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民国小百姓> 民国小百姓 第19节

民国小百姓 第19节

  金小姐在那里干了三年,忙时进厂选茧,闲时去鸡蛋厂,或是馆子里帮厨打零工,反倒比在乡下吃得饱。直到三年后,带她进厂的包工头说要带她回乡,给她说门亲事。刚踏上回乡路的第一天晚上,包工头却先起了歹心。
  金小姐原话是这样的:“幸好老娘早就防着他,那天晚上把剪刀贴身藏着,没敢睡着。老东西摸黑进来,没想到吧,哈哈,吃了老娘几剪刀,叫他欺负老娘,叫他连老娘打零工的钱也贪!不他扎一身血窟窿消不了老娘这口恶气!”
  只是这样一闹翻,厂子是不能再进了,家乡那边,因为包工头带出去很多人,让不少人免于被饿死,家乡人都拿他当恩人,她也是不敢再回去的。金小姐身无分文,徒步回到海城,幸好她在纱厂结识下几个义气的小姐妹,几人给她凑点钱,她又遇上点机缘,借了点钱烫头描眉搽粉,学了几个钟头的狐步舞,再租来一套包臀露腿的丝绸夜礼服,就赶鸭子上架,进大世界正式当了舞小姐。
  大世界的营利主要从客人的门票和消费的烟酒钱来,年轻漂亮的舞小姐是招牌,大世界并不向他们抽成。金小姐到海城三年,正式下海后,手头才是真正有了几个钱。
  金小姐的好日子都是从做舞小姐之后开始的,她跟于太太结怨也是由此而来,因此遇到机会,就要婊一婊于太太的假清高。
  但她不是个坏人,自己也说过做舞小姐,到二十二三已算人老珠黄,做到二十五六,舞厅都嫌弃,要撵你出门。金小姐没说她多少岁,春妮看得出来她年纪已是不小,吃不了这碗饭几天了。
  春妮有时劝她,让她早作打算。她反倒比春妮还说得出道理,只说:“海城都不是咱们华国人的了,说不定哪一天天上掉下颗炮弹,把咱们全轰上天。想这么些有什么用处?且有一日快活一日吧!”
  春妮是没法像金小姐那样,两眼一闭不问世事,随心快活的。不管在什么境地,她都想活着。死过一次,没人比她知道活着有多好。
  老天爷没给她好运气,她就自己筹算。总之,只要她活着有一日,就绝不认命!
  春妮不至于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辜负老师们的好意,但她觉得她应该做点什么。
  怀着这样的冲动,第二天一大早,春妮去菜市场花六块钱买了十斤肥猪肉和两斤糖,将它送到学校食堂,给师生们加餐。在任何物资匮乏的年代,肥猪肉都是上好的送礼佳品。
  在学校读书的学生,每个月交一毛钱,学校给管一顿中饭。凭现在的这个物价,这顿饭几乎算白送。学校也穷,通常给学生发两个杂面馍馍,再加一碗清得看不出是什么汤的汤水,这就是中午的饭了。
  学校请的帮厨姓赵,是一名学生的父亲,说是以前在家乡有过一间饭馆。见到肉,他眼睛都绿了,摩拳擦掌说他最擅长烧红烧肉,今天一定要大展身手。
  赵厨子把肉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锅里放点水,中小火加热,水鼓小泡之后,将肉放进去坐水,简单地炼制出多余的油脂,随后油脂和肉被盛起来分别放在一边。
  赵厨子撤了根柴禾,锅里留点底油,一铲子下去,小半罐的糖被撒进锅里,他开始炒糖色。
  白砂糖炒成流动的蜜糖色,肉刚放进锅,几名没课的老师没忍住都出来了:“好香啊,今天怎么有肉吃?”
