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古代爱情>人下人> 第24章

第24章

  重回故地,再见故人。巧善难掩兴奋,眉开眼笑道:“这回不走了,至少要待到明少爷成亲。”
  “那还早着呢。嘿嘿,到那时,我家老二都落地了。”
  巧善在她小腹上摸一摸,点着头说:“那我就是干娘了?”
  “没错,你这干娘要早些预备接生礼,想跑也跑不了!怎么过年没回来?我们都念着你呢。”
  “周家老太爷病重,舍不得他走,就留在那边了。他老人家那么好的学问,肯亲自教学,五老爷求之不得,便同意了。”
  “原来如此!”
  巧善跟了个好主子,能偷闲,梅珍还有一堆活要做,耽误不得,两人只好分开。
  巧善拎着食盒回晏然居,过夹道时,迎面碰上家正。她朝对方行半礼,贴边让路。
  家正瞥她一眼,沉着脸走了。他仍旧行管家一职,只是气色远不如从前,佝偻着背,一跛一跛地走远了。
  巧善望着他的背影失了神。
  大老爷出门之后行了大运,先是结交了一些见识不凡的朋友,跟着去做了与鹭南和谈的亲善使。事办得极好,皇上亲自召见这一行人,此后大老爷留在京里,捡了五老爷丢掉的太常博士来做,做得比前几任都要好。他在京城办大事,再没空回来。
  起初这位廖管事牢记老爷的吩咐,对她十分关照,但慢慢地忘了有她这个人在——大概是老爷的书信里再没提及,就像那个人,也是一去就杳无音讯。
  大老爷正月离家,桃月五老爷一家回来。老姨奶奶离了侄子跟丢了魂似的,好在很快有爱孙承欢膝下,心又活了过来。旸七爷一直跟着老姨奶奶住,前年正月出了年节才去省里进学,老太太亲自来点伺候的人,八珍房里就数巧善识字最多,跟上打点吃食。前年年底回来了一趟,过完年就走,这里又隔一年半,竟有些物是人非的错觉。
  旸七爷房里有雪梅和霜菘两人管着,巧善不讨这个嫌,没进屋,将绿豆甘草凉水和凉糕交到霜菘手里,退到倒座房接着做针线。
  青杏从外边进来,凑到她跟前细看纹样,笑嘻嘻道:“等你有空,帮我也描一个。会拿笔就是不一样,这玉兔像要跳出来似的,真好看。”
  巧善点头,因她年纪小,顺口叮嘱几句拿针要小心。
  青杏摸出松子糖,喂一颗到她嘴边,再给自己吃。糖甜滋滋的,她一高兴就晃脑袋。巧善看着她,渐渐地停了手。
  她想起了从前,想起了故人。
  那时候,小英也爱这种小颗的松子糖,也是这样分给她吃。他走的时候,除了那本秘笈,还有一包松子糖,是在铺子里买的大块。糖好吃,但她舍不得吃完了,像老鼠磨牙一样,每晚只刨一小口,本想在糖吃完之前等到他,最后是人没回来,糖收坏了。
  他一走就是三四年,没有只言片语寄来,很像是拐款潜逃。巧善不愿意那样想他,他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
  方才她含糊在梅珍面前问起老爷,梅珍滔滔不绝,果然提到了他,夸了半天,顺嘴说道:“这人记性好,过年时还问起了你,说怎么不见那瘦丫头。巧善啊巧善,你又得一位大人看重,果然好命!”
  “别吹这个牛,叫人听见了笑话。 ”巧善垂头去掸裤子,不留痕迹地将话往下引,“你说的是什么大人?”
  “刚说的这人,呃……赵家禾,他发达啦。她们玩笑时,都管他叫小赵大人。官做不了,不过,风光少不了,我不会看料子,凭他腰间的金镶玉带扣就知不凡。他来这才说几句话,就有人跑来叫他,想是老爷一刻都离不得他。”
  巧善默然,她学了更多的字,把他留的小册子摸透了,再有炎半仙的胡编乱吹,算是百样玲珑,换了地儿也能活好。如今知道他也好,再没有不放心的了。
  七爷歇过晌,洗把脸就要坐下来背书,把巧善叫了过来。
  巧善借口鞋脏不便进屋,在廊椅上坐了,隔着窗陪他对句。
  她只识字不懂文,知道读书的机会难得,把看到的每一句都记牢了。七爷背书出错,她能及时提醒。
  雪梅砌了茶送到窗边,七爷接过来,说了声谢谢姐姐,抿一口,将它放在小几上,接着往下背。
  雪梅立在他后方,斜着看向廊下的巧善,巧笑嫣然道:“七爷上进,老爷知道了肯定欢喜。不过……”
  她抬手,用帕子擦了擦鬓角,再劝:“别晒坏了巧善才好,不如叫小宁子进来陪读。年纪小,老姨奶奶又常叫进来问话,不算坏了规矩。”
  旸七爷从善如流,叫巧善去歇,他合上书养养眼,等小宁子进来了再接着背。
  跟着进出学堂的是荣儿,宁子和巧善都在内宅伺候,听了些书,但没正经学过。他记得不全,要戳著书一个字一个字对照,有时错字早过了头,他才嚷出来,七爷还得倒回来重背,闹了几次就没了读书兴致,吹笛子去了。
  窗开着,隐约听得到西厢的动静。
  秋梧打了个哈欠,丢下手里的活计,凑到巧善身边指点:“老姨奶奶当你是引路仙童,七爷将你当成忠实可靠的书僮,你这么好,把她们都比下去了。这些那些都是捣鬼,时刻防着你,生怕你进屋呢。七爷是个没心计的,不知道这里边有阴谋,你呀,该说的要说。”
  都是老姨奶奶身边的人,霜菘和雪梅被挑中去伺候七爷,落选的秋梧心里不好受吧?
