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所以,宁可赌上半壁江山,也要保住宰相之位。
  眼下的局势,对于局外人、后世者的李明夷而言并不难理解,但战火下的大部分普通人却只能窥见眼前的一角,很容易被杨国忠的表现迷惑。哥舒翰索性直接托病,就成了最不出错的拒战理由。
  而对正准备与史思明决战河北的郭子仪来说,不管是为了帝国的大局,还是眼前这场胜负,都不可能支持哥舒翰出兵。
  所以郭旰说这是军机。
  见这位年轻的名医眼神逐渐通透,郭子仪终于收敛笑容,目光深沉落在他沉静的面孔上。
  “既然杨相是一腔好意,老夫也不得不转达给先生。治军在将,而治病,就在先生手里了。”
  李明夷抬眸与之对视,在那双清寒洞彻的眼中看到更加深切的托付。
  他点点头。
  “我明白了。”
  次日,在郭子仪的安排上,几名士兵便护送李明夷南下潼关。
  临走的时候,郭子仪还把他的器械包也一并送还给他。
  之前蔡希德匆匆南下邯郸,行军中根本不允许他带那么重的包袱,李明夷险些以为自己再也不能做手术了。却没想到兜兜转转,这些老朋友又回到了他的手里。
  不过这一次,它们未必还能派上用场。
  带着郭子仪的嘱托一路南下,渡过黄河后就是燕军的大营,他们只能抄山路绕道而行。
  陈留就在眼前,一掠而过,不容停留。
  前行的路上,河北的捷报也不断传来,就在他们走后不久,郭子仪又陆续在几场接触战中大获全胜,逼得刚刚会师援兵的史思明不断北撤,一路退到博陵地带。
  和逐渐浮现曙光的河北不同,黄河以南仍在燕军的把持中。一路所见,伏尸千里、流血漂橹。
  战争残酷的一面,踩在脚下的每一步里,刻骨铭心。
  停下休息的夜里,那张久违了的烧伤面孔,再次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李明夷的梦境中。
  仍是那一幕。
  窗台前那双通红的眼死死注视着正在坠落的他。
  只是这一次,已经历经战场的李明夷不再像之前那么恐惧。
  他平静地与之对视,莫名在其中看到一种被他忽略的、本不该存在的情绪——
  像是不舍。
  “李先生,醒醒,醒醒。”
  绵长的梦境中,护送的士兵将他推醒。
  跋涉了千里地,他们已经到了潼关脚下,趁着天色未明,得赶紧带着杨国忠的密函进关。
  李明夷擦掉额上的冷汗,暂时忘记那个重复的梦境。
  眼前,山峦险峻、河流曲折,与河北平原又是不同光景。
  而天下第一的潼关森然伫立,如一道铜墙铁壁,拒敌千里。
  他和士兵们悄悄动身,很快凭函进关。
  不过接见他们的并不是卧病在床的哥舒翰,而是其副手田良丘。
  “先生长途跋涉,想必疲累,不如先歇息一两日,再谋后事。”
  对方三言两语就把他们打发去了驿站。
  总归哥舒翰也未必真的病重,李明夷也没什么可急的,索性安心住下,当真打算修养身心。
  刚跨进驿站的大门,便见到十数老少面孔,或戴官医幞头,或持郎中幌子,显而易见都是杨国忠“请”来的各地名医。
  李明夷略过众人,刚打算进房间躺下,肩上忽然被人一拍。
  一道惊喜的声音在耳后传来。
  “好久不见啊,李兄!”
  第58章 偏身瘫痪、肌肉痉挛
  听到熟悉的声音,李明夷当即回头。
  身后的青年眉目疏朗,唇角含笑,双颊稍稍瘦了些。不过几月未见,整个人看着精干不少。
  在他身边笔直站着的素衣医官,同样向前投来淡淡目光,黑眸沈澹。
  李明夷表情怔了怔。
  他有想过可能会在这里遇到陈留官医署的人,却没猜到来的是林慎与谢望。
  林慎收回了手抱在胸前,昂了昂下巴:“你那什么眼神啊,怎么,很惊讶?”
  看他还是老样子,李明夷就放心了:“裴博士没来?”
  这话分明还是在看轻他们嘛。
  林慎啧了一声,拧眉道:“博士告了病重,差我们二人代为前来。”
  李明夷了然。
  裴之远是聪明人,郭太守也不傻。
  陈留等地仍在燕伪政权统治下,此时对于杨国忠的召令表现得太积极或抵抗,都有可能被某一方拿来树靶子。这个折中之法,既不算太显眼地违背朝廷,也没有超过燕军容忍的底线,姑且算蒙混过关。
  他刚好正想问问:“你们已经见过哥舒将军了吗?”
  谢望颔首:“将军偏枯已久,半身麻痹,我与林慎施过金针,但效果乏乏。”
  所谓偏枯,指的是半身不遂,一般由中风引起。如果病因是颅脑疾病,那这些保守治疗的确不能很快地改善症状。
  林慎也跟着叹了一声:“这样下去,只怕将军病不能愈,也不能领兵了。”
  毕竟,一个躺在床上的将军,不能亲临战场,又如何可以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那只举不起来的手,又怎么能委任军令,鼓舞三军?
  他抬眸看向身前神情平静的李明夷,直觉地将希望押在他身上:“李兄,偏枯之症,能否以手术治疗?”
  林慎提出这个问题,纯粹是从医者的角度考虑病情,并没有想得太深,恐怕在站的大部分其他医生也同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