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郑宸深深呼一口气,似要将所有的痛楚都吸进口中,压进心底:“我明日就走。以后,也不会再来了。”
“姜韶华,你狠心绝情,我却是盼着你好的。我最后再劝你一回,不要生出不该有的野心。”
“你守着你的南阳,招你的赘婿,安心过日子,也就罢了。若是志在扰乱朝堂争权夺势,你就是我郑宸的对手。我的行事做派,你是知道的。不要做我的敌人。”
姜韶华扯了扯嘴角,眼里毫无笑意:“等你做到大梁丞相那一日,再说这些狠话也不迟。”
至此,两人已无话再说。
郑宸看了她最后一眼,然后转身大步离去。
这一次,他没有回头。
……
姜韶华面无表情地在椅子上坐了片刻,忽然起身出了书房,对一脸惊讶的陈瑾瑜道:“本郡主去一趟户房。”
之前郑宸走的时候,脸黑如锅底冷如寒冰。现在郡主出书房,面色也格外冰冷。
到底是怎么了?
陈瑾瑜心里暗自嘀咕,面上并未流露,张口应下。
姜韶华领着众人去了户房。冯长史正忙得不可开交,知道郡主来了,颇有些意外,忙起身相迎。
短短一段路,姜韶华神色已恢复如常。
冯长史心里也奇怪。郡主有事吩咐一声就是,怎么今日亲自来户房了?
“冯长史,将王府今年的粮册拿来。”
冯长史应一声,转头吩咐汤有银。汤有银手脚利索,很快便捧了一摞账册过来。
每年的粮赋缴纳都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十四县各有一本单独的粮册,王府和亲卫营南阳军营也各有账册。现在还多了汤氏粮铺的账册,便是献给朝廷的粮食,也单独列了账册。
不仅如此,还有一本总的粮册。可见冯长史做事之细致。户房差事总是忙不完,也在情理之中了。
姜韶华坐在冯长史平日惯坐的位置,慢慢翻看粮册。
冯长史略一思忖,吩咐汤有银等人各自去忙自己的差事。众人退下,签押房里果然清净多了。
姜韶华看了许久,才抬起头:“今年确实存了不少粮食。”
冯长史笑着应是。
“明日郑舍人就会启程回京,”姜韶华提起郑宸时语气平静,仿佛之前什么也没发生过:“或许王舍人也会一并启程。王府要备两份过得去的程仪,再备些粮食。又得辛苦冯长史了。”
之前不是说要待五日,怎么才三日就要走了?
冯长史掩下心里的惊讶,拱手领命。
至于到底要备多少礼物和粮食,听郡主的语气也就知道了过得去就行,不能寒酸,也不必浪费。
姜韶华说完正事,没有离去,静静坐了片刻。
冯长史不及陈长史细致,也看出郡主今日心情不佳。
冯长史也是看着郡主长大的,郡主日益威严,他心里敬重,却也没什么畏惧不敢说的。
“郡主不用为钱粮发愁。”
冯长史低声道:“臣是个急性子,平日忙起来脾气不大好,说话不中听。其实,南阳郡不缺银子,更不不缺粮食。郡主别担心。”
姜韶华嗯了一声,正要说话,门外忽然响起陈长史熟悉的脚步声。
“郡主,朝廷派了公文来。”陈长史神色不太美妙:“神武营回京,要从南阳郡征一批军粮。”
第404章 离去
姜韶华还没出声,冯长史已愤怒起身:“上一次刚献过粮,怎么又来要征粮?真当我们南阳郡是粮仓不成?”
“郡主!这回可不能应了!再这么下去,南阳郡的存粮都要被征去做军粮了。”
献粮给朝廷给北方也就罢了,救万千百姓也是大功德。凭什么要献粮做军粮?大梁有四十万正规军队,每年消耗的军饷粮食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每年的税赋至少有六成都被用来养兵了。南阳郡可不能来填这个无底洞!
陈长史也沉声道:“冯长史说得对。征军粮一事,我们万万不能答应。臣这就去写奏折,回绝此事。”
“两位长史稍安勿躁!”姜韶华并未动怒,目光如冰雪般冷静:“这道公文是经过朝议再由户部正式发来的,也就意味着此事是皇上点了头的。这么大的事,太皇太后也没吭声,可见太皇太后也赞成。”
陈冯两位长史对视一眼。
眼下郡主最大的倚仗靠山,就是太皇太后的庇护和皇上的支持。现在太皇太后和皇上都想从南阳郡征粮,还有一个对南阳郡虎视眈眈的王丞相,郡主焉能拒绝?
胳膊拧不过大腿。公文来了,想空口白话地打发回去不太可能。
“那就上奏折诉诉苦,我们南阳郡也没什么存粮了。”冯长史迅速出了个主意:“再将朝廷征军粮的数字缩减一半。”
陈长史显然更熟悉郡主的脾气:“郡主是想以此事和朝廷交换什么?”
姜韶华嗯一声:“我为崔渡请功的奏折已经送至朝廷,现在征粮的公文来了,朝廷封赏的旨意却没到。可见有人从中弄鬼,不出这一批粮食,崔渡的封赏就会被拖延。”
冯长史气得吹胡子瞪眼想骂人:“崔公子立的是切切实实的功劳,凭什么拖延?”
“想刁难多的是理由。”姜韶华淡淡道:“譬如崔渡尚且年少,大梁官场还没有这般年轻的臣子,等个两三年再封赏也不迟。”
“再譬如,崔渡是博陵崔氏子弟。封赏崔氏子弟,不能绕开博陵崔氏。总之,王丞相有的是借口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