  得知是春妮为谢师生们帮她看摊子请的,老师们嘻嘻哈哈谢过大户,还不肯走。
  几名女老师好一点,最夸张的是韩老师,他夸张地揉着肚子,说:“我感觉我闻着肉味都吃饱了。”
  另一位年纪大些的王老师作势要拉开他:“那正好,你的那份省下来,都给我吃吧。我闻着更饿了。”
  做完肉的油锅不洗,直接加满水,再添几片菜叶子和几大块盐,并七八个鸡蛋,趁热用汤勺搅开,这便是中午的汤了。汤水滚开后,炼出来的油脂再舀一小勺到汤里,香得连赵厨子的肚子都鼓噪起来。
  他摸着光溜溜的大脑袋不好意思地笑:“从家乡逃出来,两年多没吃肉,小顾老师见笑了。”
  到了吃饭的时间,学生和老师们都是耸着鼻子,吸着口水到的灶台边。没办法,这肉太馋人了!学校本来就不大,厨师煮这一个钟头,
  香味已经飘得人心都开始发燥,连老师们讲课都走起了神。
  生在末世,春妮从小到大没有一刻感到过安心。这是很多末世人的共性,不安和焦虑是他们相伴终身的朋友。面对这些情绪问题,有些人选择了发泄放纵,有些人变成了克制派神经质,她则是极度吝啬的囤积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是基本操作,到她手里的东西,除非可以换取到更大的利益,否则她绝不会松手放出去。她妈和她奶奶为她吃独食的毛病不是没头疼过,从小到大扳了她多少次。
  她是改了一些,但骨子里,春妮还是将自己和自己的东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没有利益交换和权势压迫,谁也别想从她手里占到半分便宜。
  这是春妮两辈子以来第一次送礼,比起前些日子去德胜楼的那一趟,看到老师学生们发现碗里的红烧肉,吮吸着肉汁那由衷的满足,她好像也没有那么心痛了。
  在这个年代,海城的平民阶级可能逢年过节还有点肉吃,这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就不一定了。春妮耳朵尖,已经听见有孩子说,他/她长这么大没吃过一回肉。有的孩子则珍惜地将肉块包起来,说要给家里人带回去尝一尝。
  还有的孩子说,今天比过年还好,因为过年都不一定有肉吃……
  十斤肉听着多,三百多张嘴呢。落到每个孩子碗里,可能就不到两块。
  春妮只想叹气,天气这么热,不到回家,这肉就得臭了吧?
  听到最后,老师们不得不放下饭碗,三令五申,让他们把肉都吃干净,还得把碗举起来给老师检查,才没闹出食品安全问题。
  穷啊!这学校从上到下都太穷了,穷得简直生了副随时会关张的相。
  过两天是学校的发薪日,春妮攥着还不到她三天收入的六块钱薪水,守着凉粉摊子,都替学校发愁。
  这时方校长提着一叠东西到了路口:“小顾老师,你帮我跑个腿,去常先生家一趟。”
  第26章 026 绝种生物
  春妮盯着他手里散发着墨香味的印刷物, 眼睛一亮:“咱们的教材印好了?”
  “对,你去把这套教材送到常先生那,让他过过目, 看还有没有要改的。他在吴江大学, 你知道吴江大学在哪吧?”
  “知道,是永佳纱厂旁边的那所大学吗?”春妮在那一片卖过半个多月的馒头,对道路是相当熟悉。
  “以前是在那。”方校长脸色沉下来:“因为倭军占领,学校里变成了军营严禁出入。他们在川陕路租了一栋楼继续上学,你去打听哪里学生出没最多,准保是那。”
  川陕路同样位于公共租界,只是英国人的地盘, 离之前的吴江大学原校址只有两条街的距离。
  春妮这才惊觉:她到海城这么久,没听说过一件跟大学有关的事。她自己是没读过大学, 习惯性遗忘这些高等学府,但这个年代的大学可是搅动风云的存在,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不该这样籍籍无名!
  “难道海城所有大学都被倭军占领了?”
  方校长冷笑一声:“被倭军占领已经是好事, 像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 海城商学院以及海城的中小学被炸毁的至少有七八十座,倭人是有心断我华夏文脉!”
  春妮忽然想起《大学》里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在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她心里一直有个不成熟的猜想, 大学莫非同《大学》中所述一般,不止教人高等技能,还教人至理与德行?
  这样的大学, 倭军也要来毁?只是因为大学是华夏的根基与文脉?
  方校长冷静了一下,嘱咐春妮:“记得快去快回,摊子我给你看,这有两毛钱,你去坐电车——”
  别看学校,春妮住的闸口路,以及她以前卖馒头常去的纱厂都在江浦一带,实质上纱厂在江浦最东边,学校则在西南方,两边相隔少说五里远。也是春妮力气大,脚程又快,才能赶在纱厂女工们上工前占位置卖馒头。
  川陕路离闸口路不远,从倭人聚居区的川陕北路穿过去就到,约有三四里的模样。
  春妮接过捆成方砖块的教材,说:“上午没什么事,钱我就不拿了,走着过去也不很远。对了,校长,你还没跟我说上学校哪里找常先生。”
  方校长揩了把汗,“你进学校直接找人问,说找常校长,他们会告诉你的。”
  “常校长?常先生是吴江大学的校长????”
  她可是知道吴江大学的,那是一所在后世,乃至于末世都极为有名的学校。某个基地曾经建在海城旧址,为了纪念这所曾培养出无数科学家的高等学府,这个基地的官方高级学校就被命名为吴江大学。
  大概是春妮的表情过于夸张,方校长哈哈笑起来:“你这孩子,常先生又不是怪物,看把你吓的。”
  要常先生是怪物,我说不定还不会吓成这样呢……
  活着的大学校长,在他们那个年代,是妥妥的绝种生物啊!
