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反正朱棣不承认,这个judy就不能是他爹认的干儿子么?
朱元璋看向朱棣和朱棢,指着殿外,“你俩出去站着!”
朱棣……
朱棢……
朱樉:嘿嘿嘿!
“老二,你也出去。”朱元璋一并把三人给赶出去了。
朱棣三只能抻着头往殿里看,耳朵竖起来,生怕错过了神迹。
朱欆埋怨,“你俩吵就吵,管我啥事。”
“二哥,你不说话没人拿你当哑巴。”朱棢语气嫌弃。
“三弟,你胳膊肘往哪拐,咱俩两个死人,不该同仇敌忾么!”朱欆往后一退,朝朱棣那一撇嘴。
还在空气里画了一条线。
朱棣……
“你爱死死,别拉着我。”朱棢用鞋底蹭地,蹭的地方正是朱欆刚刚画的线。
“你不死就不死么,阎王让你三更死你还能活到五更!”朱欆在空气中接着画线。
朱棣叹气。
朱欆和朱棢异口同声,“judy!你叹什么气!”
接着殿内一声大吼,“闭嘴!”
来自老父亲的震慑,殿外瞬间安静了……
*
唐。
听到明朝皇帝如此出身,李世民不由佩服。
如同朱元璋一样,李世民对汉高祖刘邦评价很高,英雄不问出处,能在逆境中得天下乃是王者。
“这样的人还得天下?”李渊大惊,刘邦那样的人得天下已经够不可思议了,乞丐还能当皇帝?带着百姓一起要饭?
朱元璋瞬间代替刘邦成了李渊第一个瞧不起的帝王。
【李渊】:乞丐都能当皇帝?
【朱元璋】:李渊那怂鳖都能,乞丐咋就不能!
朱元璋不惯李渊毛病,开口直接骂。
李渊捂着心口,“吾儿,他骂你是王八蛋。”
李世民眉头微皱,“父皇,时候不早了。”
“吾不困。”李渊瞪大眼睛,他不走,今个他要和那个乞丐一战到底!
【这样的开局,要想别人给自己卖命,自然要不吝赏赐,不然人家凭啥跟着?
俗话说,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明太祖朱元璋对功臣予以封赏赐,不过他并没有给他们封王,而是公侯伯。
为了压制这些功臣,朱元璋又封自己儿子为王。
明太祖朱元璋对儿子们家教很是严格,都是经过战场锤炼的,没一个养尊处优,当然,皇太孙除外。
对自家儿子封王,除了战略决策当然也有私心,毕竟都是亲儿子,怎么闹,这天下还是他们老朱家的。】
听神迹把自己的心理分析的一清二楚,朱元璋感叹,“不愧是老天爷,啥都知道,人在做,天在看。”
这也是为何听朱棣造反,朱元璋没立马暴怒的原因,在怎么反还是老朱家的天下。
当然,造反是不对的。
老四这个兔崽子,知道没脸,把自己的名都改了,judy???什么玩意!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家儿子封王,除了压制功臣和私心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蒙古还未灭亡,随时可能南下,边境局势动荡,需要信的过的将臣去守。
谁能信的过?自家亲儿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守的是自家江山。】
乐瑶放出一张地图来,地图上标注着镇守藩王的位置和名字。
【咱们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的战略部署。
从东到西,驻守的藩王依次为,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这九王被称为九大塞王。
九大藩王建立起了坚固的关内的屏障。
因燕王和宁王驻守要塞,因此他们手中的兵马比其他几位要多。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给了九大藩王兵权,但是对他们的制约也很多。】
乐瑶讲,李世民、秦始皇、赵匡胤三人在认真的记。
李渊不屑,他不信这是乞丐能想出来的,往自己脸上贴金!
