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章
王侍郎花了几个月时间想出的吏部新政,在宣读之前就呈给皇上过目,得了皇上赞许,今日才拿了出来。
其中最重要的几条,一是官员考评方案的改革。二是官员任用机制的变革。
考评方案严格且详细,具体列出了数十条。每一条都有相应的打分。
每年考核一次改为四次,也就是每三个月有一次考核。连续四次都不合格的,直接罢官去职。
官员任用升迁制度,也和往日不同。同样有一套详细的考核打分制度。
密密麻麻的章程,听得人头晕目眩。
想到接下来要应对的繁杂差事,吏部官员们个个心里发凉,面上还不敢露出来,各自沉声应了。
吏部在变革,其余五部衙门也同样在推陈出新。
就拿礼部来说,礼部最重要的职责是掌祭祀礼仪和科举,前两样关乎朝堂体面,后一样则是为国选材。大梁官场里的所有官员,基本都是科举出仕,自有一套延续了数百年的科举制度。
女帝陛下单独召见董尚书,对如今的科举选士制度提出了几点疑惑和改进的建议。
董尚书在领悟圣心揣摩圣意上,只略逊陈丞相一筹。听了天子一席话之后,董尚书苦思冥想了一夜,熬出了十几根白头发,写出了厚厚的一份奏折。
在奏折中,董尚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现行的制度略显陈旧,且完全以经史子集策论来选仕,标准过于单一。毕竟,大梁朝能读得起书并能反复参加科举考试的,多是书香门第或是豪门大族子弟。
这也就使得科举入仕,成了世家大族们的特权。普通百姓家中的子弟,能熬过寒窗苦读高中进士的,少之又少。
所以,接下来大梁各州郡都应该设立免束修的学堂,让适龄的孩童进学堂启蒙读书。
南阳学堂已经开设了几年,如今已渐渐看出了成效。但是毕竟是专收女童的学堂,规模太小了。接下来,要扩大学堂的规模,尽力让更多的孩童读书识字,开启民智。
此外,大梁州郡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譬如擅长种田的,擅长养马的,擅长打铁冶炼锻造的等等。朝廷应该设立相应的考试机制,将各行各业中的顶尖人才都选拔出来。给他们官身,让他们领朝廷俸禄,让他们为朝堂奔走效力。
这份奏折,在大朝会上被宣读出来,震动了所有官员。
吏部改革,其实还没那么紧迫,众官员慢慢适应调整便是。礼部在科举上的革新,却是近在眼前,令众官员心神动荡。
说得再直白一些,大梁官僚制度已有两百年。世家大族是真正的受益者,他们以家族财力供养出众多读书人,为他们跑官为他们铺路,等家中子孙出息了,再来反哺家族。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都是无可避免的现象。
而现在,用五年时间坐稳了龙椅的女帝陛下,这是要掀了棋盘,重新制定规则了。
他们及其身后的家族,首当其冲就会遭受到巨大的冲击。
这一回,不必窜连拱火,纷纷有官员挺身而出,意正言辞地驳斥董尚书。
董尚书早有准备,言辞犀利,一一反驳回去。
站在董丞相身边的,有杨尚书丁尚书,还有陈丞相。头发稀疏的纪尚书,一时插不上话,也没有张口的意思,将手揣进了衣袖,心里默默盘算着再上一回辞仕的奏折。
这两年,纪尚书隔几个月就上一回奏折辞仕告老。皇上却一直不允,温言挽留。立场意志都不太坚定的纪尚书,就这么一留再留,留到张尚书垮台,依然留在朝堂里。
科举改革,对武将们影响不大。武将们乐得冷眼瞧热闹,看着文官们不顾斯文体面,吵成一锅粥。
端坐在龙椅上的女帝陛下,并未急着表态,就这么冷眼看着臣子们争辩吵闹。然后看一眼陆真。
陆真略一点头,上前一步,高声道:“通通住口,不得在朝会上喧哗。”
女帝陛下天威赫赫,众臣心中敬畏,哪怕心里不服气,也各自住了口。
朝堂里安静下来。
天子从龙椅上站起来:“董尚书的奏折,朕之前就看过,也应允了。今日在朝会上宣读,是为了让众卿都知晓此事。你们赞成最好,反对也没什么用,朕已决定,从今年科举便施行新策。”
第807章 番外之变革(二)
天子宣布完自己的决定,便拂袖离去。
留下一众神色复杂的官员。
众官员不敢和女帝陛下较劲,一通怒气不满就通通冲着董尚书去了。里三层外三层将董尚书围拢住,要找董尚书讨要个说法。
董尚书不愧是女帝陛下的忠臣,被同僚下属们围成这样了,也不松口,更不低头,甚至还强势输出了一波:“你们一个个急得脸红脖子粗做什么?”
“是怕自家的儿孙不争气,以后连泥腿子出身的少年郎都比不过吗?”
“皇上要开启民智,设学堂免束修,让大梁所有孩童都读书识字,这是造福大梁所有百姓的好事。他们中真正能考中科举的能有几个?碍着你们什么了?你们在这儿死乞白赖地反对?”
“还有选各科人才的事。大梁地域辽阔,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其实各地官衙都有这样的人,只是没有个正式的章程和出身。现在皇上给了这些人机会,让他们也能考个官身。这又碍着你们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