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在洛水祭祀的消息一传出,众人开始揣度武则天的心思,与此同时谣言也开始满天飞。
  有人说武则天此举就是想自己登基,废除李旦的皇帝之位。
  有人说武则天毕竟举就是想把李唐的宗室骗到长安,然后团灭了李唐宗室。
  总之宗室上下人心惶惶,当然,亦有人蠢蠢欲动。】
  武则天的眉头微微上挑,等着听神迹接下来所述的李唐宗室名单。
  【咱们来看下老李家还有什么人。
  韩王李元嘉,唐高祖李渊之子,任绛州刺史。
  黄国公李撰,韩王的儿子,任通州刺史。
  霍王李元轨,唐高祖李渊之子,任青州刺史。
  鲁王李灵夔,唐高祖李渊之子,任青邢州刺史。
  越王李贞,唐太宗李世民之子,任博州刺史。
  琅邪王李冲,越王之子,任博州刺史。
  可见此时老李家的宗室还是很有权势的,身居要职。
  他们手上有兵力有财力,还有李唐血脉,若是他们能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李唐家的天下就是他们的。】
  汉武帝刘彻来了兴趣,他想知道武则天到底有没有本事对抗宗族。
  毕竟汉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甩掉了尾大不掉的藩镇割据。
  就目前来看,汉武帝刘彻觉得李唐的宗室打不过武则天,这女人的确有些政治手腕。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黄国公李撰,他为了出师有名,特意伪造了唐睿宗李旦的皇帝书信,书信内容为“朕被软禁在后宫中,请众王发兵救朕!!”】
  李旦????
  这已经不能用离谱来形容了,这些所谓的宗室是不是觉得自己活的太长??
  李旦当真一个大无语,他们要造反就大大方方的造反,干嘛要连累自己!!
  此刻李显有些幸灾乐祸,他特别想知道他家母后要是看到这些书信反应如何。
  【随后琅邪王李冲也伪造了书信,这封书信说太后武则天准备废除唐睿宗李旦,要将李家的江山交给武家!!】
  李旦……
  行吧,这一个个的好叔叔,是打算直接把他送去见太爷??
  第273章
  【一连两封来自于“唐睿宗李旦”的书信, 宗室们的这场造反也算的上出师有名。】
  李旦……
  什么出师有名,是出师有命吧,他的命……
  这帮老不死的!!当真不顾他的死活呀!
  他们此举可是把自己架在火炉上烤,自己是跟着造反还是不反?
  跟着造反吧, 他人在宫中,
  李旦越发觉得当皇帝太难了, 所有人都对着皇位虎视眈眈。
  有强势的母后, 有想掌控大局的权臣,亦有想趁火打劫的宗室。
  这个皇帝谁爱当谁当吧!反正他是不当!
  【虽然师出有名, 但是要造反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大家必须齐心协力才可。
  不然就像汉朝时候的七王之乱,原本该是稳赢,结果七王之间先内讧起来。】
  *
  武周
  听到齐心协力这几个字,武则天笑了。
  这四个字当真与李唐宗室毫不相干。
  【但是面对权利, 齐心协力可比想象中的难多了。
  特别是在古代, 信息的传递的确是个大问题, 谋划造反可是一件大事, 要保证众亲王大步调一致,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来筹划。
  显然, 琅琊王李冲虽然让这次造反师出有名, 但是他的行动太快了, 快到根本没和其他亲王商量。
  勤王的名号一起, 琅琊王李冲直接派遣博州长史萧德琮招兵买马。
  讲真, 这种事情应该提前准备,毕竟以亲王身份造反成功的只有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宗朱棣, 这两人如何神勇,大家应该都知道。】
  天幕中出现琅琊王李冲的卡通形象, 直接他异常亢奋的在天幕上跑了跑去,挨个敲众亲王的大门。
  头上顶着一行大字,“咱们一起反了!”
  *
  秦
  听琅琊王李冲此举,公子扶苏断定此次造反定不会成功。
  琅琊王李冲的情况和唐太宗李世民还有明太宗朱棣完全不同,那两人在军中的威望可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
  而且最尴尬的一点,琅琊王李冲只是一个小辈,众亲王凭什么跟着小辈造反?
  若是造反成功了,这皇位由谁来坐呢?
