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将伤口彻底开放后,李明夷站起身来,将目光投向同样陷入沉思的赵良行,郑重其事地开口:“赵公,我想建一间单独的营帐,专门用来监护这种重症病人。”
  虽欣赏于这位后辈有话直说的性子,可这短短一席话还是让赵良行惊得够呛。
  现下虽打了胜仗,军资仍是吃紧,单独拿出一个营帐来照料少部分病人,未免有些奢侈。
  他不得不慎重:“必须如此?”
  李明夷肯定地点点头。
  “中风痉症的病人畏光、畏声,随时可能因外界的刺激而犯病,这里人员混杂,对病人的恢复极为不利。他在这里发病,也会吓到其他伤员。”
  这一点倒是提醒了赵良行。
  随军多年的他见过数起同样的症候,李明夷说的正切中这种疾病的要点。
  然而即便他应准此事,现下还有成百上千的伤员等着他们医治,又要从何处抽调人手去管理那些重伤的病人呢?
  “你说的也有道理。”他为难地望着满营等待救治的士兵,刚刚还在为此事发愁,“只是现下人手实在不足,恐怕不能再分派出去。”
  李明夷若有所思地环顾一周。
  长安光复后,虽有一批新的军医应召入伍,但他们之中有外科经验的并不多,更遑论重症监护了。
  人员问题可比场地棘手多了。
  正当他陷入冥思苦想中时,忽然听见一道熟悉的声音伴着轻快的脚步跨过帐门,自背后传来。
  “听闻军中医官短乏,裴某及门下弟子愿协助治疗,略尽绵薄之力。”
  李明夷豁然转过身去。
  天光明明照在门口,刚刚从牢狱中被救出的裴之行带领着一众官医大步踏来,饱经风霜的面孔带着久别重逢的微笑。
  “一别近年,又见面了,李郎。”
  看着一道道熟悉的身影向他们靠拢,李明夷的唇角也随之展开。
  他将目光再次转回正准备答谢的赵良行,难得露出些许笑意:“我们的帮手来了。”
  听到这句语焉不详的话,裴之远和其他官医彼此对视一眼,都猜不出他又在打什么主意。
  “几位来得真是及时。”
  赵良行会意地抚掌而笑,随即向李明夷微微颔首:“你只管放手去做,此事由老夫向将军禀明。”
  虽还是一头雾水,但既然来了,裴之远便不打算端着博士的架子,很快带领门生加入了治疗的行列。
  直至傍晚,饭点休息的一刻间,几人才有空和故人谈起近日之事。
  他们因不肯为安禄山治疗眼疾,这一年都被关押在长安地牢中。本以为再无重见天日的机会,没想到竟真的等到了长安光复的一日。
  说来不过三言两语,其中的波折艰辛却实在不是言词能表述的。
  至于此前在地牢中的争端,彼时都有不得已的苦衷,也便尽数泯于相逢一笑。
  “我们本是想投靠王思礼将军麾下。”裴之行坦然说起,“后来听婴城说起,朔方军军营更短人手,我们便转道来此,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李明夷当即了然。
  香积寺一战中,王思礼将军部按兵待命,直至最后才进入战场,伤亡是最少的,因此军医处的压力也不算重。
  郭子仪现在为联军元帅,自然顾及不到这些微末事宜;仆固怀恩又和王思礼不对付,肯定不愿低头开口。
  谢望主动将人推来,倒很符合其一贯作风。
  “对了。”裴之远似是想起什么,“今日赵公提到,你究竟要做什么?”
  对方是第一批接受了手术室概念的医生,李明夷也不打算向他们卖关子。他放下手中的碗筷,开门见山道:“我想在这里建立一个战地重症监护室。”
  战地重症监护室?
  这个闻所未闻的说法,令裴之远微微一怔。
  “你的意思是将病重的士兵放在一处照顾?”
  这个名字倒不难理解,但单凭这一点,就能将人治好么?
  看出他们眼中的疑虑,李明夷饱含信心地颔首。
  十九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场,一位貌不惊人的英国护士提出将战地中重伤的病人集中监护管理。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措下,英国士兵的死亡率下降了百分之四十。
  这位女士便是被士兵们亲切称呼为提灯女神的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
  由她所建立的重伤战士病房,从此开启了重症监护室的时代。
  看着那熟悉的坚笃神情,裴之远不由想起陈留时初见的一面,之后便不断听他口中听到闻所未闻的事物。
  后生可畏啊。
  与恩师的一席交谈依稀回响在耳畔。
  他于是含笑点点头。
  “便让老夫开开眼界吧。”
  第113章 重伤监护室
  征得大将仆固怀恩的同意后,一间挂着重伤监护牌子的营帐很快建立起来。
  按照李明夷的要求,这所特殊的救治营四面窗户都挂上帘子,闲杂人员不得靠近。其内部则分为数个独立的小间,按手术室的标准进行了消毒。
  刚刚从强直发作中获救的士兵成为了首个进入监护室的病员。
  在他的病床前,几个戴口罩帽子、穿白色隔离衣的医生,正目不转睛盯着操作在他头顶的那只手。
  一支透明的细筒被慢慢推动着尾端,随着胶塞一格一格推过刻度线,里面淡褐色的药液被匀速挤出,全部注射进插在病患鼻孔中的软管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