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
宋
“这明朝万历帝的脾气也是够好的,还一条条解释,若换成明朝嘉靖帝试试,怕那个上疏的大臣早就被处死了。”赵匡美道。
“哥,要是有人这么说你,你能忍?”赵匡美转头问他哥赵匡胤。
赵匡胤一时无语,若自己不能忍,他的“好弟弟”赵匡美怕早就投胎了。
*
唐
唐太宗李世民听到如此谏言倒没有什么反应,大唐本就广开言路,且前有魏征在。
李承乾轻轻叹了口气,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万历叹气 ,他多少能体会万历的心情,毕竟自己也是过来人。
只是自己的境遇和万历虽类似,却不尽相同。
大唐的臣子们上谏都是为了大唐好,明朝的臣子上谏则是为了自己身后的利益集团。
“大哥,你叹气作甚,可是听不得大臣劝谏。”李泰听李承乾叹气,赶紧跟上一句。
目前李世民还没立太子,李泰仍旧觉的自己有机会。
李承乾对太子之位倒没任何想法,但也不想让李泰做太子,因为他这个二弟也不配。
“我自不如二弟,能听人劝。”李承乾开口讽刺,怼的李泰哑口无言。
毕竟李泰之前也被谏臣逼疯过。
【万历越说越气,他希望让内阁拟票,严罚雒于仁。
若这事发生在之明朝,除了明孝宗朱佑樘任何一个皇帝身上,臣子雒于仁定是吃不了兜着走,但到万历这就不一样了。
首先因为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如此为国为民的臣子,死后说被清算就被请算,张家全族下场凄惨 ,教训在前,谁还敢得罪同僚。
当这个出头鸟没任何好处。】
听到张居正的下场,朱厚照就感觉特别惋惜,虽然张居正也是文臣,但是朱厚照知道他和其他的大臣不一样。
他为了百姓为了大明江山,敢于和所有利益集团作对,正是朱厚照需要的肱股之臣。
不管万历出于什么原因清算这样一位大臣,便注定了他是个庸君。
朱厚照觉得万历如此对待张居正,就和当年朱叫门对待于谦一样,自断后路。
【其次,国本之争,万历帝本就孤军奋战,他清算了张居正所有党羽,便意味着清算了所有站在自己一边的人。
当下所有的大臣全都在一条船上,共同对抗万历。
他们给雒于仁说情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严惩他。
内阁开始和稀泥,内阁大臣开始劝导万历,说这件事情一旦闹大了,雒于仁的上疏必定会被天下人知道。
到时候万历就会被天下误认为是昏君,而被惩戒的雒于仁则会留下“谏臣”的好名声。
内阁当真会揣摩万历的心思,一下把万历说服了,最后他放过了大臣雒于仁,只让他自己告老还乡。
把皇帝骂成这样,最后还全身而退,已然是最好的结果。
而从这件事上,万历帝学会了一招,留中不发,对于自己不同意又不想把事情闹大的奏章,一律当看不见!】
卡通万历帝再次出现,他面前是堆积如山的折子,但是万历帝却一眼不看。
“逃避能解决问题?”朱佑樘已经不知该怎么说这个小畜生好了。
相比嘉靖帝,这个万历似乎没那么气人,就是消极怠工。
【经历了这次事件后,万历帝仍旧不上朝。
万历十八年,如同之前一样,不但不上朝,什么祭祀朝拜一律取消。
万历十九年八月,首辅大臣申时行被弹劾,于是告老还乡。
申时行的离开,万历彻底开始放飞自我,而他和群臣之间的矛盾也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朱佑樘】:这个申时行是好是坏?