  公子扶苏连连摇头,当真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把造反当做儿戏。
  *
  唐
  李旦听着也相当无语,这就是不顾自己死活的造反计划?
  那个李敬业有十万大军都没办法打败他家母后,这琅琊王李冲现招兵买马,连盟约都没和其他亲王商量好。
  造反???这就造反了??
  没本事造反就不要造反!安安稳稳的当他的琅琊王不好么!
  此时此刻的李旦真想给琅琊王李冲一个大嘴巴子,他以为造反是什么,小孩子过家家?
  【此时此刻,其他的亲王们还没有准备好就接到作为小辈的琅琊王李冲的通知,让他们共同奔赴洛阳!
  提前不通知不谋划,上来就让他们跟着卖命,凭什么?
  区区一个小辈而已,指挥他们这些当叔叔?众亲王的态度可想而知。】
  天幕中再次出现动画,方才琅琊王李冲特别兴奋的敲打众亲王的门,但是没有一个人给他开门……
  【不但亲王这里不配合,琅琊王李冲那边情况似乎也不怎么好。
  首先是李冲那边闹的动静太大,直接惊动了武则天,武则天立马派兵讨伐李冲。
  其次,琅琊王李冲招兵买马并不顺利,之前咱们分析李敬业为何造反失败时提过,想要造反成功必须要有民众基础。
  如今唐朝只是朝堂间的内斗,还没有波及百姓,因此李冲造反之举并没有多少百姓愿意支持。
  又不是活不下去,何苦为了皇家间的权利之争搭上自己的性命。】
  *
  武周
  武则天听神迹提到百姓,她的眉眼间多了一分认真。
  自打武则天登基后,她的政治中心更加偏向寒门,而寒门则出自于百姓。
  除了提拔寒门之外,武则天还在筹谋该如何消除朝堂中的异己,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
  别看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个个毕恭毕敬,但到底有几人忠于自己却不得而知。
  或许,唐太宗时期的谏言不错,但是要换一种方式,比如匿名的谏言。
  【李显】:琅琊王李冲到底招募了多少人?
  李显特别好奇,一万两万还是三万?
  他好奇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发到了天幕上。
  不知为何,李旦总觉的他家三哥有点幸灾乐祸的意思,他是不是特别想知道那些亲王兵败后自己的下场会如何凄惨??
  果然,叔叔没有一个好东西,他的亲哥哥也不是个好玩意。
  李旦的心口拔凉拔凉的,感叹道最是无情帝王家爱,当真如此。
  【被琅琊王李冲派去募兵的萧德琮来报,愿意跟从李冲造反的只有五千人。
  而这五千人里还有一部分人只是单纯的为了银子,不是诚心诚意的为李冲卖命!】
  五千人!!!
  听到只有五千人愿意造反,李显一整个大吃惊,他万万没想到只有这么点人愿意造反。
  按理说他们老李家有造反的基因,细数一下太宗爷爷造反成功了,太子李承乾造反失败,他哥哥李贤意图造反。
  怎么都不至于只有五千人愿意跟随造反,这个琅琊王李冲人缘也太差了!
  不光李显吃惊,李旦也相当震惊,五千人……造反个锤子……
  武则天则相当的淡定,于此同时她把百姓二字牢记于心。
  只要民心所向,这天下就没人能反的了,神迹所述忽然打开了武则天的另一种思路。
  武则天类比了汉文帝和唐太宗,忽然发现二人之所以被后世成为千古明君,百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子扶苏感叹道,若百姓安居乐业,到底是李唐江山还是武氏天下于百姓根本无所谓。
  听神迹所述了那么多,百姓二字已经被公子扶苏牢记于心。
  公子扶苏在思考的同时,秦始皇嬴政亦在思考,并且把思考转化为实际的政策。
  秦始皇嬴政对历朝历代的政策都记录的非常详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秦朝终于不用摸着石头过河了。
  【虽然手上只有这么点人,但是此时的琅琊王李冲已经骑虎难下了。
  要不说造反需谨慎,这可是一条不归路,一旦开始就只能一条路走到底。
  琅琊王李冲的计划是先把博州作为作为根据地,随后率领大军渡过黄河,一路攻打到洛阳,半点不拖泥带水。
  计划是好的,若李冲有李敬业的十万大军说不定还真能推翻武则天的统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