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小朝会散后,刘恒昌等六人便跟着丁侍郎汪侍郎去了兵部。兵部官员们早有心理准备,在看到一个比一个更高面容更凶狠凌厉的杀才时,皆笑脸相迎,十分客气。
能不客气吗?敢不客气吗?
这些都是天子潜邸老人,又是奉皇命来兵部,个个腰杆足底气壮。他们哪里招惹得起。
尤其是那个叫陶大的黑塔壮汉,拳头捏起来像铁球似的,谁看了谁发憷。
……
张尚书以高超的办差效率,在三日之内就给刘恒昌等人办妥了官身文书。
升官人人都爱,秦战孟大山喜形于色,拱手向天子谢恩:“多谢郡主!”
“不对,末将说错了,应该是多谢皇上。”
郡主也好,天子也罢,其实,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区别。他们效忠的是姜韶华这个人。
姜韶华自不会计较心腹们偶尔的口误,笑着说道:“已经很久没听到郡主这个称呼了,现在听着,很是怀念。”
说笑几句后,姜韶华问刘恒昌:“你在兵部看了几日,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刘恒昌还是那副宠辱不惊的模样,拱手答道:“回皇上,丁侍郎做事仔细,汪侍郎虽然爱发牢骚,当差也勤勉。兵部所有官员也都在为军费一事忙碌,没什么差错。”
姜韶华扯了扯唇角:“杀鸡儆猴,总是有用的。”
谁也不愿做下一个万郎中,那就得将层层抹油水的习惯改了。至少,这笔军费他们不敢动一分一毫。
刘恒昌显然也一直在思虑此事,低声道:“接下来,我们便得各自领人护送军费军粮物资去驻军。皇上以末将等人为耳目,要摸清各支驻军的真实兵力,重录兵册。”
“那一日丁侍郎的担心,也是末将心中最大的顾虑。万一有驻军武将心中不服不忿,或许会闹出兵戈之变。”
姜韶华淡淡道:“所以,朕要求你们,只做耳目,将看到的听到的,都带回京城让朕知晓。不要随意伸手各驻军军营的具体事务。”
这就是给刘恒昌等人划一条线。只听只看,不说不做。
如此,也是给驻军武将们一个无言的警告和提醒。第一回 是和风细雨,如果不知道及时整改的,日后便要算账了。
刘恒昌拱手领命。
秦战忍不住张口道:“末将是个粗人,心直口快,只怕看到不顺眼的事会忍不住。万一惹出什么事,给皇上添了乱子,该如何是好。”
“可不是?”孟大山接了话茬:“末将也正为这件事发愁哪!天生就这耿直火爆脾气,哪里能时时忍得住。”
刘恒昌的声音适时响起:“忍不住也得忍。一来,皇上登基不久,不宜动刀兵,闹得人心不稳。二来,我们人手到底有限,此次带了两千人到京城来。分到每一支驻军,也不过几十个。这点兵力,要是闹了冲突,必会吃亏。哪怕事后皇上会为我等撑腰做主报仇,被乱兵砍死的,也活不过来了。”
“刘将军说得没错。”姜韶华接了话茬:“在朕心中,你们的安危更重要。折损了任何人,都是朕不愿承受之痛。为了朕,你们一定要平安回来。”
这话听得人心里热乎乎的。
秦战孟大山的毛刺立刻就被抚平了,各自拱手应下。
第681章 心腹(二)
商议完正事,姜韶华又特意拨出些时间和陶大等人闲话。
“陶大,你当日在平州一战中受了重伤。这才养了半年多,现在真的都痊愈了?”
陶大瓮声瓮气地答道:“有孙神医在,及时动刀缝合,救了我一命。我现在已经都好了。”
秦战没什么好气地白了陶大一眼,转头对姜韶华告状:“其实,陶大应该再养几个月。可他一听说皇上召我们进京,哪里还待得住,闹着非要一同来。末将也是没法子,只得带上他了。”
秦战一直将陶大当半个儿子,表面抱怨发牢骚,其实是在为陶大说情哪!
姜韶华抿唇一笑:“来都来了,朕还能撵他回去不成。这样吧,这回去驻军要骑马奔波,陶大就别跑那么远了。在宫里先待着,在朕身边做一段时间的御前侍卫。”
御前侍卫嘛,每日穿着软甲戴着刀,在宫中轮值宿卫。差事不算重,又风光体面。
没曾想,陶大还不太乐意:“郡主,宫里规矩太多了,俺留在宫里,肯定经常犯规矩挨板子。还是让俺去出外差吧!”
秦战瞪了一眼过去:“叫皇上,要自称末将。”
陶大挠挠头,有些委屈:“皇上,末将不习惯待在宫里。跑腿传话这等差事,俺也做不来。还是让俺出去办差吧!”
这倒也是。陶大就是一匹野马。待在宫里,就如套上了厚重的枷锁。哪里能习惯?
姜韶华想了想笑道:“那你就去最近的一支驻军,路程近,十天八日就能跑个来回。”
陶大精神一振,大声应了。
姜韶华又笑着问小田:“你家里还催你娶媳妇么?”
小田家中有父有母,还有三个兄长和两个妹妹。人口多日子艰难。小田加入亲卫营,就是为了丰厚的军饷。有了小田每个月送回去的银子,田家盖了新屋子,娶了三个儿媳,又置办了厚实的嫁妆,将两个女儿都嫁了出去。
就剩小田一直没成亲。
小田这两年一直随汤家粮铺在北方州郡奔劳,东奔西走忙忙碌碌,压根就没有娶妻成家的时间,也没那份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