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孟先生谬赞,昭不敢当,昭受哥嫂恩惠,又出身农家,农事不仅是一家之本,也是一国之本,昭不敢忘本。”
一旁的苏晚晚听了,都忍不住想要为沈昭竖起大拇指。
果然,孟迁听闻,更是欣慰点头。
“喜欢这幅图,那便送与你,望你不忘初衷。”
孟迁画了两幅红薯丰收图呢,直接卷起上面这一幅,要赠送给沈昭。
沈昭受宠若惊,重重行了一礼,双手接过。
“谢孟先生,孟先生之教诲,昭定铭记于心。”
孟迁轻笑,小小年纪倒是沉稳。
苏晚晚也为沈昭感到高兴,看来孟先生很喜欢沈昭,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做他的学生。
沈昭把画小心翼翼地放回了屋里,立马又跑出来帮忙了。
苏晚晚也回去继续收拾玉米。
孩子们一边帮忙一边叽叽喳喳说笑,两个婆子,还有姑姑和苏晚晚也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好一幅农家小院秋收图。
源源不断的玉米被运送回来,几乎堆满了小院。
许大娘也是闲不住的人,也带着多多来帮忙了,许怀远看完了红薯丰收,听赵庆海说沈渊家已经收了几亩玉米,也带人过来了。
玉米是带棒子的,而且比较湿,还要等风干脱粒才能知道收成。
不过看着这一堆堆的玉米棒子,大约心里也能有数,产量是不低的。
最主要的是,这玉米可以做主食,还能喂牲畜,用处可太多了。
只收玉米和红薯,大柳树村用了三天,其余的就是黄米和黄豆,官府就让家家户户自己收。
红薯的产量也有了数,虽然比不上苏晚晚家的沙土地,但是每亩地也有十石的收成,一百亩地,整个大柳树村,这次红薯产量达到了上千石。
这消息,直接被许怀远上报了出去。
苏晚晚这边收了玉米,就开始收花生和油菜了。
这也是新品种,虽然是油料作物,关注度没那么高,但是许怀远还是亲自来了。
这些日子,他往返县城和大柳树村,倒是不知疲倦。
若不是县城还有公务处理,他也和许老夫人一起住在农业办算了。
生花生可以吃,苏晚晚毫不吝啬,拿出了一大桶,让众人解馋。
才挖出来的花生还带着湿气,吃起来脆脆的,再煮一锅,撒上盐巴,成为了众人最喜欢吃的小零食。
不说油料作物,就这么吃也挺好的。
沈渊媳妇说了,可以和瓜子一样,带皮炒熟了,当小零嘴吃,于是就有很多人打起了这个主意,想着要不要买来炒熟到镇子上去卖。
结果,许县令和赵庆海捷足先登,已经和苏晚晚谈好价格,要大量收购。
当然,他们收购也是为了推广。
虽然还没亲眼看到花生榨出来油,但是他们就是没来由的相信。
油菜籽的收获比起其他作物,风浪倒是小了许多,毕竟油菜籽没法直接吃啊。
不过种子倒是收获了很多,听说苏晚晚要把山头都种成油菜,这次许县令没有再收购。
等明年种子再多一些,也知道这种作物的出油率了,到时再收购推广也不迟。
这个秋收虽然忙,但是大柳树村每个人都喜气洋洋。
红薯全部卖给官府,家家户户都得了银子。
玉米虽然当初没有说好,大多数人也选择了卖给官府,只留很少一部分尝鲜做种,又是一笔收入。
这个秋收收获的钱粮赶上以往好几年全家收入了,一些没种玉米的人家捶足顿胸,气的恨不得时间能倒流。
但是当初是他们不信任沈渊家的,里正也说了,自己的选择不能眼红,他们也只是惋惜罢了。
左右还有红薯,当时是官府强制每户都种了一亩地呢,也有不少收入。
地里的庄稼收完,家家户户都开始学习起了如何编玉米串儿,妇女儿童都在路边编玉米串儿,说说笑笑,气氛温馨又美好,让苏晚晚不禁想起了以前在老家时候的秋收场景。
她小时候,也没有大型收割机呢,也是如此场景,只不过会有电视搬出来,一边看电视一边剥玉米。
只不过后来有了收割机,这些玉米棒子机器一过,直接皮都给剥干净了,她就再也没见过这种场景。
大柳树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外,都挂上了一串串的玉米棒子,引得好些村都忍不住来看,一个个都感叹大柳树村的好运气。
粮食收完自然就是耕种,家家户户有了银钱,很多都去买了曲辕犁和耧车,还有一些家户买了牛。
所以耕种也非常快。
沈渊家里地多,还有山头梯田荒地,不过也不急,家里牛多,曲辕犁也买了好几套,先慢慢弄着。
等大家都弄完了,就雇人,耽误几天种上种子也是没事的。
【图片】
秋景
第330章 林文月家里的事情解决了
这次村里工具多,也是最早完成耕种的一个村子。
尽管如此,大家都忙完家里的活计,已经是十多天了,看到沈渊家还没忙完,一个个都不顾连日的劳累,纷纷要来帮忙。
而且还扬言不要工钱。
各自拿着自家的农具,遍布山头去耕种。
苏晚晚自然不会不发工钱,知道村民是感恩他们,但是感恩是一回事儿,念着这份恩情就消耗邻里感情是另一回事儿。
还是那句话,亲兄弟还明算账呢。
更何况,苏晚晚觉得让他们种红薯玉米,也算不得什么恩情,那玉米种子她也是卖给他们的。
当沈渊家的地也全部耕种完毕,已经是九月十日。
全村的人都累瘫了,但是累也是值得的,看着那已经晾干的玉米棒子,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玉米棒子干透了,苏晚晚又拿出了早已经制作好的脱粒神器。
是传统的手摇式脱粒机,也算是半自动化。
【图片】
手摇式脱粒机(图片来自百度,侵删)
其他户都跑来看热闹,这玉米脱粒他们也试过了,得用手剥,剥一会儿就手疼。
尽管已经从苏晚晚那里知道了技巧,可以拿一根粗锥子针戳开一列,然后用手肚子一列一列的往外剥,但是做的时间长了,手还是疼。
苏晚晚弄出的这个脱粒机看起来也太好用了,手摇动几下就能把整个玉米棒子脱粒,一点都不费劲。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家家户户都在玉米脱粒。
叶婧雪和林文月是这时候再次来大柳树村的。
随行的还有白绍。
白绍是来买红薯和土豆的,但是苏晚晚不能卖给他太多,她自己还要做红薯粉和土豆粉。
土豆只菜地和空间里种了一些,数量也不多。
还有花生,大多都被官府收购走,她留的也不多。
但是先前说好的,她还是卖了一些给白绍。
如今红薯产量可达十石的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大夏朝,虽然朝廷已经规定了明年先在通许县推广,也架不住很多人想尝一尝这高产作物的味道。
物以稀为贵,还有玉米,回去磨粉做各种吃食,尽管数量少,抢占头一份生意,满足大众好奇心,白家这一次势必要成为北方第一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