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折家是世代镇守府州的党项人,很多汉人干起来会被诟病的事情他们去干就没问题,很难说那些投降的西夏兵是真心投降还是被打的真能投降保命。
在环庆沿边的堡寨投降能被编入军中屯田或者操练,被折家将带回府州……那就自求多福吧。
苏机宜心怀慈悲,真心希望佛祖玉帝太上老君保佑那些倒霉蛋,人口就是生産力,活着做苦力总比直接砍了强。
河东折家军出动的消息很快传到前线,姚古羡慕的眼都红了,“苏大人您知道吗,折将军这次出兵还带上了他侄子折可适,折可适也没比我大几岁,他都能上战场我爹凭什麽不让我上战场。”
西北这边世代守边的将门不少,种家军、折家军、姚家军、杨家军等等等等,各家在对外时同仇敌忾,挣军功的时候也没谦让过。
这次折家军在葭芦川大胜而回,折将军肯定要升官,折可适那小子八成也能捞个差事干干。
他也想要军功呜呜呜呜呜。
“折可适没比你大几岁,也就是说他的确比你大。”寨中人口每天都在变化,苏景殊正在算以目前的人口粮草还能支撑多少天,这些天每天都要干这个活儿,他已经能一边算一边分心和小姚同学说话,“朝廷很重视培养西军子弟,你真不考虑去国子监读两年书?”
行军打仗要学,忠君爱国更要学,趁年轻多读几年书没坏处。
姚古撇撇嘴,“这得怪我爹,谁让他只是个巡检?”
虽然他不爱读书,但是能推卸责任肯定不能自己扛,所以这事儿归根结底还得怪他爹。
能被破格送进国子监的西军子弟不多,要麽是本身有读书的天分要麽是家里老子的品阶足够高。
他爹连高级将领的边儿都没摸着,自然没有送儿子去国子监的资格,想靠他爹的恩荫去京城估计只能等他爹阵亡。
呸呸呸,虽然老爹总揍他,但是爹还是活着好。
武将升官太难,靠祖上恩荫不如靠自己。
这次的战事打的那麽顺,带他一个又能怎样?
“慎言。”苏景殊正了神色,“战事还没结束,话不要说太满。”
拒绝半场开香槟。
姚古立刻捂住嘴巴,大宋在战事上的运气向来不好,他懂他懂。
正说着,外面忽然传来号角声。
姚古心中一紧,声音都在颤抖,“苏大人?”
他刚才只是抱怨两句,就算战事要从顺利变为不顺也不能这麽快啊。
苏景殊放下算了一半的账,“不急,先出去看看。”
“应该不是敌袭,敌袭不是这个动静。”姚古慌了一会儿很快冷静下来,他自小在军中长大,不同的号角是什麽意思还是能听懂的,“大人,应该是大军回营。”
就是不知道回来的是哪路军队。
寨中操练的队伍重新肃整,不多时,率先回来报信并开寨门的传令兵就到了门口。
太阳已经落山,放眼望去外面沙土茫茫。
苏景殊拿着特批的千里镜上城墙,一眼就看到策马冲在最前面的狄青。
“狄元帅怎麽这时候回来?”苏景殊皱起眉头。
姚古眼睛亮晶晶,“等狄元帅回来问问就知道了。”
往好处想,万一西夏撤兵了呢?
苏景殊摇摇头,“梁乙埋打到现在一无所获不会轻易退兵。”
他当然希望西夏赶紧退兵,大宋还没做好灭夏的准备,这次只是防守,即便反攻也拿不回多少地盘,仗打的越久後勤压力越大,再打下去就得从河东路运粮过来。
但是梁乙埋也不是轻易肯退的,他得为他的前途着想,举国之力出击却一点好处都没讨到反而损失惨重,党项贵族那里他不好交代。
苏景殊收好千里镜下城楼,狄青已经风一般冲进来并利落的翻身下马,“吐蕃董毡部攻夏,梁乙埋退兵了。”
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王韶说动了青唐吐蕃的大首领董毡,如今董毡正率兵在西夏境内攻城拔寨,梁乙埋再不情愿也只能撤军回防。
王机宜到秦凤路一年战果颇丰,之前还有人弹劾他不懂兵事还非要瞎指挥,那些人在他单骑闯入古渭寨招降之後番邦部落後基本上都没动静了。
虽说董毡趁势攻入西夏境内是青唐吐蕃和西夏的私仇占大头,但是对大宋而言的确有好处。
姚古恍然大悟,“这一招叫围魏救赵。”
狄青赞道,“孺子可教也。”
苏景殊:……
你们武将之间的互相吹捧是不是有点离谱?
第229章
*
吐蕃帝国的兴起崩溃几乎与大唐同步,唐末五代中原战乱,吐蕃帝国也内乱分裂土崩瓦解。
三破长安为祸中原都是过去,只是百足之虫断而不蹶,内乱分裂出来的小政权也不容小觑。
沿边各路分布的大小部族数以千计,其中秦凤路的羌人部族最多,汉人在那儿反倒是少数。
诸多羌人部落中,吐蕃人占了超过九成。
先前一统青唐吐蕃唃厮啰已经病逝,继承他赞普之位的是他的三子董毡。
首领之位新旧更替本就容易造成政权动荡,即便是正常的新旧更替也一样,更不用说董毡继位後大部分吐蕃部族都不服他。
王韶的《平戎策》主张拉拢亲宋的部族打服不亲宋的部族,汉唐在边疆的策略都是以夷治夷,只要能控制住羌人首领,青唐吐蕃便不足为患。
董毡急于坐稳赞普之位,再加上青唐吐蕃和西夏本就世代不和,即便没人去劝董毡也会出兵,有人去劝就更不用说了。
吐蕃大军趁机攻入西夏境内烧杀抢掠,梁乙埋再不撤兵回防怕是连兴庆府都逃不过被扫荡的命运。
此番西夏倾国攻宋,宋胜。
直接原因:吐蕃偷水晶。
妙啊!
前线各军追击两百里便返回堡寨,穷寇勿追,再深入下去容易被西夏人伏击,教训吃多了总能长点记性。
後方大义寨有副都总管杨遂坐镇,狄青在确定西夏大军全部撤回後便返回荔原堡。
荔原堡接收了太多避难的羌人部落,如今西夏大军已退,该走的尽快离开,别全都挤在荔原堡生事。
苏景殊眨眨眼睛,“元帅,要是前来避难的羌人部落不愿意走呢?”
狄青嗤笑一声,“他们愿意留下安生种地。”
他同意让羌人部落进堡寨避难不是因为信任他们,而是怕拒绝会导致今後的招抚工作不好做。
愿意屯田耕种的部落早就归顺大宋了,不愿意屯田耕种的部落再怎麽招抚也没用,不让他们走投无路他们就不会服软。
苏景殊摇摇头,口说无凭,他决定带狄大元帅去羌人部落暂住的营房看看。
二极管思维要不得,人的想法也是会变的。
还是那句话,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角挖不倒。
沿边可供开垦的田地很多,再多前来归附的羌人部落都能安排,不怕人口多,就怕人口不够多。
“元帅,苏大人厉害着呢。”姚古这些天跟在苏景殊身边,亲眼看着他早上和羌人唠下午和留守的将士唠,最初还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唠了几天後也反应过来了,“现在不光寨中守军恨不得冲出去大杀四方,前来避难的羌人部落更是只恨生错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