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不远处突然传来了一个苍老的声音,钱六娘转头发现是有人耍猴戏,索性整个身子转了过来,端着碗边吃边欣赏。
  或许是这边收入不高,耍猴戏的老人耍了一场就走了,没一会儿,一个娘子又带着一位郎君走了过来,问清楚耍猴戏的老人往哪边走了以后,便快步追了过去。
  第39章 菌子怎么卖
  徐墨阳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总觉得今天格外的冷,让他只想缩在被子里变成一滩饼饼,一点都没有对于起床的渴望。
  但他还是起来了。
  因为秦娘子做了春卷。
  不讲武德!
  #我也不想起床,但是她做了春卷哎#
  春卷的制作并不复杂,小麦粉加水加鸡蛋清揉成面团,醒面完毕后搓成条状,然后切成合适的剂子,擀成春卷皮;包裹的配料煮熟以后按照饺子馅的方法制作;锅里倒入足够的油,把裹好的春卷放进去炸好捞出就完成了。
  程序是真的不复杂,但不管是精磨几遍的小麦粉,还是能够炸东西的宽油,对寻常百姓都过于奢侈了,不是做不出,是划不来也舍不得。
  “我特意做了不同口味的,省的发腻。”
  秦娘子知道徐墨阳挑剔的性子,馅儿里面的肉都是切成婴儿指甲盖大小的鸡肉,没有让一点猪肉混进去,蔬菜也都切成了条状或者丁状,绝对不会出现外面春卷皮破了,里面的菜还没咬断的尴尬事情。
  韭菜鸡蛋馅,白菘丝鸡肉馅,莱菔丝鸡肉馅,咸菜肉丁馅,豆芽鸡丝馅,鱼肉馅,虾滑馅……
  一盘子春卷吃完了,竟然没有两三个重复的味道。
  “我泡了些蜂蜜薄荷水,郎君要是唇齿发腻,待会儿可以多喝些。”
  春卷的分量不算多,但架不住它油重啊,寻常人家吃不起,吃多了也只觉得爽快,但徐小郎君这样娇养长大的,可能开始还好,时间久了口舌就会有些难受,所以秦娘子在带着徐墨阳出门的时候,那是恨不得直接背个水桶。
  “要不我……”待在家里?
  这么冷的天,最适合在被窝里摊成饼饼,要是旁边还有个小暖炉,那就更棒了。
  “这边有家很好吃的铺子,中午我们去那边吃饭。”
  秦娘子才不听徐墨阳说话,小郎君哪里都好,就是着实有些不爱出门,要是被他说全了,今天又要窝在家里了。
  “咔哒。”
  况且她有预感,今天一定会有收获。
  这么想着的秦娘子利落的锁了门,带着徐墨阳就往巷子外面走,可怜徐墨阳身上穿着厚实却没带帽子,成了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典型。
  因为时间还早,徐墨阳也没有多少想去的地方,秦娘子在问过自家郎君的意见后,便准备先去买菜,然后再去各个店铺逛逛,看能不能找到些有意思的东西。
  冬日的蔬菜品种不多,常见品种叶娘子那边从来不缺,就连蛋肉也因为要做卤味和茶叶蛋,需要用什么直接从旁边的院子里拿就行,还都是品质上佳的,开始的时候秦娘子还有些不习惯,后来就是直接记账了,出去买菜也大多挑不常见的买。
  “这菌子怎么卖?”
  秦娘子指着草席上晒干的香菇问道,在这边,不管是平菇草菇金针菇,松茸竹荪见手青,只要是山里采的菇,都被统一称为菌子,只是价钱不一样。
  “就剩这些了,您若是都要,给十文钱就行。”
  坐在摊子上的是个年纪不大的女郎,应该是急着回家,给的价钱还算实在,虽然菌子算的上山珍,又因为储存麻烦干货昂贵,但摊子上的香菇并不算多也大小不一,如果不是之前徐墨阳提过一嘴香菇粉能提鲜,秦娘子本来是不打算买的。
  “那个竹筒也给我,一起十文钱。”
  秦娘子没想着还价,但为了把香菇装起来,还是要拿个合适的容器。
  “成。”
  一个竹筒罢了,大不了回去让阿耶再做一个。
  女郎把香菇装到竹筒里,收了铜钱,高高兴兴的把草席一卷,往牛车的方向跑去。
  这些菌子都是她找时间一点点从山上采来的,前前后后花了她不少心力,阿奶说了,这些菌子卖的钱都是她自己的嫁妆。
  临近过年,街上比之前热闹不少,但在见惯了都市繁华的徐墨阳眼中,这里还是显得有些萧条,这并不需要用什么独特的美感来撑面子,只是单纯的人口不足。
  “回头我们做些糖画出来。”
  花一点钱换了两个滚烫的,可以搅来搅去的麦芽糖团团,徐墨阳低声对秦娘子说道,糖画的起源是唐朝的诗人陈子昂,就是写“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那位,现在离他出生还有好几十年,徐墨阳索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毕竟这是个喝牛奶要先养牛的时代。
  “买些山楂回去?”
  一路上下来,秦娘子买的最多的就是各种调味料,还有比较稀奇的食材,水果就买了些梨子,挑的还都是个头比较大,看上去就比较好吃的那种,山楂是瞧都没瞧。
  “这个很酸,郎君您吃不惯的。”
  这个时代的水果大多都是皮厚肉少核大,简单来说就是更偏向于野生,秦娘子早就在吃饭的时候摸清了徐墨阳的口味,却没想到小郎君会对它起了兴趣。
  “可以做些特色吃食,实在不行,就晒干了泡水喝。”
  徐墨阳想的很开,糖画要几十年后才能出现,冰糖葫芦相传是宋朝宫廷的发明,吹糖人是元末明初的刘伯温带来,他要是什么都不干,光靠等也不知道要过多少时候才能过嘴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