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提早回去一天,也能早些种下粮食。
看着难民有序归乡,看着种子和粮食也离开通许县送往灾区,许怀远连日紧绷的心终于放松了一些。
农业司分发粮种也是按各村受灾情况,大柳树村大部分人都还有种子,没有种子的可去县城领种子,当然也说好了,秋收粮多收两成税粮。
这时候,但凡家里有种子的,也是不会去县城借种子的,毕竟两成税粮太多了,种子不够,他们宁愿每亩地少种一些,间距拉大,也不愿意去借种子。
消息传到大柳树村的时候,沈渊家里的地已经播种完了。
夫妻二人也是震惊,朝廷这次速度太快,快到他们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想要尽快筹集粮种并且运送到灾区,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
而两个月前,正是干旱最严重的时候,没有人会知道这场旱灾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再想想这次朝廷的政策,一直让许县令阻止难民南下,仿佛是早有预料这场天灾结束的时间。
“这钦天监竟是比我们那里的天气预报还准确吗?”
苏晚晚觉得简直是神了。
提前两个月啊,他们那里的天气预报都没有这么准。
“钦天监虽然是会看天气,但是也没有那么长久,此事确实有蹊跷,不过也不是坏事,提前预知,朝廷也正好提前做准备,赈灾粮种这么快到达,是好事,难民这下子全都能返乡了。”
苏晚晚点头,说起这个,她怎么觉得现在这个朝廷也挺好的。
赈灾及时,没有放任不管,这对百姓来说,已经是天大的恩德。
“现在的皇帝想来应该是个明君。”
苏晚晚感叹一句,沈渊却是沉默了片刻。
“皇帝登基才不过三年,能做到如此,是已不错。”
听他这么说,苏晚晚忽然来了兴趣。
“听说皇帝还很年轻,才登基三年啊,真是不易。”
来到这个时代,她一直待在大柳树村,很少关注这个朝代的历史,但是也知道皇帝才不过二十岁的年纪。
苏晚晚想了想自己知道的历史,但凡是年轻的帝王,尤其是外头回宫的帝王,是很难压制住那些老臣的。
第225章 又奖励了五十亩地
“陛下十八岁登基,现年二十一岁,他生活于民间,能登上帝位也是意外,但是民间皇帝,大抵是最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也仁善了一些。”
沈渊像是在说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思绪有些飘忽。
苏晚晚一听这情况,便有些了解了。
虽然没有刻意去打听过如今这个朝代的皇室,但是她可是听说皇室子嗣众多,同时勾心斗角也多,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现在这个皇帝是上任皇帝的孙子,皇帝的儿子们孙子们在争斗中死的死,残的残,以至于到最后都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最后不得已让已经流落民间的孙子给接回宫中,在重臣的拥立下登上了皇位。
这种情况可想而知,小皇帝估计都懵了,过惯了清苦日子,一朝竟是飞上枝头。
“那也不算小了,长在民间受过苦的皇帝,面对灾难,怕不是要想各种办法,指不定要自己筹集资金各种募捐呢。”
苏晚晚也不再多想。
她其实想问,沈渊既然是个大将军,皇帝也仁政,他为何就要隐姓埋名了呢。
既然不是朝堂问题,难不成是家族问题?
这个话题太沉重,她也不想多问,怕沈渊心里难过。
“这倒是像他能做出来的事情。”
沈渊轻轻一笑,也不再提这个话题。
但是这句话,显然他是跟皇帝也认识的。
长夜漫漫,因为朝廷政策下达,宣告着北部旱灾彻底结束,人们也终于能睡个安稳觉。
翌日,沈渊一大早又来到作坊这边。
难民们也都听说了朝廷的政策,知道有赈灾粮和粮种已经送达各县,就有人蠢蠢欲动了。
能有粮食种,还饿不死,谁人不愿意回去呢。
先前不回,是因为回去也没有活路,现在就有很多人念着要回去了。
“想要回去的,今天就可以结账离开。”
沈渊交待完,立马就有人回应。
林毅上前:
“东家,我们不能把作坊就扔这里,总要干完了再回去。”
林毅其实是不想回的。
他就孤身一人,左右在哪里都能过。
东家收留了他们,让他们得以好好生存到现在,现在农忙时间,村里的人都在地里忙活,这作坊不能停工。
“没事,作坊不急,不能耽误了耕种,现在朝廷给你们赈灾粮,也有种子,想回的就可以回,我们不勉强。”
一听沈渊这么说,好多人都立马感激地想要磕头。
不管如何,东家夫妇真是好人,这些日子他们没有受苦,现在还有工钱可拿,比那些在县城待着的灾民好太多了。
“东家,您和夫人就是活菩萨,我们一定会日夜祈祷,感谢您的恩德。”
沈渊没有多说,依旧是让林毅统计人员名单,随即就让沈昭过来给他们发工钱,送他们出村。
林毅没有走,留下来的还有三户。
其中一户是冯小柔一家,当然,还包括赵圆圆。
冯小柔一家只有冯小柔的父亲一个壮劳动力,底下有一个弟弟,还有赵圆圆这个侄女。
他们觉得回去种地,他们也种不了几亩地,劳动力少,还要多交两成赋税,不如留下来做工。
另外两家也是这么个情况,壮劳力少,多收税不划算。
从通许县走回去,不知道要走多久,走回去怕是也赶不上耕种了。
林毅看这情况,眉头紧锁。
这留下来分明就是给东家增加负担的,毕竟三家带上他,只有六个壮劳力,其他都是妇女儿童。
沈渊看了看这情况,也没有说赶他们走。
这几家都是憨厚老实的人,老的老小的小,也的确可怜。
但是留下来,自然也不会让他们白留。
“留下来也可以,男丁依旧盖作坊,女人帮忙着做些和泥的小活儿,现在灾情过去,男人二十个铜板一日,女人十个铜板一日,老人捡柴做饭,五个铜板一天,孩子没钱可拿,我每天只提供每户一顿饭的粗粮,菜和盐巴你们自己想办法。”
天气好,也有了水分,先前干了的植物也迅速长了出来,如今的山上也是可以找到野菜吃了。
二十个铜板本来就是不包含吃住的价格。
他也算是仁至义尽。
听了这话,众人纷纷表示同意,也知道东家这是照顾他们了,这工钱赶上镇上做工的工钱了,还给一些粗粮,也有地方可住。
他们紧巴一下,等作坊盖起来,也能攒下不少银钱,到时等秋收时,粮食价格也打下来了,他们买了粮食再返乡一样的。
林毅也是松了一口气,他们重新归置了一下住房,正好三户人家,一人一户暂时住着,林毅一个人干脆就直接住在作坊这边的茅草屋里。
安排好难民的事情,许县令又和农业司一起来了大柳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