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董大夫拔了银针,也是无奈叹气。
  苏晚晚这边已经借了药碗,把粉末状的退烧药用水和了,只一口的量,赶紧端过来让孩子喝。
  “姜顺,你若信我,让孩子把这药喝了,是你嫂子以前弄的药,留有一些,退热效果好。”
  自己带来的药,药堂的人也是看了过来。
  董大夫收完了针,目光也转到那药碗里。
  颜色微黄,但是特别透亮,这是什么药?
  一般的药都是药材熬好久,颜色也是黑乎乎的。
  可是这药,他们进来还没一会儿吧,这么就好了,而且这分明就像糖水一般。
  姜顺自然是信任沈渊的,端过那药就准备喂孩子喝。
  一旁的学徒不乐意了。
  “你们这什么药乱吃,还在我们药堂里,吃坏了这算谁的?”
  董大夫却是瞥了他一眼。
  “外面那么多人还不够你看,你赶紧出去。”
  董大夫明显有些不满,赶着那学徒出去。
  学徒嘟囔着:“我这不也是担心吗?药哪能乱吃的......”
  不过他也不敢违背师傅的意思,说完,就赶紧离开了。
  董大夫向来相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
  先前瘟疫的时候,县令大人送来的几张药方他可看了,听说是军医那里得的,那效果是真的好。
  若不是那些药方,打摆子这种瘟疫也没那么容易被控制住。
  还有先前的打虫药,是大柳树村一个大夫研究出来的,他还特意去见过那柳大夫。
  不过柳大夫说那打虫药并不是他研制出来的,而是一个赤脚大夫给的药方。
  所以说,不管是宫内的太医或者是无名无号的一个赤脚大夫,他不会小瞧任何人,每个人许是都有自己的长处。
  这边姜顺已经把药给孩子灌了下去。
  约莫一刻钟的时间,孩子身上竟是出汗了!
  头上的汗水几乎把头发都给打湿。
  “退了,退了......”
  姜顺媳妇摸了摸孩子的额头,一个惊喜,对着沈渊和苏晚晚千恩万谢。
  董大夫更是惊呆了,这什么药,效果竟然这么快!
  他也上前查看了一番,孩子的确退热了。
  只要汗能发出来,热度就会退。
  孩子的汗水把衣服都染透了。
  “娘.......”
  孩子还小,只会喊娘,清醒过来就开始大哭。
  姜顺夫妻高兴地抱着孩子,仿佛劫后余生一般。
  “这烧只是暂时退了,再过两三个时辰可能还会烧起来,如果是高热,就还喝一包这个药,用温水冲服。”
  苏晚晚早就把布洛芬药粉给换成了纸包着,包了三包。
  这布洛芬吃多了也不好,副作用太大。
  而且必须间隔六个小时才能吃第二次,高热能吃,低热最好还是用中药,这些苏晚晚都给交待清楚。
  发烧肯定会反复的,她小时候身体不好,可没少发烧,都烧出经验来了。
  当然,消炎药她也没敢拿出来,毕竟孩子高热的原因她也不知道,而且这看起来也才一岁多,不能胡乱让孩子吃药。
  只要温度控制住了,中药才是最管用的,有董大夫在,孩子一定会痊愈的。
  董大夫听她交待,心里好奇的不行,最终还是按捺不住,走上前去:
  “夫人,不知您刚才用的是什么药?老朽能看一看吗?”
  这退热效果这么好,若是能多弄一些,不知道要拯救多少孩子的生命。
  苏晚晚早就料到大夫一定会过问的,毕竟她可是见过这个时代的大夫有多么敬业和求知若渴。
  所以她一点都不慌,还很大方的拿出了一包给他。
  第413章 沈昭交银子
  “董大夫,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药,这是以前遇到的一个铃医那里买来的,说是能退热,效果是真的好,所以,我就买了几包备用的。”
  “也就这么几包了。”
  她又加了一句。
  这可是西药,想来这大夫也研究不出来什么。
  不过谁又会去打听那个铃医是谁?
  就像是吴承恩一样,现在都知道话本子《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就算去打听这个人,注定也打听不到。
  看苏晚晚给了他一包,董大夫十分激动,双手在身上蹭了蹭,这才恭敬地接了过来。
  “这药如此珍贵,多谢夫人。”
  心里却是在想着那铃医是谁,铃医,也就是赤脚大夫了,上次那打虫药也是赤脚大夫那里给的药方,这次退热药又是从赤脚大夫那里买的。
  他都怀疑会不会是同一个大夫。
  这大夫一定是个医仙级别的人物,云游四海,行踪不定。
  他怎么就遇不到这样的仙人呢?
  苏晚晚可不知道董大夫已经给这个铃医镀上了一层金光,知道也不会在意。
  董大夫还要给她拿银子买那包药,苏晚晚也没要,董大夫就说要免了姜顺家的医药费。
  这次苏晚晚也没拒绝,左右那包药的确珍贵,指不定在董大夫手中,还能再救一个孩子。
  孩子没事了,沈渊就喊了姜顺出来说打探商队的事情,说完看看天色立马陪媳妇采购去了。
  快过年,要买的东西太多了。
  就腊八节需要买的材料也不少,还有要给沈昭准备的束脩礼,一并都给买了。
  苏晚晚准备的有清单,又有空间不愁放,干脆能买的都先买了。
  不过给作坊工人的年礼因为量太大,还是得先预定。
  就比如猪肉,她是准备一人发三斤猪肉的,作坊准备腊月二十三放假,年礼也在放假前再送出去,正好过小年,大家都高兴。
  再比如豆油,那也是得向二伯家先预定,一人五斤。
  除此之外,大米也一人发两斤,大米金贵,这里以面食为主,很少吃大米,但是孩子们爱吃啊,一人两斤也不多。
  最后再定些糕点,再配上作坊的腐竹一人两斤,也就差不多了。
  大米直接拉走,猪肉和糕点和对方说好腊月二十再来拉,交了定金,二伯那边回去顺路过去说一声就行。
  进了马车,就先把大米放空间去,一人两斤大米,数量并不多,马车能装下。
  接着俩人看了看沈昭怕是还没放学,想到那《西游记》,苏晚晚和沈渊二人到了书肆。
  这本书目前只有三册,很薄的册子,而且都是被预定好的,老板说了,想要的话就要先预定,有货了会给留着。
  实在这本书最近太火了,学子们人手一册,供不应求。
  但是如今这些书籍大部分都是读书人抄写的,出的实在太慢,只能先预定了。
  左右二人也没打算买,问了问就去戏楼和老夫人告别。
  叶婧雪来的时候也单独有马车送的,她就先离开,沈渊和苏晚晚去接沈昭。
  “你信不信,沈昭一会儿出来肯定要给我一大笔钱。”
  苏晚晚玩笑道。
  沈昭以前在家没事就抄这本书,这一个月书本大火,虽然才一个月,看这发展态势,一定也赚了不少银子。
  “他还挺有能耐的,竟然不吭不响地弄出这么大动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