  春妮抱着瞻仰珍稀动物的奇妙心思找到常先生,他此时正蹲在一个方形陶缸面前,手上拈着几捧土在细细观察。
  常先生一眼就认她出来,愉快地说:“是小春妮啊?你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春妮举举手上那两本教材,说:“咱们学校的教材已经印出来,方校长让我给您送一份过来。”
  “小方这回还挺快的嘛,”常先生看来深知方校长的性格,他拍拍手掌站起来:“走吧,去我办公室再说。”
  他见春妮总在回头看那方陶缸,问她道:“小春妮,你看什么?”
  春妮好奇地说:“我看那陶缸里的东西,是您种的?”
  “对,是我种的。”
  春妮可太稀罕一个活着的大学校长了,忍不住问东问西:“准备种什么?”
  “只有这一点土,先种点麦子试试。”
  “您不是校长吗?怎么还亲自种麦子?”
  “校长怎么了?”常先生好笑道:“校长就不能种麦子了?”
  “就是没想到,先生您也会种地。”
  “这有什么,”常先生坦然道:“我年轻时候,每回学校休沐,都会回家帮家里种地,直到我去美国留学前。”
  “您也是农民出身?”
  “当然了,”他抬起下巴,用大拇指点着自己:“正宗的农民之子。我们是不在一个村,要是在一个村,保管你从小就是听着我故事长大的。我在我们家乡,可是第一个考上高等学校,还获得奖学金出国留学的学生呢。”
  春妮可是见过大学校长得意是什么样了,她笑:“您家里人现在还在种地吗?”
  “那倒没有,我是家中独子,家乡的老母亲早就接了过来。只是得知些事情,忽然回想起年轻这段时光,在办公楼前开了两垄地,看能种出什么。”说话间,两人已经进了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就在他们租的办公楼最上方,跟着装相对随意的学生们不同。
  办公楼层进出的先生们个个西装革履,女士们则是洋装套裙高跟鞋,发髻高高挽在脑后,有一位女士还戴了副黑框眼镜。看得春妮亲切感倍生——基地行政部门都是这样的打扮。
  这时候穿职业装的女性,比大街上偶尔惊鸿一瞥的外国贵妇还少,这些女士们也不知道以前都藏去了哪儿。
  春妮两次见常先生,如果不是他亲自领她进来,是绝想不到身边这位先生是在这里面工作的教授校长。
  看来常先生的同事们对常先生这副装扮也是习以为常,穿咖啡色套裙,戴黑框眼镜的女士迎上前,看了春妮一眼:“校长您有客人?请问客人喝什么茶?”
  “小孩子一个,给她倒一杯蜜水就好。”常先生随意打发掉秘书,笑着问春妮:“小春妮,想什么呢?”
  春妮哪能说她在追忆往昔,随口道:“我在想,是什么事让常先生您突然又想种地了。”
  常先生脸上的笑容一顿:“也没什么。你该知道的,自从倭人在北边炸了我们好几所学校后,我们北方的几所大学便开始了南迁。我也是前些天才知道,他们落脚之后,因为生活过于困苦,不少教
  授学生开始养猪种菜,倒使我想起年少时光,一时心血来潮,弄了点麦种来种。”
  常先生重点在种菜,春妮则是震惊:“堂堂大学教授要靠种菜维持生计?双城政府不管,不给教授发薪的吗?”
  常先生摇了摇头,也不知是不清楚具体情况,还是不想说。
  他翻开课本,开始了浏览。
  因为是启蒙基础课本,本身没有多厚,春妮一杯蜜水啜饮完毕,常先生的书也翻阅得差不多,并且简单发表了他的看法。
  “不错,选择的诗文都简单易懂,算数也好,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我没有其他意见,就叫小方,方校长按这个印,尽快下发给学生。”
  春妮等了一会儿,见常先生开始皱起眉头喝茶,以为他说完了话,便要站起来告辞。
  这时,常先生放下茶杯,问道:“这一本教材印下来要多少钱?”
  论算钱,没谁比春妮明白,她麻溜报出个数字,差点让常先生喷了茶:“一毛五到三毛之间。”
  “这么少?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春妮一笔笔给他算帐:“我们的教材用的是最便宜的毛边纸,光是纸就省去了三分之二的价格。而且老师们为了省纸,放弃了排版,除去油墨耗钱些,暂时无法压缩成本,老师们不要润笔费,校对费也省下来,何况油印原本就比铅印便宜,做到一毛五分钱这不是很正常?”
  “这倒也是,”常先生摩挲着书皮,它同样是一张毛边纸,只在封面上简单提着方老师写的“国文”两字:“我们的学校不需要像其他学校那样装帧精美,也不需要放大字体做配图,一切都旨在实用。节省的这部分空间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那高价的三毛又是如何算出来的?”
  “按学校现有的印量算出来的啊,因为不知道油墨会在什么时候用完,索性按现有印量估算个最大数字出来。”
  “哦,这样啊……”他忽而问道:“你们一晚上能印多少出来?”
  “几个人交替的话,两千页左右。”
  “就是说,只能印出四十本?”常先生叹气:“也太少了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