  巧善不想掺和到她们那些争斗里,点头算回应。
  “你在做什么?针线也是你管着?”
  巧善摇头,将花样子递过去,仍旧埋头扎花。
  秋梧见挑拨不动,消停了,转身躺下去,没一会就响起了呼噜声。
  老姨奶奶觉浅,一会渴醒了,喝两口热茶再躺下,要不了多久又起来屙掉它,如此反覆,少说要折腾七八趟,谁上夜谁苦。
  小英出事那阵子,她熬了几天没合眼,有他在的时候才睡安稳。
  是不是也打了呼,吵得他睡不着,才会半夜起来扫雪?
  她盯着秋梧的背,莫名其妙笑起来。
  七爷年纪还小,房里事也少,巧善有意躲着,日子过得还算顺畅。
  周老太爷没熬得过中秋,殁了。旸七爷是外孙,要守五月孝,奔完丧,又回家来。这个年,得留在老宅过。
  这边才离了白事,那边挂起了大红灯笼。
  昽少爷出了孝,明少爷身子养好了,两位前后脚定下亲事。明少爷年纪不小了,婚事不好拖太久,请期礼书送得早。方家人知情识趣,挑了离得最近的仲春。
  这就只剩三四个月了,老爷公务繁忙,派太太先回来操办。
  连着办大事,府里的人都忙起来。
  七爷是隔房的人,又有孝在身上,留下来不好,搬到东小院,每日闭门读书。
  他身边有人争着伺候,巧善乐得清闲,常借口去灶房取点什么,溜去那边帮忙。
  梅珍嫁了个合心意的男人,为人忠厚,相貌堂堂,只是被病恹恹的祖母拖累,家里穷得掉糠。她看得开,不怕苦,刚出月子就来干活了。
  小柔儿躺在篮子里,小猫一样哼唧。
  才喂过奶,偏不肯睡。
  梅珍急得上火,远远瞧见巧善,乐得直叫:“怪不得不肯睡,原来是在等干娘。”
  她提着篮子交给巧善,风风火火削萝卜去了。
  等干娘的,除了小娃儿,还有蛋花尿布。
  怪不得亲妈皱着鼻子,丢下就跑。
  巧善哭笑不得,找个背风又背人的地方安置她,摘下篮子外吊着的竹筒,进灶房兑些热水再回来。米枕底下藏着小布,抽一叠放在膝盖上,沾湿一块擦一遍,擦过的脏布收进罐子里,再用干净的继续洗。
  她伺候得精细,连梅珍这个亲妈都自愧不如,中途出来看一眼,又悄悄地溜了。
  小柔儿乖得很,巧善乐意对她好,弄干净了,不忍心她待在鸡蛋篮子里躺着,抱在怀里,哼着乡曲哄她睡觉。
  赵家禾看够了,从大柱后绕出来,开口就是一句酸话:“哟,看不出来你还有这本事,生得一模一样,砖母
  传统制砖的模具,木框框,用力把泥团砸进去,线锯拉掉多余的土,框里的砖坯四四方方,一模一样。
  里夯出来的吗?”
  巧善憋住笑,先看过左右,确认四下无人,再站起来,抱着娃朝他走。
  他吓得连退了三四步。
  她只好抬起左胳膊,斜着抱,侧身让娃的脸正对他,故意问:“长得很像我吗?”
  “不都是一个鼻子两张嘴吗?”
  气糊涂乱讲,把她逗得笑出了声。
  娃哼了哼,嘬起了嘴。她抱着娃又坐回去,仰头说:“这是小柔儿,梅珍姐姐家的老二,我是她干娘。小赵大人,相识是缘,给个见面礼吧。”
  “你说谁家的?”
  “梅珍姐姐生的,周家的孩子,像她爹,不像我。她爹是轿夫,叫……”
  他眼睛一亮,抢着答了:“周有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