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时任陕西转运使的李参为了缓解民间局势重新整顿了陕西路的常平仓,春天时开仓给贫苦百姓借粮借钱,秋天再连本带利收回来。
  虽然常平仓不能覆盖所有地方,但是那几年的确救了很多百姓,也让陕西转运司多了份收入。
  然而官府把利率压低去救民在放高利贷的豪门大户看来是抢生意,青苗贷一下子得罪了那麽多豪强富户阻力太大,之後虽然没有立刻被叫停,推行下去的政策也变了模样。
  李参的本意是救民疾苦,最後却成了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盘剥百姓的利器,最後还是他亲自叫停才止住这场闹剧。
  所以即便後来老王在地方也推行过青苗贷,在没有地方豪强干扰的情况下成效还非常不错,朝中依旧很多人反对。
  一县一州可以顶住压力,一路呢?全大宋呢?
  经历过陕西路那几年乱象的官员想起对当年的青苗贷仍心有余悸,所以即便这边是首创青苗贷的地方,真正推行的时候却排在最後。
  有坑别处先踩,有错别处先试,反正陕西这边必须在尽善尽美之後才肯干,前头不把坑踩的差不多就算官家亲自催也不行。
  西北不比其他地方,百姓真要揭竿而起大宋就别想好了。
  苏景殊在转运司干了俩月越发非常认同前辈们的话,在这边推行新法必须在政策宣传上下大功夫才行。
  这边不像京东路那样有很多宗室高官置办田庄,但是豪强富户欺负起人来一样毫无人性。
  好在西北各州上上下下都简单粗暴,在登州需要软硬皆施,在这边只需要硬碰硬。
  反正再硬也没有他们的背景硬。
  别说这边没有多少宗室高官置办的田産,就算有也没用,朝廷明令禁止宗室以及官员过度置办田産,经不起查的可不是他们。
  顺便夸一句:有个能上天入地的情报组织真的很不错。
  尤其西北这边崇尚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谁敢阻碍新法的推行就查谁,只要证据摆的全,抄家抄出来的钱财能比转运使准备的青苗本钱还多。
  哪县哪乡都有凭借高利贷欺压乡邻的恶霸,沾高利贷的手上基本上都有几条无辜的性命,就当为民除害了。
  白玉堂干这活儿也有经验,他手下刚招了批北侠欧阳春推荐的正派侠士,还有狄元帅临时调给他的兵,再加上西北地界儿皇城司探子的配合,没查亏空胜似查亏空,抄家的动作比江南还大。
  别说西北官场,连蔡挺都吓的不轻。
  蔡大人这几年一直在外为官,只从好友同僚处听过苏景殊的名字。
  好友提到这位後生都夸赞的多,小年轻人品不好的话也不会被包拯看重,可见这位新来的机宜大人能力和人品都有保证。
  等他意识到不对劲再去仔细打听的时候,京兆府的府衙已经砍了好几个天怒人怨的乡间恶霸。
  蔡挺:……
  这後生看着笑眯眯的那麽好相处,怎麽办起事儿来比狄青还雷厉风行?
  什麽?他们当初在登州也这麽干?
  这……
  好在蔡大人本身也不是墨守成规的人,紧张兮兮的盯了俩月,发现那些平时傲慢不讲理的豪强地主罕见的没有闹事而是缩着脖子做人後索性任他们继续雷厉风行。
  仔细一想也是,今时不同往日,官家缺钱缺的天下皆知,胳膊拧不过大腿去,现在出点血低调行事兴许能躲过去不耽误子孙後代的富贵,现在梗着脖子和上头反着来,八成只能在牢里一家团聚。
  长江後浪推前浪,现在的年轻人有胆气,比他年轻的时候厉害多了。
  还真别说,城里乡间少了那些欺压百姓的恶霸,各州近几个月受理的治安案件都少了许多。
  苏景殊和白玉堂到西北的第一个年节在忙碌中度过,各州县按照人口数量都新建了不少常平仓,宣传工作也已经安排到位。
  百姓谨慎,正月的青苗贷在开放依旧有许多穷苦百姓不敢借,能勒紧裤腰带的都想着看朝廷五六月份收夏税时怎麽收回青苗钱,只有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百姓才鼓起勇气去常平仓借钱借粮。
  虽然官府经常不做人,但是和压根没人性的高利贷相比还是有那麽点儿可信度的。
  青苗法在陕西各州有序进行,谷雨前後种棉花,谷雨前半个月苏景殊便开始收拾带来的棉籽。
  二十亩地并不多,随便从哪儿分出来一点都有二十亩,蔡大人分给他的试验田就在城外的官员职田农庄,甚至没用到官兵屯戍的田。
  苏大人和农庄里的农人讲了两天棉花该怎麽种,还特意把步骤和注意事项写到纸上交给农庄的管事,要是还有什麽拿不准就去城里找他,经略司衙门和转运司衙门肯定有一个能找到。
  绥州那边年前刚安稳下来,梁太後和梁乙埋在兴庆府窝了一个冬天又窝出了新点子,这些天梁乙埋亲率十万大军在荔原堡和庆州城外的险要处修建堡寨,也不知道他们这次想干什麽。
  荔原堡外那两千多顷地是蔡大人亲自盯着开垦出来的,劳作屯戍的番邦部落也是蔡大人亲自招抚的,少数党项骑兵过来骚扰没什麽,西北各州没有哪个没被骚扰过,但是梁乙埋亲率十万大军过来的话荔原堡的驻军肯定挡不住。
  年前派了两万精兵到绥州附近修筑堡寨最後寨子没守住留守的兵也全军覆没,这次梁乙埋亲自率军过来肯定不会走去年的老路,指望他们粮草不济自动退兵不太可能。
  西夏大军号称十万,就算实际上没有十万也不容小觑,那麽多精兵聚在环庆一带肯定不会是修堡寨那麽简单。
  蔡挺担心荔原堡出事,得到消息後就加班加点把手上的活儿处理完然後带了几个随从快马加鞭赶去环庆路治所庆州。
  然而他还没到庆州乱子就来了。
  荔原堡外两千余顷农田需要耕种,春天不努力秋冬饿肚子,接受招抚而来的番邦部落从来不会在农事上掉以轻心,就算他们祖辈是游牧而生也不耽误他们现在和汉人学习侍弄庄稼。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什麽都没有吃饱饭重要。
  西夏的军队没有军纪可言,梁乙埋也没想过约束手底下的士兵,那群兵匪隔三差五劫掠村寨严重影响到荔原堡外的春耕,蕃部巡检李宗谅忍无可忍,直接带了一千多人杀去了西夏的堡寨。
  他们开垦出来的土地本就不肥沃,辛辛苦苦种地结果旁边来了夥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强盗这谁受得了?
  反正李宗谅受不了。
  西夏新建的堡寨叫闹讹堡,梁乙埋亲率大军陈列边境,肯定已经做好了交战的准备。
  李谅祚一千多打十万,即便是号称十万,缩水一半也还有五万,结果可想而知。
  更糟心的是,兴许年前郭逵在绥州一口气清了西夏八座堡寨让庆州知州李复圭觉得他上他也行,于是在李宗谅杀出去後立刻命麾下武将李信等人率兵三千去助他一臂之力。
  李信等人大概觉得三千打十万的仗没法打,到了荔原堡也没打算真的出兵。
  李宗谅一千打十万肯定打不过,打着打着只能退回驻地,没想到李信非但没有冲出去当援军,还把退回来的李宗谅和蕃部将士都拒之门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