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澹台世家的宗族所在,这里完全就是一个小型的坞堡。
澹台一族主脉的族人皆在此处。
澹台望风尘仆仆,为族人带来了京城被反贼攻破的消息。
澹台一族的族长澹台宗叹气,叹完气后询问:“陛下呢?”
“早逃了,只带了心腹羽林卫,以及金银财宝若干,其余什么也没带,太子同一众皇子公主,还有皇后贵妃等等,都被其留在了宫中。”
京城都被攻破了,皇宫的妃嫔和皇子公主们,下场也不必多言。
澹台望官至尚书台,反贼势大,王天阙自号天王,一路朝京城杀来。
京城百官歌舞升平,问就是我大乾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区区反贼,反手即可覆灭。
他们也不想想,他们争相伸手大肆敛财,贪污本该送到兵卒手中的军饷和粮草,军卒已经欠饷足足五年。
这样的兵卒,面对反贼能有什么战斗力?
他们连饭都吃不饱。
百官如此,燕帝也是如此。
不但如此,燕帝还听不得有人和他说哪里哪里有人造反了的消息。
谁说他就治谁的罪。
先帝留下的顾命大臣,左仆射老大人,因为试图让燕帝明白大乾已经岌岌可危,选择将天下局势尽数告知给其听,从而被震怒的燕帝下令仗杀。
左仆射老大人尚且如此,其余大臣或失望至极,挂印辞官,归隐田园,或小心谨慎闭口不言。
又有谄媚小人为燕帝歌功颂德,自此,留下的朝臣,要么闭口不言,要么便跟着一起歌功颂德,歌舞升平。
等反贼大军入京畿腹地如入无人之境,京城眼瞅着兵临城下,燕帝这才慌了。
第35章 簪缨世家篇5
燕帝慌得一批,他问大臣该怎么办,大臣讨论来讨论去都是,陛下,咱们快收拾收拾跑路吧。
燕帝多听劝一个人,但带着文武百官后妃子嗣一大群人逃跑,未免太过拖沓累赘。
燕帝寻思,这么多人,万一拖延一番,叫反贼追上来了怎么办?
听劝的燕帝义正言辞表示他不逃,他就要留在京城,天命在他,区区反贼,看他亲自到城头督战,一举歼灭区区反贼。
朝臣慌得一批,还想再劝,燕帝已经走了。
然后,白天义正言辞的燕帝,连夜带着羽林卫,搜刮了内库,抱着玉玺跑了。
朝臣发现不对的时候,已经是三天之后。
那时候,反贼距离京城,也就半个时辰的路程。
发现燕帝跑了,朝臣中立刻就有人跳出来,说要拥立太子登基,让太子成为新君,保家卫国。
澹台望就是在此时离开京城的。
等他们拥立了新君,新君正好能跪在地上向反贼投降。
这大乾,烂透了。
澹台望失望离京。
他前脚才走没多远,后脚京城就烽烟四起,反贼打进去了。
澹台望:?
京城附近驻扎着五万京军,这些京军待遇可不是地方兵卒或是边关兵卒可比。
装备是最好的,待遇是最好的,可以说是拱卫皇帝的精兵。
所以,五万京军这是让人当鸭子杀了?
五万京军,加京城百姓,还有一众勋贵的亲兵,护卫等等,加起来人数多多少少能和反贼号称的二十万大军持平。
人家是攻城的,他们是守城的。
前面一座数万人的小城,其还在县令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愣是守了一月有余,最终弹尽粮绝之下,才无奈被攻破,数万人,尽数被屠戮干净。
县令守城的同时,积极向外求援。
最近的当然是京城,因为这座县城,就在反贼入京路线上。
县令求援信传来,朝臣吵啊吵,吵完谁也不敢对燕帝说,陛下,反贼打到京畿重地来了,咱们赶紧发兵救援沿途城池吧。
敢说的都已经死了。
澹台望倒是敢说,他说完就被燕帝到了大牢里。
但凡他不姓澹台,他就该死在牢里,而不是又被放了出来。
他被放出来,还是燕帝跑了,朝臣觉得,他是世家子,他或许有法子,就把他从牢里捞出来了。
澹台望:……
这烂怂大乾,再见!
半路发现京城竟然一天都没守住,直接就被破的时候,澹台望人都是恍惚的。
恍惚完他立刻想回去救人,然而看看自己身边数十个护卫,他救人的想法还是作罢了。
算了,算了,烂怂大乾,再见!
如此,澹台望留了人收集后续消息,自己则是离得更远一些,静观其变。
一有不对,他就能立刻逃走。
事实证明,他非常有先见之明。
王天阙对公卿没有半分礼遇,也不接受投降,放任手下大军烧杀抢掠。
朝臣近乎死绝,勋贵们也不例外,其中还包括了太叔世家的所有嫡系。
讲道理,澹台望不理解,太叔与澹台同为世家,不同的只是,太叔代代都有女儿入宫为后,同皇家联系紧密。
燕帝的生母就是太叔家的女儿,燕帝对太叔家十分信任,京军便是被太叔一族掌握在手中的。
不说燕帝对外戚过于信重对不对这种问题,咱就说,太叔世家是怎么做到,让五万军费最多,装备最好,待遇最优的京军,被反贼当鸭子杀的?
皇宫方向传来大火,大火连绵不绝,一路蔓延,最终整个京城都烧了起来。
而京中百姓,十室九空。
没被杀的被反贼裹挟驱赶离京。
侥幸活下来的,面对熊熊燃烧,照亮了夜晚天空的京城大火,唯一能做的,无非是坐地大哭。
但更多人,只是眼神麻木地看着,连大哭都哭不出来。
彼时收到消息的澹台望再次试图回去救火,只是被部下死活拦住了。
救他们那点人,回去不是救火,是送死。
况且,谁知道放火的反贼走远没有。
要是没走远,或者,人家走了,但他们回去,不小心和对方撞了个正着,那得多尴尬?
想到京城惨状,再想到燕帝本可以在最开始阻止这一切,天下本不至于大乱,百姓不至于遭此大劫,澹台望就觉得郁结在胸。
看出澹台望郁结在胸的族长也不多问,只叮嘱让澹台望好生修养,就放人离开了。
澹台望归家同族人述说过后,很快便病倒了。
病榻中,他麻木地看着尚算明亮的天空,长长地叹口气,而后又是一口血吐出。
“阿爹!来人,快去请大夫!”
如黄莺般动听的女声响起,澹台望打起精神,止住咳嗽声,“阿爹无事。”
澹台望制止了女儿帮自己叫大夫的吩咐,让女儿过来,拉着女儿的手,神情感慨:
“阿爹离家时,你才这么点大,一晃眼,你便已经长这么大,是大姑娘啦。”
澹台望的女儿名为澹台丽嬅,她眼里带着泪,反握住澹台望的手:“阿爹,您一定要尽快好起来。”
澹台望不予回应,只是细细地教导女儿诸多知识,乱世不同盛世,此番乱世,又不同于往番。
澹台望目睹京城惨状,历经燕帝无道,已经没了求生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