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姜韶华略一点头:“习惯就好。以后,你要长住京城。暂时先随陈长史住在王府里,等日后有好宅院空出来了,朕给你们都挑一处好的。”
短短几句话里,也蕴含着无限深意。
京城里好地段的好宅院,基本都被朝堂高官们盘踞。什么样的情况下,能有“好宅院”空出来?自然是有贪官污吏被整治,或贬官或抄家,那就有地方腾出来了。
汤有银心领神会,笑着拱手谢恩:“臣先谢过皇上了。”
姜韶华又笑道:“你让人送信回去,将家眷都接来京城。”
汤有银应道:“臣已经请人送信回南阳了。路途遥远,坐马车赶路总要些时日。”
至于其余的汤家人,现在都在北方各州郡奔波操劳,就连汤五太爷也一样。能来京城和汤有银相聚的,只有汤有银的妻子和两个儿子。
姜韶华对心腹亲信素来随和,又问起了汤家现在的情形。汤有银对答如流,比那些朝中重臣们更镇定。
这就是有从龙之功的潜邸老人才有的从容底气了。
御前侍卫秦虎快步进来禀报:“启禀皇上,景阳宫那边传太皇太后口信来,请皇上得了空闲去一同用晚膳。”
汤有银识趣地行礼告退。
姜韶华起身去了景阳宫。
如今她每日都要早朝处理政务,早上无暇去景阳宫,每日正午或晚上得了空闲,便会去景阳宫陪一陪郑太皇太后。李太后的宁安宫那里,每隔两三日也要去一回。
她继承了堂兄姜颂的江山皇位,便要代堂兄奉养亲娘祖母照拂胞弟,这都是应该的。
这几日,郑太皇太后因为高凉王府抄没来的家资全部充入国库一事,颇为恼怒。一来责怪姜韶华没和她商议就做了决定,二来,则是心疼这么大笔的钱财没能分润一些。
要说贪婪爱财,满京城的官员也不及郑太皇太后。郑太皇太后的私库里,金银珠宝堆积成山,世间奇珍异宝应有尽有。
毕竟,郑太皇太后是从太子妃一路走到现在,掌管了几十年的后宫。不说别的,每年借着过寿年节便能收大批财物珍宝。
过去的几年里,姜韶华正是其中孝敬最多的一个。
郑太皇太后心中不快,和姜韶华闹了几日别扭,今日才稍稍消了气,着人来喊姜韶华一同用晚膳。
姜韶华微笑着进了景阳宫,像什么也没发生一般,亲亲热热地喊着祖母。
郑太皇太后忍不住轻哼一声:“哀家可没你这样会败家的孙女。”
在郑太皇太后看来,国库是大梁朝堂的,内务府的库房是皇室的,相当于她老人家半个私库。
臣子们哪个不往自己袋中划拉好处?国库连年空虚,难道真的是税赋不足?还不是各人贪得太狠了!
人人都贪,也就成了常态。郑太皇太后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只怪姜韶华没有给皇室争来应有的好处。
“高凉王是宗室藩王,这些年一直住在京城。你先伯祖父在世的时候,最是疼惜高凉王,田庄商铺金银玉器样样都赏。”郑太皇太后回忆起这些,语气中仍然有抑制不住的恼怒:“归根到底,这都是我们姜家的财物。以哀家看来,现在抄家了,就都该归还内务府。分个两三成给国库,也就罢了。”
“你倒是阔绰大方,一伸手就都撒了出去。”
“这个哀家来不及管了,接下来还有东平王府淮阳王府武安郡王府的家资,这个得按着常例来,必须有一半充到内务府库房来。哀家绝不让步!”
郑太皇太后说到后来,已经疾声厉色,充分表明了要分润的坚定决心。
姜韶华却道:“天子一言九鼎。朕已经在朝会上承诺过,要将接下来抄没的所有财物资产都充入国库。不能出尔反尔。”
郑太皇太后一瞪眼,又要发作。
第673章 硕鼠(一)
“祖母先别发怒,听朕一言。”
姜韶华正色说道:“朕这么做,是要稳住大梁各地驻军,以免皇位更迭之际人心动荡不安。”
“京城接连变故,就如天崩地裂,影响深远。一旦人心不稳,或许会匪盗流民造反,或者远离京城的哪一支驻军就直接举棋造反。到那时,会死多少人先不说,便是要发兵去平乱,得花多少军费?一旦打仗,战死的士兵要抚恤银子,受伤的也要抚恤。被战乱波及的地方要重建,也得朝廷拨人拨银子,这其中又要多少花费?”
“所以,朕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稳定人心。发足军费衣食,先稳住大梁四十支驻军。这是一笔极为划算的买卖,祖母算一算账,是不是这个道理。”
郑太皇太后不想算这笔账,蛮横又不讲理:“哀家不管这些。哀家只知道,藩王抄没的家资应该一分为二,一半充入国库,另一半就该充进内务府。这是朝廷历来惯例。哀家又没多要!”
姜韶华淡淡道:“朝廷的惯例,有些可以沿用,有些陈年陋习,到朕这儿,就得改一改了。”
郑太皇太后:“……”
郑太皇太后生生被噎了一下。想发怒吧,一来没立场,二来不知为何,对着姜韶华淡漠的模样就有些莫名的气虚。
姜韶华继续说了下去:“在朕眼里,国库和内务府没那么大的区别。国库里的银子都有用处,内务府的银子也得随时备用。南阳王府那边,冯长史也会每年送银子到京城来。朕除了必要的花销,其余都拿来做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