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这对李家来说,几乎是难以承受的致命重击。
李尚书祖孙两个的尸首已经安葬入土,李家内外缟素,气氛低落沉凝。
直至今日,如死水一般的李家,忽然生了涟漪。
没了李尚书祖孙,李家还有其余人在朝中做官。今日大朝会波澜起伏,尤其是李太后最后的出现和对姜韶华的支持,更如石破天惊。
李家人被这样的变故震住了,大朝会散后急急回府商议。当然了,商议来商议去,无非就是这么两条。第一,该怎么支持郡主。第二,郡主登基后,能给李家带来什么样实际的好处?
姜韶华出宫去王家,李家这边也得了消息,心里正唏嘘着王瑾抢了一步立了头功,紧接着郡主就来了李家。
李家上下几乎立刻沸腾了。
“郡主来了!快快快,立刻都去正门处相迎。”
“所有人都去,一个都别落下!”
领头相迎的,是李尚书的长子,李太后的兄长,也是李博元的亲爹李唯尚。
李唯尚今年四十有三,一直外任做官,是武州刺史。太和帝驾崩噩耗传至武州,李刺史立刻赶着回京奔丧。结果,在奔丧途中又接到噩耗,亲爹和儿子都死于叛乱。
李刺史在路上就病了,硬撑着回到京城,为亲爹儿子办了丧事。此时满面憔悴,虚弱不堪,拱手的时候人都在打晃。
姜韶华亲手扶起李刺史,当众叹道:“李尚书和李舍人当日怒斥逆贼,被逆贼杀害,令人心痛至极。只是,死者已矣,活着的人总得向前看,活得更好,如此才能对得住死去的亲人。”
李刺史感动得双目赤红,热泪盈眶:“郡主的话,臣都记下了。”
姜韶华温声安抚道:“李家的忠心,众目所瞩,本郡主也都看在眼底。李刺史当振作起来,以后用心当差,报效朝廷。”
此时此刻,姜韶华的政治表态,对李家来说太重要了。
李刺史再次红着眼谢恩。
姜韶华在李家待了片刻,并未久留。临走时,才问了一句:“东平县主现在人在何处?”
李夫人红着眼,低声答道:“自东平王父子被押解进京之日起,她就待在屋子里,再没出来过。”
东平王父子谋逆叛乱,东平县主也就失去了在人前露面的资格。到底是自愿还是被关在屋子里,也不必去深究了。
姜韶华淡淡道:“谋逆一案尚未定罪,照顾好东平县主。”
李夫人心里一凛,唯唯应诺。
……
第638章 吹风
“姜韶华去了王家,还去了李家?”
景阳宫的寝室内,郑太皇太后昏厥了小半日才悠然醒转。一睁眼,听到的便是姜韶华出宫的消息,第一个反应便是:“她有没有去郑家?”
在床榻边伺候的赵公公,小心翼翼地应道:“这倒没听闻,奴才这就打发人去探问一番。”
还问什么问!
郑太皇太后怒气上涌,恨恨咬牙:“她去王家,是要安抚笼络住王丞相,如此一来,朝堂里大多数官员也就安稳了。去李家,是做给李氏看的。李氏今日忽然现身大朝会,支持她登基。她焉能不厚报李家?”
所以说,太皇太后激烈反对郡主登基,郡主为何还要给郑家脸面?更不用说,郑宸还是逆贼同谋,郑家不被灭族都算运道好了,还想要怎样的风光不成?这也太贪心了!
赵公公心里疯狂吐槽,口中却殷勤劝慰道:“娘娘刚醒,还是好好歇着,这些琐事由着郡主操心便是。”
郑太皇太后兀自一脸愤怒:“哀家一日不点头,她就休想登基!”
赵公公心想满朝文武都拥立郡主,又有李太后张目撑腰,郡主登基是谁也挡不住的大势了,太皇太后你何必这般固执?
当然,实话是决不能实说的。不然,怕是会将太皇太后生生气死。
赵公公伺候主子几十年,对郑太皇太后的性情脾气了如指掌。他先顺着郑太皇太后的话音,狠狠数落南阳郡主“狼心狗肺不识好歹野心太甚”。等郑太皇太后稍稍出了心头恶气,才委婉地劝道:“眼下这情形,奴才瞧着,其实和娘娘之前预想的倒也差不了太多。”
“平王殿下年少不解事,坐了龙椅也就是个摆设,处理政务之类的事还得是郡主。郡主威望不足,还不是要事事依靠娘娘?”
“现在娘娘这般激烈反对,反倒伤了和郡主的情分。这对娘娘没什么实在的好处。”
郑太皇太后气头一过,冷静下来仔细一想,其实也有些后悔。
这几年,姜韶华一步一步走到高位,背后都有她撑腰。可以说,姜韶华是她手中最好用的棋子。现在好了,这颗“棋子”野心勃勃,不但要实在的好处,还要堂皇的名分大义。
她和姜韶华闹得反目,李太后倒是从中得利。
这感觉,就像自己辛苦种了几年桃树,待桃子长成了,却被李太后摘了去。怎能不让人咬牙切齿?!
郑太皇太后口中当然不肯承认,嘴硬得很:“是姜韶华先负了哀家的信任厚望,难道还要哀家向她低头不成!”
“哀家倒要看开,她接下来有多少手段来对付哀家!”
赵公公深谙吹风的火候,今日说了几句,就不再多嘴了。等过个三五日,郑太皇太后彻底冷静了,再吹风不迟。
……
等着姜韶华来低头赔罪的郑太皇太后,注定要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