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后世人知道汉朝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可汉朝及之前朝代的人们可不知道。
  尤其是刘彻,“朕丝绸之路的使用时间,一定远朝明朝的丝绸之路!”
  要是输了……他绝不会输!
  “子房,你觉得呢?”刘邦笑嘻嘻的问张良。
  张良垂眸,“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只有朝廷能用,除非我大汉的丝绸之路也有相同规定,要不然大汉稳赢。”
  “朕相信我大汉帝王没那么小家子气,之前天幕特意提过明朝海禁,可没说过我汉朝陆禁。”
  说着,刘邦身体放松下来。
  【汉朝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到后来汉朝覆灭,华夏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依旧还在使用。
  不过越往后,陆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就越模糊。
  因为越往后的朝代,华夏地图疆域越来越大,直至囊括西域。
  也就是说刚开始陆上丝绸之路是出国做生意,后来变成在国内做生意。】
  “西域未来纳入华夏版图,干的漂亮!”刘彻眼睛一亮,为此喝彩。
  这样一来,哪怕陆上丝绸之路从对外变成对内,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看来后世西域已经彻底融入华夏。”汉朝,汉宣帝刘询挑眉。
  就是他历史上第。一次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把西域纳入华夏管辖范围。3
  【然后是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虽然有海禁政策禁止普通人出海,但因为海上比陆地更危险的缘故,普通人也很难走海上丝绸之路。
  光路的原因就刷掉大部分人,这最初就注定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受众范围窄。】
  “身为大明百姓,我们不敢奢望走海上丝绸之路赚大钱,但好歹能让我们出海捕鱼吧!”
  “要不然逼急我们,真去当海盗了!”
  明朝海边普通百姓们对海上丝绸之路并没多大感触,比起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他们更关心眼前的出海捕鱼。
  而内陆没办法接触到海洋的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顶多就是看热闹。
  只有聪明人,注意到两条路的危险程度,以及其受众。
  “大海可谓是天险,只要明朝能抓住机会,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独属皇室的财富,可是看天幕意思,明朝并没有抓住机会。”
  【史书记载,明朝大规模航海一共有七次,朱棣在位时六次,他孙子朱瞻基在位时一次,领头人都是郑和,史称:郑和七下西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郑和去后,明朝再也没大规模下过西洋,甚至取消下西洋的航行。
  可以说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出场即巅峰,开局即辉煌。】4
  “好像烟花啊,绚烂过后就没了。”诸朝有人忍不住吐槽。
  不是他们尖酸刻薄,而是真的很像。
  “噗,七下西洋就不说了,分开看倒没什么,但前六次都集中在一个帝王身上,这就好笑了。
  没记错的话那朱棣是明朝前期帝王,这岂不是说明朝中后期,都再没走过海上丝绸之路?”
  刘彻觉得好笑和不解。
  朱棣看向儿子朱高炽,“为什么不下西洋?”
  朱高炽垂眸,“因为国库没钱。”
  其实他们国库现在也没多少钱,但做主的人不是他。
  他要是能做主,肯定不下西洋。
  倒是儿子朱瞻基,未来会下西洋,才让他意外。
  幸好只有一次,要不然他得心疼死。
  “奇怪,明明是海上丝绸之路,朕却没挣到钱……”
  原本朱棣还很理直气壮,可听自家太。子说国库没钱后,不自觉的心虚起来。
  但同时他也很不明白,天幕都说丝绸之路很挣钱,能发展经济。
  可为什么他没感觉到?
  【跟持久的陆上丝绸之路比起来,海上丝绸之路可谓昙花一现。
  接下来我们深入看一下,为什么陆上丝绸之路可以维持那么久,而海上丝绸之路却不可以?】
  “是因为海上比地面更危险吧?”
  “还因为人数,普通人没有大船,压根不敢出海,以至于能出海的人,从来都是少数。”
  “对啊,同样是丝绸之路,为什么汉朝的丝绸之路可以,咱们明朝的丝绸之路不行?”
  “如果说区别,汉朝丝绸之路最初,也不是冲挣钱去的啊。”
  “赶紧认真记!”朱棣眼风扫过儿子朱高炽。
  这事一般用不上太。子亲手记录,可谁让朱棣这会心情不爽。
  “父皇,如果知道原因,是不是能扭转咱们大明经济上的困境?”朱高炽问朱棣。
  “知道原因,肯定好解决啊。”朱棣道,他很想扭转大明经济,因为他很缺钱。
  【我们来看汉朝陆上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最初是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一块对抗匈奴,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
  谁想军事策略最后没有达成,反而点亮经济发展。】
  “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总好过什么都没落下好。”
  “事实证明汉朝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方面影响不亚于军事影响。”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最初目的是对外建交,对沿海诸小国宣誓大明主权与威严。
  至于经济方面,后世有所分歧,有说朱棣让郑和下西洋不挣钱,也有说很挣钱。】5
  这矛盾说法让诸朝古人们有些懵,“那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究竟是挣钱,还是不挣钱呢?”
  “都说是海上丝绸之路了,肯定挣钱啊。”
  “那为什么还有人说明朝穷?”
  “这……”
  “真有意思,挣钱就是挣钱,不挣钱就是不挣钱,很难说清楚吗?”
  “得是什么情况,才能出现这样矛盾说法。”
  【说明朝下西洋不挣钱的理由有明朝的厚往薄来朝贡政策。
  厚往薄来是什么意思?是小国们来明朝朝贡,明朝给它们的回礼,一定要比小国们的朝贡多。】
  “额,这没什么问题吧,咱们华夏泱泱大国,人家来朝贡,你回礼比人家朝贡少,面上也不好看呀。”
  “不光明朝,其他朝代也是这样回礼的吧。”
  “咱们可是宗主国,赏赐少了显得没风度。”
  “朝贡厚往薄来不稀奇,回礼比朝贡少才算稀奇吧。”
  对于这个问题,诸朝古人们态度一致,没多少分歧。
  【只单独看朝贡,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可是结合朝贡相关的事看,就给人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明朝朝贡之所以被后世诟病,和朝贡回礼丰厚、次数、真假有很大关系。】
  “回礼丰厚能理解,次数和真假又是什么意思?”诸朝古人们不懂。
  “次数和回礼丰厚,难道……”
  【明朝朝贡回礼丰厚是诱因,这个原因为明朝吸引了大量小国来朝贡,因为他们来了以后,可以从明朝这里获得丰厚回报。
  虽然按照明朝朝贡规定,几年才朝贡一次,但人家小国一年来几次,对宗主国表示尊敬,你要是明朝,你也不好意思把人家往外赶。】5
  “……是不好赶,几年一次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一年来那么多次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