平衡双方势力,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赵匡美重新审视唐睿宗李旦,这些计谋可不是草包皇帝能想出来的。
  *
  秦
  “扶苏,你说说唐睿宗的平衡之术如何。”秦始皇嬴政让扶苏评论下李旦。
  “唐睿宗李旦的平衡之术再厉害,始终有个致命的弊端,他手中无自己的势力,一旦双方势力偏横,唐睿宗李旦根本无反击之力。”公子扶苏一针见血,他觉的大唐必定还会有政变。
  【随着太平公主回到长安,她和太子李隆基又展开了新一轮斗争。
  当然,唐睿宗李旦也不免参与其中。
  根据《太上皇(睿宗李旦)实录》记载,太极元年(712)正月,唐睿宗李旦曾让李隆基送金山公主往并州,要知道当下形式,若李隆基一旦远离了政治中心,后果可想而知。】
  听到这,李旦的脸色再次变的很难看,最让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竟然要费了太子李隆基。
  若太子一旦被废,那么大唐怕是又要重蹈覆辙,再次陷入混乱当中。
  “怎就如此糊涂!”李旦自己骂自己,自己果真不是当皇帝的料!
  【若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先天元年(712年)七月,太平公主借《汉书五行志》的说法,慧星出西方乃是除旧布新之向,此星象代表太子李隆基要替代唐睿宗李旦当皇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