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郑太皇太后被攥住心肝,瞬间哑口无言。
姜韶华悠然轻叹:“先不说这些了。我将朝议押后,等左大将军班师回朝再议。有几个月时间做缓冲,或许情势能缓和一些。祖母不必思虑这些,安心歇着,养好身体。”
郑太皇太后只能点点头。
走出景阳宫后,姜韶华呼出一口气,眉头舒展开来:“朕要去宁安宫。”
……
宁安宫里,李太后令人备了晚膳。听闻天子来了,李太后甚至笑吟吟地迎了出来。
姜韶华忙笑着上前,扶住李太后的胳膊:“伯母怎么还亲自出来相迎。”
李太后笑道:“今日有大喜事,哀家心里实在欢喜。哀家料到皇上会来,早就让人备了晚膳。现在正好传膳。”
人逢喜事精神爽。郑宸的死讯,对李太后来说,就是世间第一等喜讯。
姜韶华微微一笑,挽着李太后去了饭厅。
李太后心情好,胃口也比平日好得多,吃了两碗才搁了筷子。
姜韶华自出了月子后,胃口便恢复如常,饭量惊人。李太后看她吃得香甜,不由得失笑:“皇上每日吃这么多,倒是半点不胖。”
短短两个多月,姜韶华已经恢复了窈窕身形。几乎看不出生过孩子。
姜韶华抿唇笑道:“我每日消耗得多,不多吃些撑不住。”
用完晚膳,两人移步去寝室里说话。
李太后低声说道:“韶华,多谢你为颂儿报仇雪恨。”
“郑宸这个逆贼一死,哀家心里实在畅快。”
姜韶华轻声应道:“郑宸是大梁逆贼,亦是我的眼中钉肉中刺。他死了,我心里也十分痛快。”
“就是安国公,也巴不得郑宸快些死,免得继续连累郑家。”李太后讥讽地一笑,接了话茬:“真正痛彻心扉的,是太皇太后。”
“当年郑宸被接进宫的时候,只有五岁。太皇太后对这个侄孙十分疼宠。可以说,郑宸就是太皇太后一手养大的。”
“结果呢?郑宸根本就不顾太皇太后处境,更不顾郑家如何,肆意妄为,一步步落到今日田地。”
“他活该有今日下场!”
太皇太后的痛彻心扉,也是咎由自取!
李太后不知憋了多久,此时一股脑地说出了口,格外恣意痛快。
姜韶华没有出声,任凭李太后抒发心中郁气。待李太后情绪稍稍平静下来,姜韶华才道:“祖母今日昏厥了一回,太医嘱咐要静养数日。如此,又得劳烦伯母代掌宫务了。”
李太后半点不嫌累,精神奕奕地笑着应了:“你安心忙你的,后宫琐事都交给哀家便是。”
回昭和殿后,陈舍人忍不住低声道:“皇上为何不趁机夺了太皇太后娘娘掌宫之权?”
姜韶华笑着瞥她一眼:“急什么。我登基还不到一年,宫中人事复杂人心纷乱,总得慢慢理顺。”
再者,也不能全部放权给李太后。李太后现在是一门心思站在她这一边,因为两人立场和利益完全一致。可人心易变,谁知道李太后揽权之后,会不会变个模样,成了另一个太皇太后?
陈瑾瑜和姜韶华极有默契,一听就懂:“景阳宫和宁安宫轮番掌宫务,既能平稳交接过渡,又能彼此牵制。对皇上来说才是最合算的。”
所以,皇上是有意推动了眼下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局面。
姜韶华微微一笑。
第748章 心肝(四)
回昭和殿,还有一堆奏折要看。
做皇帝其实是个苦差事。每日早起晚睡,操心劳力,且肩负重任,身后无人可依,只有勾心斗角整日添乱的后宫,眼前是一群各怀心思难以驾驭的众臣。
历数大梁建朝以来的皇帝,最长寿的也就是活到了六十二岁。太康帝太和帝父子两个,都是短命鬼。
姜韶华精力旺盛,应付庞大繁杂的政事绰绰有余。真正令她费心的,是如何平衡宫中和朝堂,如何收服人心。
人心是天底下最为幽暗的东西,便是最忠心的臣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身为上位者,如果不能考虑臣子们的利益前途,忠臣也一样会失望离心。更不用说,朝堂里大半臣子还在冷眼观望斟酌权衡她这个天子是否值得效忠。
姜韶华每日的疲累,可想而知。
今日有豫州大胜的喜讯,气昏了郑太皇太后,姜韶华的脚步比平日轻快了几分,美丽威严的脸庞上闪着轻松愉悦。
埋头看奏折的陈长史和王中书不约而同地起身拱手行礼:“臣恭迎皇上。”
姜韶华笑道:“这里没有外人,不必多礼,快些坐下忙正事。朕还想早些回去,陪一陪宝儿。”
陈长史和王瑾笑着应声。两人各自从看过的奏折里挑出重要的,呈到天子御案前。
姜韶华打起精神,快速看了起来。
陈瑾瑜在一旁伺候笔墨茶水,顺便还要去传个夜宵。
将近子时,奏折终于全部批阅完毕。陈长史和王瑾都住在宫外,要趁着夜色回宫。陈瑾瑜也随陈长史一同离去。
姜韶华终于得了空闲陪一陪女儿。
奶娘吴氏庞氏奶水充足,宝儿被喂得白白胖胖。才两个多月大,抱在手中已经沉甸甸的。一张肉嘟嘟的小脸蛋,眼睛圆溜溜的,怎么看怎么可爱。
“宝儿公主白日睡了一个下午,到了晚上格外有精神。”奶娘吴氏笑道:“大概也是惦记皇上,每日不管多晚,都要等皇上抱一抱,才肯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