朱佑樘发问,他知道自家儿子在到处找可用之臣,连带朱佑樘也开始在意大臣。
【怎么说呢,历史上对大臣申时行的争议不小,我个人觉得申时行是个通透的人,也正因为太为通透才显的碌碌无为。
按理说申时行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应该坚定的走张居正的老路,把变法坚持下去。
但是通透的申时行早就看透了本质,万历帝想要拉拢反张派,而反张派虎视眈眈的要清算张党。
在皇帝都不支持的情况下,若再坚持下去,无疑落到和张居正一样下。
正是如此,申时行才开始和稀泥,不断的调和万历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
卡通大臣申时行出现在天幕上,只见他拿着棒子和稀泥,一会加加水一会加加干水泥。
【咱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申时行是如何和稀泥的。
第一,在万历帝气恼的要开棺鞭尸张居正时,是他私下劝解万历帝才让张居正得以最后的体面。
第二,当万历帝效仿明武宗朱厚照训练新君,造到文官集团拼死反抗时,为防止出现第二个豹房,申时行去找掌管皇宫军权的宦官商议。
申时行以委婉的方式问宦官,要是操练的新兵有造反之徒,他们岂能负责。
于是宦官集团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开始劝解万历帝,训练计划搁浅,文臣集团没有拼死进谏。
第三,他在考核制度上一边放水文官集团,一边又力推有才之臣,比如因为支持张居正被打压的潘季驯,让他治理黄河并颇有成效。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唯一翻车的便是国本之争,申时行本想继续和稀泥。
但没想到文官集团逼着他表态,申时行因为迟迟不表态而受到弹劾。
看透了朝中局势,也看透了万历帝的态度,面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申时行选择离开。
因此他也得以善终,不知大家觉的这样的臣子是不是忠臣?】
【路人甲】:只能说大明再无第二个张居正。
很久没出现的粉丝路人甲一声感叹,就像当年朱叫门杀了于谦一样,万历清算张居正后便再无张居正。
毕竟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不为自己想也得为子孙后代想想。
从万历拉拢守旧的文官集团,像文官集团妥协那一刻,他就输了,彻彻底底的输了。
万历后期说是反抗,不如说是无奈的逃避,眼不见心不烦罢了。
万历只当好自己这一世的皇帝,至于后朝帝王,与他没任何关系,这极度的自私真是像极了嘉靖帝朱厚熜。
【不过宅男万历帝也有他强硬的一面,他有所妥协也有所不妥协,比如在军事上。
接下来咱们讲讲万历帝的高光时刻,万历三大征!】
恢宏的音乐再次响起,直播间面前的众帝王不由的皱起眉头。
第224章
“这玩意会打仗?”朱高煦第一个站出来质疑, 他才不信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万历会带兵打仗。
这年头是个人就会指挥打仗么!!
朱高煦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发到了天幕上,虽然只是文字,可后面那一堆的感叹号表达出朱高煦是有多不信。
【接下来咱们详细说说万历三大征。
首先是宁夏之役,此次造反的是在嘉靖年间投城明朝的蒙古人哱拜。
早年他因为得罪了部落的首领, 就带着手下的人投靠了大明朝, 加封了都指挥。
大家都知道, 自嘉靖二十五年后, 嘉靖帝就只专注于帝王之术和朝堂内斗,压根不关心边境局势。
因为朝堂的放纵, 哱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武装势力。
到了万历年间,哱拜在宁夏已然独霸一方,万历十八年,哱拜让自家儿子接替自己大将军的位置。
万历十九年,蒙古大军侵犯宁夏地区, 哱拜请求率兵支援。
在这场战役中哱拜发现一件事情, 首先是他手下的大军相当听自己指挥, 其次是侵犯边境的蒙古军见到自己便溃不成军。
这让哱拜萌生出一个想法。】
*
唐
李倓听到后朝皇帝竟然让外族人手握兵权, 不由皱起眉头。
安史之乱在前,后世王朝竟不吸取半分经验。
李倓一边感叹, 一边引以为戒, 他认真的记下神迹的每句话, 想从中吸取经验。
因为神迹的出现, 大唐的国运已然被改变, 八年的安史之乱仅用了一年便平定。
“这个明朝皇帝难不成想成为第二个您么?”唐肃宗李亨看向李隆基。
“那么喜欢重用外族人,典型的吃里扒外。”唐肃宗继续看李隆基, “真不是东西。”
李隆基被气的浑身颤抖,此时李隆基心中期盼上天赶紧给自己一个痛快。
【于是万历二十年, 哱拜借讨伐巡抚党馨为明,伙同他的儿子义子以及他手下的先锋官刘东旸一同造反。
他先后杀了党馨和延安府知府,并且烧了官府抢了官印。
占据了宁夏的哱拜先后攻下了很多城池,并且勾结蒙古大军,许诺蒙古军许多好处,得到蒙古大军的援助。
叛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朝堂,这次万历皇帝一改常态,他不但没有怠政并且对此次叛乱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