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这也是他们能进的地方?
  等进屋後看到堂前挂着的“商之大者,为国为民”,十几号人更是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祖宗啊,孩儿出息了。
  苏大人清清嗓子,开始任务之前的调动激情的演讲。
  小小动员,拿捏。
  ……
  兴庆府外,宋军临时搭起来的营帐中,狄青看着随商队一同前来的苏景殊摇头叹气,“来晚了,早来半个月多好。”
  苏景殊白了他一眼。
  大军开拔之前他就提过要随军,是谁在冯大人说他碍事儿的时候一直点头?
  他现在除了不会飞檐走壁和江湖人也没差哪儿去。
  不对,就算是江湖人也不是都会轻功,他现在的身体素质比寻常江湖人都好。
  白玉堂打了个哈欠,懒得和他掰扯什麽样的才算是江湖人。
  自从朝廷出面整顿江湖,整个江湖的风气焕然一新,没点真本事就自称江湖人怕是要被笑死。
  苏景殊在狄青勉强蹦跶两下证明他的身体素质,然後让白五爷去休息,军营里没有危险,他先在军中转转,明儿再去城里打探情况。
  办差真折磨人,把他们五爷都累沧桑了。
  白玉堂也没端着,他这些天确实累的不轻,来的路上要防备流民拦路抢劫,也就到了军营才松口气。
  来西北之前觉得亲手打造一个六扇门分门厉害的不要不要的,干了几年之後才意识到这事儿的确厉害的不要不要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儿。
  这活儿累的什麽程度呢?一想到展昭在京城除了巡街就是到处玩他就羡慕嫉妒恨。
  他才二十多岁,现在看上去怕是比展昭都年长。
  不行,仗打完了一定得好好休养休养,他要把这些年消失的精神气儿都补回来。
  苏景殊目送闭着眼走路的白五爷走远,直到白玉堂走进给他准备好的帐篷才收回目光,“元帅,城里现在什麽情况?”
  狄青找出记载城中情况的文书递过去,“嵬名氏族人全部被看管起来,城里目前只有不到五万百姓,这几天都在忙着清理洪水淤泥,短时间内没空生乱。”
  “只有不到五万百姓?”苏景殊惊了,“兴庆府好歹是西夏的都城,怎麽只剩下这麽点儿人口?”
  “这五万还是半数嵬名成遇从灵州带过来的。”狄青叹了口气,“西夏朝廷中搜罗出来的文书上记载的兴庆府人口有三十六万人,但是梁太後走的时候带走一部分,小皇帝死後能逃的也都逃出去了,嵬名成遇拿到的兴庆府已经没有多少百姓,洪水一来又冲走不少人,然後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西夏兵民一体,一户就是一帐,每家有两丁则以其中强壮者为正兵另一丁为负赡,也就是一个上战场一个是後勤杂役,危急情况下老幼乃至妇女也要编入军中。
  梁太後带走的京师宿卫军都是兴庆府的壮丁,家中壮丁离开其他人自然也会跟着,只梁太後就带走了兴庆府大半人口,後面出逃的那些就更不用说了。
  嗯,也有兴庆府本身人口就不多的缘故。
  梁太後和梁乙埋已经放弃怀州转移到贺兰山另一边,种谔和折继世率军追击,过几天他们这边也会派兵过去,只抓嵬名氏皇族还不够,抓住梁太後和她培养出来的梁氏族人同样是大功。
  西夏地广人稀,梁氏带走的那些人口必须留下。
  “贺兰山西边不远就是沙漠,那边也没有像样的城池能容纳数十万人,除非他们北上白马强镇监军司,或者去凉州。”苏景殊忽然想起来开战前梁乙埋正在凉州修筑堡寨,于是擡头问道,“元帅,梁氏会不会占据河西韬光养晦准备卷土重来?”
  贺兰山西边的沙漠养不起数十万人口,河西走廊可以啊。
  他们从贺兰山西边南下绕过沙漠,只要能抵达凉州,以他们手里的兵马抵抗个几年不成问题。
  狄青耸耸肩,“希望他们能顺利绕过沙漠,能顺利从西寿保泰监军司路过,抵达凉州的时候城墙上插着的也不是大宋的军旗。”
  从兴庆府去凉州路上没那麽多障碍,但是现在两国正在打仗,西夏内部的大部落也各自为政,如今的西夏已经不是梁氏可以肆意通行的西夏。
  梁乙埋在凉州留了不少兵力防止大宋从西路进攻,然而当断绝了後勤的是党项人时,凉州城就是一座任人宰割的孤城。
  王韶和李宪在熙河又没闲着,青唐吐蕃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打个没有後援的凉州却不费力气。
  苏景殊:……
  那没事了。
  他都能想到的事情元帅肯定也能想到,各条路都堵死,梁氏插翅难逃。
  得嘞,战事交给专业人士,他只管民政。
  “元帅,小皇帝的屍身找到了吗?”
  “找到了,就在皇宫里。”提到那倒霉的小皇帝狄青下意识皱起眉头,然後开始骂那些嵬名氏皇亲,“番邦蛮夷不沐圣人教化,小皇帝再怎麽没有实权也是皇帝,他们将人杀害後甚至没有收敛屍身。”
  小皇帝即便不是皇帝也是他们自家後辈,死者为大,争权夺利的时候就不能把表面功夫做齐全吗?
  啧,果然不堪教化。
  夏日天热屍身本就保存不长,幸好皇宫地势高没被洪水波及到,要是再让洪水给泡泡怕是连成型的人都找不出来。
  这倒霉孩子,希望下辈子别托生在蛮夷部落里了。
  苏景殊听的直摇头,“不像话,真是不像话。”
  狄元帅骂骂咧咧,也不知道到底在气什麽,反正就是越骂越气,“你问这个干什麽?小皇帝的屍身有用?”
  “有用。”苏景殊郑重其事,“过些天召集城里百姓,为小皇帝选好陵寝给他风光大葬。”
  小皇帝活着他们或许还要发愁怎麽安置,死了的小皇帝不用纠结,极尽哀荣怎麽风光怎麽来。
  番邦部落推崇贵族血统,小皇帝好歹是西夏的皇帝,西夏人不管他的身後事大宋来管。
  大宋对西夏的小皇帝如此尽心尽力,将心比心,之後张贴告示声明大宋收复失地接手三十年来为西夏所占领的城池土地时各部落百姓也不能太不给他们面子。
  都是交税纳粮,跟着谁混不是混,凑活着过吧。
  第262章
  *
  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比起土地更看重血缘,对大贵族的後代尤其尊崇。
  小皇帝死于非命,亲族弃他于不顾,大宋却挺身而出为他风光大葬,不管怎麽说都能在西夏百姓面前刷一波好感度。
  论迹不论心,百姓不管大宋这麽做是为了什麽,他们只信他们看到的。
  百姓尊崇大贵族的前提是大贵族能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如今党项各族内乱谁都顾不上谁,百姓不都是愣头青,再怎麽尊崇也要以保住自家性命为先。
  大宋对为灭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不会吝啬,官家亲自下诏书将小皇帝以前没得到的册封补上还加了追封,反正死都死了,封侯封王都是一句话的事儿。
  称帝不行,大宋就一直没承认过西夏李氏的帝位。
  李德明、李元昊父子被封过夏国王、西夏王、西平王,那也都是他们先向大宋进呈表章纳贡换来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