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度韶华> 第861章

第861章

  待随从们都退出去,陈舍人才低声道明来意:“……太皇太后坚持这么做,皇上素来孝顺体恤长辈,只得勉强应了。这件事,还请杨尚书守口如瓶,在外面别乱说。”
  “也免得传出对景阳宫不敬的留言,损了太皇太后的名声。”
  懂了!
  这件事得立刻传出去,让所有人都知道郑太皇太后是个偏心的老糊涂。让太皇太后党官员进一步离心,加快投向天子的步伐。
  杨尚书这只老狐狸一点就透,立刻应道:“陈舍人请放心,本尚书从不是胡乱嚼舌之人。此事,本尚书一个字都不会说。”
  当然不能由他亲口说,让身边随从“一不小心”透点口风出去,就足够了。
  陈舍人和杨尚书对视一眼,微微一笑:“杨尚书办差,皇上自然放心得很。”
  ……
  杨尚书办差,确实让人放心。
  两日后的夜晚,杨尚书派人将郑宸的头颅送去了安国公府。这件事是秘密进行的,知道的人只有寥寥几个。
  安国公捧着木匣子,心情百味杂陈,最终挤出一句:“请代我多谢杨尚书。”
  送木匣子的长随,立刻道:“尚书大人吩咐过,这事不能张扬。请国公爷速速将郑公子的头颅安葬入土。”
  安国公点头应了。
  待长随走后,安国公打开木匣子,看了儿子的头颅许久。
  他没有哭。都到这等地步了,抹眼泪哭鼻子毫无用处。郑太皇太后明显走了一步错棋。可现在的他,连家门都不能随意踏出一步,不能进宫,也见不到太皇太后。便是见到了,难道他还能不知好歹地指责太皇太后?
  安国公亲自备了一具普通棺木,将郑宸的人头放了进去,又放了一身崭新的衣服鞋袜。
  当日晚上,棺木就被悄悄安葬了。
  然后,不知是谁口风不紧,悄然传了出去。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所有朝臣的耳中。丞相党官员大肆渲染,指责太皇太后不顾朝堂法度肆意妄为。就是太皇太后党羽们,也觉得太皇太后做事不讲究。
  今时今日,郑家颓废之势越来越明显,无力再挽回。郑太皇太后又是个老糊涂。太皇太后党的官员们,难道要跟着这艘破船一同沉没?
  那当然不能啊!
  还有什么太皇太后党啊!他们明明就是忠于国朝忠于天子的忠臣。领朝廷俸禄,为天子分忧,才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短短几日内,陈长史就收到了许多拜帖。
  陈长史白日晚上忙着政事,还要抽出时间来应对这些主动投靠过来的官员,头上的白发肉眼可见地多了一些。
  姜韶华看在眼里,也很心疼自己的长史大人,特意吩咐孙太医:“孙太医,陈长史近来太过操劳,头上白发多了不少。你为陈长史开些补药,多用些珍贵药材。”
  孙太医笑着领命,精心炮制了两大瓶黑乎乎的膏药,送给陈长史:“这可是皇上特意令下官为长史大人做的补药。一天喝两次,连着喝上一个月,益气补血,滋养得很。”
  陈长史失笑:“皇上每日忙着处理国事,要应对景阳宫宁安宫,竟还为我操心起来了。”
  孙太医笑着打趣:“可不是么?能让天子这般体贴关心的臣子,也只有陈长史了。”
  都是南阳王府的老人,彼此相识几十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有些话,对着别人不能说,对着孙太医却是能说的。
  陈长史笑着叹一口气:“皇上这般对我,我便是忙得呕心沥血,也值得了。”
  “当年我随南阳王就藩,想着做一个王府长史,这辈子就足矣。谁能想到,我们的郡主有这等大造化大运道,做了大梁天子。我这五十多岁的王府长史,现在竟做起大梁丞相了。”
  孙太医低声笑道:“我也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会进宫来做太医。原本我都打算好了,要在南阳王府里养老哪!”
  何止是太医,还是太医院的医正哪!
  原本的太医院医正,是季太医。结果,季太医被淮阳王和高凉王世子暗中收买笼络,在太和帝的汤药里做手脚,谋害了太和帝的性命。季太医死在了牢房里,季氏一门也被灭了族。
  医正的位置空缺了出来。姜韶华登基为帝后,召孙太医父女两人进宫,孙泽兰是正七品的医官,孙太医则做了正五品的医正。
  人生忽然就到了巅峰!
  惊喜来得猝不及防,又是这么顺理成章!
  他们能做的,也就是为天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两位南阳老臣,对视而笑。
  ……
  第766章 南阳(一)
  一个月后。
  天子御笔亲题的匾额被挂了起来,南阳学堂四个大字在耀目的日光中熠熠生辉。
  围拢来看热闹的百姓,将学堂外挤得水泄不通。这其中有大半都是送了自家女儿来读书的。
  正如姜韶华所预料的那样,推行女子学堂一事进行得颇为顺利。
  改革从上自下,远比从下而上简单得多。大梁有了女帝,有了女科选拔,有了女官,有创办了六年之久的叶县女子书院,现在京城再设女子学堂,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被聘来做女夫子的,大多有背景有来头。这些家族,在舆论上自然要维护南阳学堂。
  再者,南阳学堂以后消耗的钱粮,都由内务府来出,户部不必出一文钱。朝臣们也没什么立场去反对这么一桩好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