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郡主争大位,堂堂正正!”关键时候,董侍郎站了出来,以他做了十数年礼部侍郎的口才慷慨激昂:“何来谋反之说。太皇太后娘娘请慎言!”
郑太皇太后怒极,狠狠盯着董侍郎:“董侍郎,姜韶华许了你什么好处,你一个朝堂重臣,竟为她摇旗助威!今日殿上之事,都会一笔笔记进青史。你还要不要你这张脸了!”
董侍郎一派坦荡:“只有郡主能服得住文臣武将。臣也是其中之一罢了。太皇太后娘娘坚持由平王登基,一片私心计较,全然不顾大局。日后青史留名,只怕也未必是什么好名声!”
“你!”郑太皇太后差点被气得晕厥。
赵公公手忙脚乱地扶住郑太皇太后。
董侍郎既打定主意要拥立郡主,自不会退缩,继续道:“女子干政,也是从太皇太后而起。太皇太后若坚持女子不应理政,这些年朝堂里的太皇太后党,又是从何而来?”
“你……”
“请太皇太后娘娘睁开眼看看,这满朝臣子,有几个支持平王。又有多少拥立郡主!如果太皇太后娘娘坚持要平王登基,到底有多少人心服口服?以后谁来辅政,谁能决定朝堂大事,谁会攫取皇权,一桩桩一件件都会令朝堂分崩离析。”
“请太皇太后娘娘从大局着想,为大梁选择最合适的继承人!”
说一千道一万,要立新帝,确实绕不过郑太皇太后。
毕竟,郑太皇太后是皇室中最年长辈分最尊之人。以宗族礼法而言,只要郑太皇太后铁了心反对,姜韶华就不能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
郑太皇太后面色铁青,显然就是打定主意反对到底了。
董侍郎董侍郎便是口灿莲花,说上了天,郑太皇太后咬死一口不同意,那也无可奈何。姜韶华或许还是能坐皇位,那就得动用一些不那么正大光明的手段……
金銮殿的门外,忽然传来一些嘈杂的动静。
是谁胆敢来惊扰大朝会?
郑太皇太后夹着满腔怒气,转头看去。然后便被惊住了:“李氏,你怎么来了?!”
脖子上裹着一层层厚实纱布走路颤巍巍全凭宫人搀扶的白发妇人,正是李太后。
众臣也是一惊,纷纷拱手见礼:“臣见过太后。”
陈长史迅速看向自家郡主。
姜韶华显然也颇为意外。她默默地注视着李太后,在心中反复揣测着李太后的来意。
李太后被扶着慢慢走到郑太皇太后身边,用尽力气挤出一句:“韶华继位,我儿地下有知,定然赞成。”
这一句,如石破天惊。
又似惊雷骤然炸响。
先不说群臣什么反应,只说郑太皇太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氏,你是不是疯了!”郑太皇太后不知道此时的自己也像个疯妇:“你说什么混话!!!”
“姜韶华是女子,哪有女子做皇帝的道理!!!”
“兄终弟及!平王才是皇位正统的继承人!”
平王?
平王登不登基,和李家有什么关系?和她这个李太后又有何干?
她的儿子已经死了,李家祖孙也死在了宫变中。谁做皇帝,对她来说都差不多。
平王登基,范贵太妃就会是太后。对她有什么好处?她根本就不愿和范贵太妃平起平坐,更不愿余生看范贵太妃的脸色过日子。
事实上,她宁可将皇位推给姜韶华,落一份天大的人情,以后惠泽到李家。
李太后看着郑太皇太后,明明虚弱无力站着都靠人搀扶,气势却不落下风:“大梁都到这时候了,皇位有能者居之。”
郑太皇太后被气得全身簌簌发抖,手指着李太后:“你!你这个混账!”
李太后不知哪儿来的力气,竟应了回去:“我是为江山社稷考虑,没有一点私心。太皇太后敢说自己没有私心吗?”
平王是郑太皇太后的血脉,姜韶华可是隔了不止一层。郑太皇太后坚持立平王为新帝,当然有私心,且私心极重。
郑太皇太后已经气得完全说不出话来。
李太后目光慢慢扫过众人的脸:“哀家支持南阳郡主为新天子!”
第632章 大局(一)
李太后坚定的表态,成了压倒平王的最后一根稻草。
董侍郎躬身拱手:“为了大梁江山社稷,臣请郡主登基!”
陈长史拱手高呼:“臣请郡主登基!”
王瑾一脸肃穆,声音有力:“臣请郡主登基!”
左大将军也张了口:“臣请郡主登基!”
紧接着,张口高呼的臣子一个接着一个,越来越多。原本摇摆不定的中立派们,也被这群情激昂的情绪感染,附和了起来。一时间,“臣请郡主登基”的声音如海浪拍案,在金銮殿里汹涌而起。
范贵太妃已经哭不出声音了,她狼狈地坐在地上,木然地看着这一幕。
嚎啕大哭的平王也被这阵仗吓到了,他从门槛上爬起来,下意识地去了范贵太妃身边。范贵太妃如木雕一般,不言不笑不动。平王觉得这样的亲娘陌生又可怕,便又去了郑太皇太后身边。
郑太皇太后被气得全身簌簌发抖,面色惨白如纸,整个人处在狂怒中。根本无暇顾及平王。
平王扁了扁嘴,迈着胖腿走到姜韶华身边,哭哭啼啼地喊着“韶华堂姐”。
姜韶华应了一声,拉起平王的手,轻声安抚:“别怕,待在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