还有他儿子记什么,有啥可记的!后朝有何能借鉴的?浪费笔墨罢了。
【第一,朱元璋限定了藩王的领地范围,并规定没有中央的命令,藩王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领地。
第二,限定他们的兵权,藩王不可以招募新兵,护卫军的数量也不能超出中央要求的数量,也就是最多不准超过6万,虽可调动兵力但用兵之前必须上报兵部。
如此主动权仍旧在中央,就算有藩王心存不轨,区区几万人也闹不出什么事来。
第三,经济上控制,藩王只拥有兵权,封地里其他权利如税收、民生、刑法等还由中央掌控。
最后,藩王的藩地也不是固定的,所以经营藩地也没用,说不定就不是自己的藩地了。
这些条条框框把藩王的权力限制的很死,名义上是王,实际上就是待遇好的将领罢了。】
听神迹把九大藩王的权利制约说的如此直白,特别最后一句……直戳众藩王的心口窝。
“有谁不想当,和咱说说。”朱元璋看向众皇子,但看不清殿外三人的反应。
“你三,滚回来。”朱元璋道。
朱棣三人又老老实实的进来了,看出这家朱元璋说了算。
【这么看,藩王的权利好似也没那么大。
相比汉景帝时期,那时候的吴王刘濞不但有自己的军队,还能自己铸造钱,而朱棣他们
就只有个兵权罢了,还得听中央指挥。】
【李渊】:削藩有什么难度?
李渊的心声发到了神迹上,削藩不是分分钟的事么?
【没错,明惠帝朱允炆也是这样想的。】
李渊…怎么觉得自己被骂孙子了?
*
明殿,明惠帝。
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一并站开,今日他们被朱允炆叫来商量大事。
自打上次听神迹说汉景帝削藩之事,朱允炆心底削藩的火苗就越烧越旺。
他昨天一晚上没睡好,分析了当下局面,得出的答案是他那些当藩王的叔叔要什么没什么,优势全在他这边。
不过,问题来了,到底先从那个叔叔下手,朱允炆有点拿不定主意,于是他让自己的心腹大臣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一同来商量。
有如此智囊团,朱允炆觉得自己就是第二个唐太宗,而方孝孺、齐泰、黄子澄则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优势在咱们,先削哪个藩王。”朱允炆开门见山的问。
第109章
“臣以为陛下应从燕王朱棣开始。”兵部尚书齐泰立马道, 早在他提议他们陛下削藩时便想好这个问题。
擒贼先擒王,燕王朱棣作为顺位的长子,且又是手中兵权最大的,自然要先抓他。
群龙无首, 就如无头苍蝇。
朱允炆点头, 他昨晚上也是这么想的, 几位叔叔里, 燕王朱棣的战功最大,战功越大野心越大。
先斩了藩王之首, 其他几位就不攻而破,就像汉朝的汉景帝,直接弄死吴王刘濞,其他六王立马溃散。
“好…”朱允炆还没来得及说完,被黄子韬打断了。
“臣认为不应先对燕王动手, 应先从周王下手, 周王乃是燕王一乃同胞的胞弟, 先削周王就等于先断了燕王手足。”黄子澄分析道, “如此徐徐渐进才不是莽夫所谓,亦是先礼后兵。”
朱允炆一听, 觉的黄子澄说的更有道理, 若上去就直接从燕王朱棣下手, 那自己和汉景帝那个鲁莽之君又有何区别。
朱允炆是相当不屑汉景帝削藩的手段, 什么准备都没有就敢削藩, 当真莽夫。
而他就不同,看看各位藩王手上有多少兵马, 再看看他,不是自己吹牛, 他一声令下,五十万大军随自己指挥。
且自己身边还有智囊团,文臣天团。
方孝孺!齐泰!黄子澄!
汉景帝身边有谁?那个被斩杀的晁错,亦是个没能力的。
论大将,更不必说,汉景帝就有一个周亚夫可用,而自己就不同了,可用的将领真是太多了。
“好,那便从周王开始。”朱允炆听从了黄子澄的意见,他觉得这样更加稳妥。
想必他的削藩之路,定是一马平川。
*
明殿,朱元璋。
听到朱允炆要削藩,朱元璋先看众藩王表情,而后才到他大孙子旁边坐下。
“和皇爷爷说说,你咋想的?”朱元璋对朱允炆的态度可比对朱棣他们好的多。
朱允炆虽不是嫡长孙而是庶长孙,但是朱允炆的相貌真的和朱标很像。
正是如此,朱元璋把之前对朱标所有的爱对双倍加在他孙子朱允炆身上。
“允炆怎会如此对待叔叔们,咱们都是一家人。”朱允炆道。
【其实朱允炆削藩的种子早就在心里埋下了,不然怎么朱元璋一死,不过一年他就开始削藩,他皇爷爷的尸体恐怕还没凉透。】
一年…
朱樉他们震惊了 ,这剧本特别熟悉,汉朝的汉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