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比起那些支教老师的安危,他们更关心那些偏远地区的人和孩子们能得到的好处。
  因为他们和那些人处境差不多,能够共情。
  “我呸,凭什么让人家去赌运气,你算老几?真出事你们又负不了责!”有人听了十分气愤。
  “因为他们就是那类会伤害弱者的人,自然站到恶人们那边,难怪你们看不到天幕呢,还好你们看不到天幕,要不然我们这些人可就危险了。”
  “放屁,我们才不是恶人!”
  “我们先前不小心对天幕不敬,才看不见的天幕,才不是因为我们心怀恶念的缘故!”
  那些人心猛地一凉,大声反驳,不愿让人做实自己的本性。
  除了少部分人吵起来,大部分人注意力还在天幕上面。
  “奇怪,后世老师们为什么会毫无保留的教导学生,而我们的师父却不是?”突然有人道。
  有人疑惑,遂变换口吻询问天幕,古代师徒和后世师生之间的区别。
  他们的话成功变成评论,被姜叶和江雪看到。
  【从模式看,咱们现在的师生,放在古代的确是师徒关系,但究其本质,两者并不相同。
  咱们现在公立学校的老师有编制,也就是国家给发工资,而古代的老师们不同,他们大都是私人教导。
  两种不同的收入来源,决定老师们面对学生们的态度也不同。】4
  “后世老师们居然是国家发钱,难怪她们那么尽心尽力。”
  “不过学校也是国家盖的,老师们工钱也是国家出,合情合理。”
  “虽然合情合理,但那得是多大的一笔支出?”诸朝负责财政的官员们下意识计算起来。
  “原来后世国家并不是盖了官学就不再管,而是会请老师们教导,这样一来,花费更高。”盖学校是一次性买卖,聘请老师们可不是。
  【咱们现在老师们拿国家工资,跟学生们的关系不会像古代师生们那样亲。密,也不能像古代师父们那样对学生们动辄打骂,双方关系比较淡。
  除非是很高的学历,能接触和继承老师们的人脉,关系才会像古代师徒那样,但比起古代师徒传承,他们更像“学阀”,只是不具备古代“学阀”们的权势通天。】5
  “原来后世‘学阀’也没彻底消失。”
  “只是他们的‘学阀’好像只限于学业上,而不是权势上。”
  【古代师父们不同,古代师父们没有咱们现在老师的工资做保底,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为了牵制住徒弟们而留一手。
  留一手的人多了,我们华夏的许多手艺也越来越失传。】
  【不过也没办法,站在师父角度,万一把本事全都教给徒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变成事实怎么办?
  而站在徒弟角度,多年来任打任骂、任劳任怨,师父还不彻底信任自己,同样会伤心和怨恨。
  到最后关系如何,全凭良心,所以我们也不要对古代师父们的留一手行为苛责。
  当然,他们肆意打骂徒弟们的行为,是很不对的。】6
  “那天幕,我们该怎么办?”诸朝,不少师生们痛苦道。
  师父们是想确保自己晚年的保障,徒弟们想学全师父们的本事。
  【这件事双方的矛盾在于,师父们想要保障,徒弟们想要技术。
  关键在于怎么让师父们把自己吃饭的本事传授出去?和让徒弟们学会技术后,不会对师父们忘恩负义?】
  【其实挺难的,因为古代不像咱们现代,咱们现代很多师父的收入和教授徒弟的数量有关,教授出来的学生越多,师父收入越高,自然不会再留一手。
  而学到手艺后,指望徒弟们的良心更不现实,还不如指望契约,约定好徒弟在师父生前和死后怎么做,然后把契约内容传开,徒弟要是做不到,会失去名声和客源。
  这个方法挺适合古代的,因为古代交通不便,生活周边都是熟人,不像咱们现在,就算真签订契约,人家不愿意履行,说跑就跑你也没办法。】
  “前者咱们做不到,后者倒是可以琢磨琢磨。”诸朝师父们眼睛一亮道。
  他们是不指望靠徒弟数量挣钱了,但只要能确保他们晚年安稳,他们不介意后退一步。
  “签契约,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吧,难道师父们还信不过我们吗?”有徒弟听了皱眉。
  “只是契约而已,只要好好孝顺师父,过后还能博个孝顺名声,不行,我得赶紧去找师父提这事。”
  也有徒弟十分积极,觉得契约一事能免除他们师徒的后顾之忧。
  当然能主动去找师父和不抵触契约的人心性大都不坏,这样的人,就算没有契约,也不会出尔反尔。
  有了契约,反而能让他们学到之前学不到的手艺,对他们来说利大于弊。
  可对于只想学本事,却不想孝顺师父,给师父们养老送终的徒弟们,则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因为就像天幕说的,他们周边都是熟人,他们签订契约后做不到,会被人戳脊梁骨。
  被戳脊梁骨还是小事,最怕的就是失去客源,那样一来,他们大半生的伏低做小又算什么?
  而徒弟们的不同态度,也被师父们看在眼里,这让他们有时欣慰,有时心寒。
  就在民间师徒们研究契约之际,官府突然发来通告,说能帮助他们签订契约。
  这让民间惊讶,“好端端的,朝廷干嘛插手这事啊?”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说不定又是变着法搂钱呢。”7
  “不,听说契约是免费的,官府还专门请了书院的学生们来写契约。”
  “太阳怎么突然打从西边出来了?”民间百姓们惊讶。
  路过的官员们气的不行,“收钱不行,怎么不收钱也不行?”
  “要不是朝廷……算了,这样也是为了让手艺更好传承下去,不至于手艺一辈辈‘留一手’留到失传,这也是为了华夏未来。”
  毕竟每辈都“留一手”,往小说是个人损失,往大说是华夏损失。
  至于为什么不强制,本事在人家身上,他们怎么确保师父们不会留一手?
  要是换做他们,要是有人敢强制,他们宁愿把本事带到地下,也不会乖乖配合。
  既然不能强制,那就只能怀柔,帮师徒们签订契约,反而是最省力的办法。
  至于监督问题,则不需要官府们操心,有街坊邻居们留意着呢。
  “等等,后世老师们,好像基本都是女老师,男老师虽然也有,但数量却不多,这是怎么回事?”有人注意到后世老师们的男女比例。
  因为那比例差距实在大,让人没办法不在意。
  “虽然知道后世女子们能教书育人,不过后世女老师们的数量未免也太多了。”武周,上官婉儿听到宫女们小声惊呼道。
  “是啊,后世女老师们的数量的确惊人。”上官婉儿有些恍惚。
  虽然她们很希望后世女子们崛起,但真看到这一幕,还是让她们感到不真实。
  实在让人好奇,她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以及,她们所在时代,能不能做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