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王丞相在心腹幕僚面前,没有遮掩自己的怒火,冷冷道:“太后今日闯进昭和殿,借题发作,直指本丞相。南阳王府的奏折又来得及时。便是皇上,心中也颇为恼怒。”
“本丞相要是一力袒护左真,岂不是做实了‘门下忠犬不惧皇权’的罪名!”
“这个左真,就是块糊不上墙的烂泥。本丞相提携他,他连这点差事也干不好,连累得本丞相丢人现眼。”
“此事本丞相不宜再插手过问。”
三言两语间,远在千里之外的左真,已经成了一颗弃子。
其中一个幕僚,低声进言:“丞相,太后娘娘染指朝政之心,人尽皆知。此次丞相退了一步,只怕会助长太后党羽气焰啊!”
所谓太后党,就是这几年间的事,中坚力量是兵部尚书安国公,另有户部尚书纪尚书,也被太后着意拉拢。再有一些中低级官员。虽然不及王丞相党羽庞大,却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了。
王丞相冷笑一声:“且容太后娘娘得意几日。”
“一个妇道人家,安分守己地待在后宫教养公主县主也就罢了,非要染指朝政。实在是目光短浅无知,竟以为本丞相是她的对手。其实,真正对她有忌惮之心的,是龙椅上的天子。”
太康帝性情再软弱,也是九五之尊。皇权之上,只有孤家寡人。便是自己的亲娘,也绝不乐意分享权利。
可笑郑太后,根本就没看清这一点。
叩叩叩!
敲门声响了起来。
王丞相眉头一拧,话语中流露出不悦:“谁?”
他召幕僚议事时,书房外有亲卫把守,闲杂人等都不准靠近。
一个清朗悦耳的少年声音响起;“父亲,是我。”
王丞相眉头骤然舒展,令人去开门。身着月白锦袍的温雅少年含笑而入,拱手行礼:“儿子见过父亲。”
正是王丞相幼子王瑾。
王丞相膝下四子五女,王瑾是老妻老蚌生珠生下的幼子,王丞相五旬那年老来得子,自是喜爱非常。
王家孙子这一辈,有三个都娶妻生子了。王四公子今年才十三岁。
王丞相长子次子三子,都在外任做官。孙辈们要么随父母在外,要么在读书,留在身边承欢膝下的,也就是王瑾了。
王瑾八岁起做了太子伴读,在宫中有住处,不过,隔三差五地就要回来。
王丞相恶劣的心情一扫而空,笑着招手:“四郎过来。”
王瑾笑着上前来。
幕僚们都很识趣,纷纷退了出去。
权倾朝野的王丞相,此时就和天底下所有慈爱的老父一样,细细问询王瑾课业。又特意嘱咐:“你身子骨弱,不宜习武。骑射课应付一二便可,不要逞强。”
王瑾到底还是少年郎,难免有争胜好强之心,闻言道:“那我岂不是要被郑子羡牢牢压了一头。”
王丞相失笑。
然后,就见王瑾皱眉低语:“说来也奇怪。郑子羡病了这一场后,总有些古怪。对我似有些莫名的敌意。”
太子伴读们争锋较劲是有的。不过,彼此年龄相若,一同读书一同长大,也有些情谊。
这两日,郑宸看他的眼神却格外漠然。
第99章 少年
少年们的意气之争,王丞相没有放在心上,随口道:“郑宸是太后亲侄孙,约莫是受了太后影响,对你有些敌意。”
郑家和王家在朝堂呈对立之势,郑宸和王瑾又怎么可能成为至交好友。
王瑾心思细腻敏锐,总觉得有些不对劲的地方,一时也说不清楚。便将此事搁下,好奇地问起了南阳郡主上奏折弹劾左真一事。
王丞相面色微凉,瞥单纯的幼子一眼:“此事连你也知道了?”
王瑾点点头:“散朝后,太子殿下就得了消息,我们几个伴读,也就跟着知道了。”
“太后娘娘袒护南阳郡主,故意令父亲难堪。儿子实在放心不下,所以今晚特意回府来看看。”
王丞相再次失笑:“朝堂大事,你一个还没成年的毛头小子懂什么。你回不回来,也没什么要紧。”
不过,儿子孝顺,老父亲心里总是安慰妥帖的。
王丞相又道:“这件事为父心中有数,你不必忧心。在上书房里,照常读书,太子若问起来,你就说一概不知。”
他本来也一概不知!
王瑾有些闷闷不乐:“儿子都这么大了,父亲还将我当孩童。有什么事,都不肯和儿子说。”
王丞相被逗得一笑,哄道:“以后有事,一定和你说。”
……
安国公正院书房里,郑氏父子也在说话。
“这位南阳郡主,虽然年少,倒是有心计有手段。竟写信说动了太后娘娘。”安国公想到白日朝中一幕,幸灾乐祸地笑了起来:“太后娘娘借着此事,狠狠杀了王丞相的威风。”
“实在是痛快解气。”
小公爷郑宸,默默看着开怀得意的父亲,忽然说道:“不知皇上会如何处置左将军。”
安国公哼一声:“不管如何,这个南阳军主将的位置,左真是做不下去了。”
郑宸低声道:“如果左真被去职,接下来总要有人接任。到时候,父亲不妨提一提南阳军里的人做主将。如此,也能卖个好处给南阳郡主。”
安国公却道:“这件事得看太后娘娘心意。我和南阳郡主素未谋面,凭什么为她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