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谢昭闻言,双手交叠胸前,深深地行了一礼。
  第19章 谢大夫第一次坐诊
  医者仁心。
  谢昭对于这种德高望重的名医向来是心怀敬佩。
  尤其是像王太医这种不畏生死,即使一把年纪也在前线久驻的医生。
  而且,他刚穿来这的时候就发现了,这里的医疗环境很差。何况崖州,历来都是被当作流放之地。
  这点有些像他幼时待过的农村里。
  多得是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耽误成大病的百姓。
  甚至因为没钱看病,喝农药自杀摆脱病痛的,比比皆是。
  他之所以学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他见过太多人在自己面前死去而无能为力。
  谢昭收回思绪,敛了神色,乖乖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学生。
  在现代,他从小学就开始不断跳级,年年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
  后来大学学的是心外科,本硕博连读。读博期间就跟着导师开始操刀,申报的课题新型选药模式也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直接成为了一匹黑马,就职本地最大的三甲医院,前途一片光明。
  没想到来了这儿,又要重新回到了生时代。
  日后估计也免不了还要再来几遍临床实践。
  在这里,没有检测仪,没有手术仪器,现代外科技术和古代中医学有壁。
  不过他既然决定重头再来,打破一直困着自己的枷锁,也做好了会困难重重的准备。
  谢昭抬头,神色有些怔怔。
  “认真点!”
  王太医看到他出神,手指微屈敲在了厚重的医书上。
  “给病人看病,首先讲究的是四诊合参,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病情进行综合诊断,参照互证。听起来简单,但难就难在是诊脉和辨证。”
  ......
  王太医讲完所有要点,又捋了捋胡须:“等等若有病人进来,王爷便按我所说的先试诊一次。”
  等到了午时三刻,外头太阳最毒辣的时候,有一约四十岁的男子踱着虚步进来。
  他佝偻着身躯,缩着头,怯生生地问道:“我看...…外面挂着旗子...是大夫免费给我们看病...…不收银子的意思吗?”
  谢昭颔首,示意他坐下。
  那人坐下,自觉地就张嘴伸出舌苔,说道:“我最近常感觉胸口闷痛,刚刚干完活觉得脑袋也开始晕了。”
  要不是看到这“回春堂”写着义诊,不收分文诊金,他还打算回去找个寺庙抹点香灰吃一吃。
  谢昭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抽空还问了几个问题:“在哪里做活?”
  “我在码头那边卸货,刚刚运了一板车的货来这边。”
  谢昭:“是否有既往病史?”
  “啥是既往病史?”
  谢昭:“......”职业习惯,顺口了。
  谢昭:“就是之前有没有得过什么比较严重的疾病?”
  “没有,就是些头疼脑热,在家睡一觉就好了!”
  谢昭唰唰唰写下:无病史、既往体健,长期从事高温工作,胸口闷痛、伴头晕。
  他又上手摸了对方的胸口,一边摸一边问他具体闷痛的位置。
  待对方回答后又瞥了一眼,提笔:位于心前区,持续无法缓解,无心悸,四肢抽搐。
  谢昭右手伸出三指,搭在了那人的脉上开始切脉。
  脉象细弱,脉搏跳动的速率又较快。
  他大概知道是什么症状了。
  王太医见他收回手,问道:“如何?”
  谢昭转头看向王太医:“学生学浅,观此人意识模糊,但对光反应良好,心率齐,口唇无发绀,胸痹,应是热射病。”
  王太医:“?”
  王爷到底在说些什么东西?为何他一个字都听不懂?!
  谢昭看到王太医怔愣的表情,垂眸叹气,换了种他还未完全熟悉的说辞:
  “此人舌红少苔,脉细数,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心气不足,血行瘀滞,所以导致心脉痹阻。辨证为气阴亏虚型胸痹。”
  王太医听完满意点头,又亲自上手给人切脉。
  切完后更是大为赞赏。
  王爷果然是天赋异禀,他只教了一个上午,便能融会贯通,准确无误。
  他笑问:“依王...爷......”话音未落,发现还尚有病人在场,便换了个称呼。
  “依你看,应当如何诊治?”
  先做个冠状动脉造影,再做个心脏彩超,若是严重,还需植入支架,再服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等等......
  可惜,这些药,都没有!!
  他忍痛闭眼,思忖片刻,缓缓开口:
  “可服用人参养荣汤,取人参、黄芪、当归等煎煮,两方合用,可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王太医好奇:“为何不服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可以更快化解他的血脉瘀阻?”
  谢昭沉吟片刻,道:“他经常需要在高温之下做活,码头又是高湿环境,病人现已开始四肢抽搐,且发热严重,是以运血无力,阴虚无以生气,所以这才出现心脉阻痹的症状。”
  “所以主因在于气阴亏虚,应当服用人参养荣汤。”
  “好好好!”王太医连连拍掌,激动地站起来说了三个好。
  病人却懵了。
  “大夫,我这病...难治吗?药贵不贵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