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木棉花是树,需要多年才能生长起来,棉花则是庄稼,每年都能种植收获,无论是产量、种植时间还是保暖性,棉花都完胜木棉。】
  【至于皮毛,在远古时期就和麻布一起出现,御寒效果确实远大于木棉等物,可还是那句话,皮毛获取难度大,不具棉花的普及性。】
  皮毛能像棉花一样普及开来吗?不能。
  【还有就是过度狩猎会一定程度损害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不提倡,有时还需要制止。】
  【当然我们现在很少有真皮毛做的衣服了,毕竟我们现在不缺各种保暖衣物,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和违法犯罪红线做事。】姜叶随口道。
  “未来人都不穿皮毛了?棉花真那么保暖吗?”不少人对棉花兴趣更大。
  尤其是体会过皮毛温暖的帝王、贵族们,他们相信未来人不傻,其他衣服御寒效果要是不如皮毛,他们没必要舍弃皮毛。
  这超出许多外出皮毛大氅,室内炭火贵族阶级的想象。
  要知道冬天皮毛的地位和丝绸有的一拼,都是富贵象征。
  穿不起皮毛的百姓则把注意力放在姜叶另一句话上,“乖乖,后世狩猎居然还犯法啊。”
  至于什么破坏生态环境,他们没听懂。
  倒是有些猎户听了若有所思,“这就跟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差不多意思吧。”
  不过这样一来,未来岂不是没猎户了,古代猎户们惊呆了。
  “未来打猎违法,我们这祖传饭碗怎么办?”猎户们急道。
  他们以为自己这门手艺可以传生生世世,谁知道这路以后就行不通了。
  “打不成猎,咱们可以去种地啊,不说种桑养蚕,就说这棉花,真要比皮毛保暖,不比咱们拿命换钱来的安稳。”有脑子转的快的猎户道。
  其他猎户一想也是,皮毛获取可不容易,每次他们都需要冒很大风险,相比之下,种棉花不要太安稳。
  至于他们转行种棉花技术行不行,那些专业老农也没种过棉花啊,大家都没经验。
  想到这,猎户们把心放回肚子里。
  【除却保暖衣物外,古人们冬天御寒方式还有各种工具,比如汤婆子,古代版的暖水壶;炭炉明火取暖等。】
  【其中有的工具如汤婆子/暖水壶,我们现在都还使用,虽然款式有所不同,但基础功能不变。】
  听到后世没像舍弃皮毛一样舍弃汤婆子,诸朝古人不少都会心一笑,而且比起大多数人用不起的皮毛,汤婆子属于大众民生产品,这让古人们更有亲切感。
  【但是像炭火、明火取暖这种事,已经被我们淘汰和禁止,为什么呢,因为炭火会产生一氧化碳,如果不及时通风,会让人一氧化碳中毒。】
  【而古人为了更好御寒,一般都把窗户弄的很小,通风不畅下,死于一氧化碳中毒的不在少数,就是我们今天,依旧有这样的惨剧发生。】姜叶神色严肃道。
  诸朝古人们惊呆了,“烧炭居然会中毒!”
  什么一氧化碳他们听不懂,可是他们知道中毒啊。
  以前他们身边出过这样的事,那时候他们还奇怪,明明身体好好的,也不是被人所害,可人就是没了,现在想来,那些事事发时间可不就在冬天烧炭阶段。
  “这,我们也没把炭吃嘴里,怎么还能中毒啊?”古人们不解。
  在他们认知里,吃东西中毒正常,可是不吃东西居然也能中毒,这就不正常了。
  刚巧这句话变成弹幕被姜叶看到。
  【毒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食物,就像一氧化碳是气体,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只要它到达一定浓度,就可以让人中毒,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勤通风。】
  【可是古人之所以把窗户弄的很小,就是为了避免更多热气散出去,一边烧炭一边通风,很多古人都不具备这个条件,事情很难两全。】江雪叹道。
  古人们听了沉默,烧炭不通风会中毒,烧炭通风又会跑热气,他们只是普通百姓,哪有这个挥霍本钱。
  而有实力烧炭,且不心疼这点物资的贵族们则松了一口气,“原来只需要勤通风就行,还以为以后都不能用炭炉呢。”
  至于舍弃炭炉取暖,别闹,知道冬天多冷吗,他们只是贵族,不是不怕冻的铁人。
  【还有明火也是同理,一个不慎可能会造成火灾,到时候真要起火,只会损失更重。】
  【且林木资源需要时间生长,只砍不种会导致未来人无木可用,这也是我们现在不提倡明火的一大原因。】姜叶道。
  “后世居然没木可用了。”诸朝古人们还是第一次知道后世资源匮乏。
  在这之前,从后世人不缺衣物他们就能看出后世比他们富足,他们还以为后世各方面都会强于他们,却没想到并不是这样。
  不过也是,他们是他们的后人,现在他们要是把树砍光,后世怎么可能还有树,到时候只怕现种都来不及。
  “要不咱们以后少砍点树?”有人试着提议。
  “不砍树咱们日子怎么过?咱们要做的应该是多种树,只有这样,咱们和后世人都能好。”又有人道。
  “陛下,咱们朝廷要不要带头种树?”长孙无忌等贞观朝臣提议道。
  天幕面向天下人,想必到时一定有少砍树和种树的人,可是民间力量和朝廷没法比。
  “下令吧,以后尽量多种树,咱们现在的树比之秦汉时期就少了许多,可朕没想到后世居然到了没树可用的地步。”李世民叹息,后世林木情况越发严重。
  所以就算后世不再是唐朝,他也想做点事情。
  诸如李世民这类有责任心的明君,或多或少都下令,让人多种树。
  嬴政和刘彻也发出政令,虽然他们不算大众意义上的明君,可他们知道自己身为帝王的责任,不知道也就算了,现在知道肯定得做点什么。
  相比之下,昏君有的根本没看到危机,如秦二世胡亥之流,“不是说后世才林木匮乏吗,我们林木现在又不匮乏,未来距离我们还远得很呢,操什么心。”
  而有的就算知道问题严重性也没想改变,如隋末隋炀帝杨广冷笑,“未来江山易主,朕凭什么为后来人做嫁衣!”
  下令多种树的嬴政和杨坚丝毫不知道自己儿子态度,他们还想着这样做,能让自己的大秦/大隋更稳固。
  而诸朝百姓们对于朝廷这项政令接受良好,毕竟这能惠及他们古人。
  至于没有这项政令的朝代,只能依靠民间力量。
  【理完古人们如何保暖的,我们就能看出棉花的优点,比起木棉、芦花、柳絮来,棉花更厚实保暖;比起皮毛来,棉花更易获得和轻便;还有炭火等工具,棉花更便捷和安全。】
  就像汤婆子、炭火、明火取暖等东西,不能随时移动,还有隐患风险,棉花就没这么多顾虑了。
  听姜叶这么说,有人忍不住道:“难道棉花就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吗?”
  而这么好的东西,真的是他们这些普通百姓能拥有的吗?
  总之,棉花优点越多,普通百姓就越觉得自己离棉花越远,这让他们心慌不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