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李耀安前世生活在南方,很少看见雪,起了童心,刚迈到院子,就被李耀明给逮回去了。
  “你可不能去,小心又喝苦药汁。”李耀明给李耀安端了一个火盆,让他坐在廊下看李莲华她们玩。
  李莲华捏了一个圆圆的雪球,拿过来放在李耀安的手上道:“呐,栓子要听话,要什么形状跟姐姐说,姐姐给你捏!”
  说着,李莲华还挺了挺小胸脯。
  他们搬出来后,李莲华越来越开朗了。有了小孩的童真,又有懂事的性子。
  还越来越喜欢赚钱,天天就想着挖草药,捡野鸭蛋。
  李耀安虽然灵魂年龄加上这一世已经快要迈进三十的人了,还是免不了被她的童真所影响,偶尔也会撒个娇。
  来到这个世界迈过这个年虚岁就有5岁了,他总是有种自己只是一个过客的感觉。
  一切有些不真实,可手里的这一团雪,无比真实,脚下的火盆传递过来的温度十分真实。
  厨房的烟火味,堂屋里自己这一世的爹和四叔交谈的声音也无比真实。
  李耀安团了团手里快化的雪,然后将雪放在火盆旁边,看着这一团雪慢慢被火的光热融化。
  “吃饭了!”赵氏高声喊道。
  堂屋里,李梁和李荣将桌椅板凳收拾好。
  王氏和赵氏将饭菜放好。
  今天的菜色非常丰盛,荤菜有李梁从县城带回来的八宝鸭。
  王氏炖的羊肉汤,赵氏做的香煎酸菜鱼。
  李耀明从医馆带回来的白切鸡,李荣特地割肉回来做成的冬瓜圆子汤。
  素菜有,李莲华和李槿华摘的野菜,做成的炒菜。
  还有李耀安用豆子发出来的豆芽菜。
  李梁给李荣倒了酒,王氏给赵氏还有几个孩子倒了自己做的甜汤。
  李梁端起酒杯道:“来年身体健康!”
  李荣跟着道:“越过越好!”
  王氏道:“年年有余!”
  赵氏道:“多多赚钱!”
  李耀明道:“福寿安康!”
  李莲华道:“喜气盈门!”
  李耀安道:“一帆风顺!”
  李槿华左右看了看,见大家都在等她,她就来了句:“有个弟弟!”
  李荣和赵氏听了很高兴,给了李槿华一个大大的笑脸。李槿华见自己爹娘对自己笑,也开心地笑起来。
  二房这边倒是心里有些咯噔一下,这李荣和赵氏太想有个儿子了。
  晚上只有二房一家人的时候,大家洗漱完了,都在正房这边守岁。
  王氏拿出了一个盒子,放在床中央。
  李梁将盒子打开,往床上一扣,居然是几张银票和几十个大大小小的银子。
  王氏又将一个大一些的盒子从放衣服的箱子底下拿出来。
  看起来有些沉,李耀安赶快让开一些位置。
  王氏将盒子放在床上,打开盖子,里面全是铜钱。
  她拿了绳子,让几个孩子以一百个铜钱为一串来串起来。
  自己和李梁凑到一起数银票和银子。
  最后数完,银票有五十两,银子有二十两,铜钱有一千五百六十五文。
  “孩子他娘,这些钱够咱们起一座砖瓦房了。明年我还会努力赚钱的,要不明年开春后,我们就将砖瓦房建起来?”
  李梁将银子那些收好,和王氏打着商量。
  李耀安连忙说:“不能!”
  这房子不能建,不然被老吴氏和老李头知道了李梁做中人赚了那么多,肯定会过来吸血。
  王氏也说:“对,不能。不然大房和六房的指定撺掇你娘过来闹。”
  李耀明也发表意见说:“不如将这些钱拿来在县城买个小铺子,租出去也有收入。”
  李梁拍了拍头,道:“哎哟!我怎么没想到。亏我还是个做中人的,买个铺子,咱租出去,以后等耀明和耀安学得好,去镇上,咱一家也能跟着去啊!”
  李梁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将两个儿子抱在怀里。
  “明年开学,耀明、耀安一定要读出个名堂来,将来洗干净咱脚上的泥!”
  王氏搂过李莲华道:“等耀明、耀安学了回来,就给咱莲华教一下。到时候咱家莲华知书达理 ,嫁个读书人,做个秀才或者举人娘子吃香的喝辣的!”
  全家人在烛光下,笑颜不落。
  本该寂静的山村,因为特殊的日子,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家家都亮着烛火。
  第30章 开学
  冬天的雪慢慢被春天融化,被大地吸收。
  春天的到来,让村子里开始忙碌,忙着春耕,忙着万众期盼的开学。
  一大早,村里的大人就拉着自家的男娃,朝祠堂那边走。
  族学就建在祠堂旁边,李泽和族长商量,也让李家村非族中的孩子也来读书,规矩和族中的孩子一样。
  李梁和王氏带着李莲华送李耀明和李耀安去读书,手中的篮子里放着给夫子的束脩。
  在《论语》里,孔子说: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古人非常重视礼仪,拜师入学都有特定的礼仪。
  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
  莲子,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
  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
  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
  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
  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赵氏摸了摸自己才将两个月身孕的肚子,脸上一片向往,真希望自家的儿子快快长大,跟着他堂哥们一起去族学。
  族长早早等在了族学大门前,旁边站着一个面白长须,大约五十岁的男人,听曹婶子说,这人是童秀才。
  曾和李举人一起做过同窗,家中只有一个老妻,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他的老妻就是李家村人,童秀才通过上次名落孙山后,放弃了科举。
  经由李举人和他老妻李氏的劝说,来了李家村族学当夫子,李举人家一月给五两银,族中一月给三两银。
  其余的,逢年过节孩子们的家长给的,就由童秀才自行收着就好。
  族中还专门给童秀才在族学旁边,起了一座砖瓦房。
  今天大家拿的束脩都被族长喊族中子弟收了过去,放到童秀才家的院子里。
  族长让孩子们都站到李氏族学的匾额之下,排排站好。
  然后由童秀才给大家正衣冠之礼,因为大家都是农人,没什么讲究。
  童秀才就挨个理了理每个孩子的衣服。
  “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
  童秀才一边念,一边将小孩子们的衣服整理好。
  等弄完了,童秀才站到前面。
  族长就让自己的儿子,大声道:“行拜师之礼!”
  众小孩儿或快或慢地跟着族长儿子给童秀才行礼。
  “开智!”族长儿子大喝一声,就有人端上上一盒朱砂,还有一支毛笔。
  “朱砂启智,开笔启蒙!”童秀才拿了笔,沾上朱砂给孩子们的眉心点上一个痣。
  族长儿子见童秀才给孩子们都点好了痣,就唱道:“立誓明志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