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498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498节

  东郊水运发达,沿河多有仓场,呈半商业半农业状态,大量种植蔬菜。
  东南环境恶劣,成为墓地聚集区,周边大量养殖牲畜。
  北郊人烟稀少,土地因黄河泛滥盐碱化,分布着许多草场。少数草场搞养殖,多数草场被天驷监征用,用来作为皇家养马场的地盘。
  种主粮和辅粮最多的地方在南郊,土地兼并最严重的也是那里,因为皇帝带头在那边圈地。
  ……
  内延福宫。
  古三领着一群亲卫进去,来到驸马曹晟居住的院落:“曹晟,赵金奴,你们可以回家了!”
  曹晟大喜,带着妻子出迎,躬身作揖拜谢:“多谢将军!”
  “用不着谢俺,回家你就知道。”古三幸灾乐祸。
  随着这对夫妻离开延福宫,其他皇室、驸马、宗子们,纷纷聚拢打听什么情况。
  曹晟走在半路上,就被领去东宫那边,发现自己的族兄曹曚也在。
  曹曚已经四十多岁,早年还出使过辽国。
  朱铭围困东京城的时候,曹曚是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名义上统领赵桓的亲卫骑兵(实际没啥骑兵了)。
  “拜见大元帅!”
  二人磕头便跪,生怕朱铭找他们麻烦。
  朱铭开门见山道:“伱们曹家,世代与赵宋通婚,理应与国同休才对……”
  这话一出,吓得两人脸色发白。
  “不过,我可以给你们一个机会。”朱铭露出和蔼的微笑,那笑容怎么看怎么瘆人。
  曹晟恐惧道:“请元帅郎君明示。”
  朱铭说道:“京畿路土地兼并严重,尤以曹氏田产最多,我打算拆分曹家迁往各地。”
  曹曚解释道:“曹家已分出很多支,产业跟主宗不为一家,土地也早就分成十几份,互相之间各不干扰。”
  朱铭说道:“曹晟是驸马,可以带着旧宋公主,拿回原本奴仆数人,拥有南郊田产三百亩,以及南郊宅院一处。曹曚可编入五城兵马司,负责东京外城其中两厢的治安,拿回原有奴仆数人,赐东京外城民宅一处、店铺一间。”
  条件给得够抠门的,但前朝勋贵能有这种待遇,已经算是非常幸运了。
  “要办什么事?元帅尽管吩咐!”曹晟当即答应,因为他原本是要跟公主一起去种地的。
  朱铭说道:“你们两个对曹家很熟悉,除了你们之外,曹氏族人全部离开京畿路,至少要分开迁到八个县去居住!此事配合开封府,办得越快越好。曹氏田产全部留下,曹氏各支凑出二百万贯浮财上交,店铺等资产也得全部充公,其余财产允许他们带去新的地方。”
  曹曚吞吞吐吐道:“这……这他们恐怕不会答应。”
  “你们也可以不配合那我就只得派兵抄家了,”朱铭威胁道,“我这是在尽量给曹家留几分余地。”
  曹晟咬牙发狠道:“请元帅给俺五百兵马!”
  朱铭点头微笑:“可以。”
  曹曚暗自叹息:“请元帅给俺一百兵马就够了。”
  两人为了在东京卑微活着,一个今后可以做京郊小地主,一个今后可以做外城治安官,分别带着军队跑去找曹氏族人的麻烦。
  兵马四出连吓带哄,逼着曹氏各支,交出宅邸、店铺、浮财、土地。
  有几个不愿配合的,一家老小直接抓了扔进大理寺!
  接下来又是向家和韩家,同样的套路,同样的待遇。
  “你家的宅邸,可以保留下来,”朱铭对韩诏说,“抄没韩家的所有店铺,你可任选一家据为己有。除了你父母兄弟,其余韩家人必须全部离开京畿路!”
  韩诏硬着头皮领差事:“是!”
  他是真够幸运的,以前跟着钱忱斗鸡走狗,跟朱铭的关系还不错,也曾一起去逛过勾栏听戏。
  不等开春,冰天雪地,京畿路三大豪族就被迫迁徙。
  想聚在一起走都不行,为了防止他们今后抱团,每批族人不得超过二十个,彼此移居地至少要隔三个县。
  没有搞得太血腥,但执行起来极为严酷,把旧宋官员给吓得不轻。
  当然,大家都没有往拆分大户那方面想,纯粹是觉得这三家跟赵宋牵扯太深,所以才会引起朱氏父子的忌惮。
  明年,还会继续拆分,洛阳那边的也一起!
  第503章 胡安国的学术思想
  三大家族被分拆之时,胡安国把文章给李邦彦送去。
  李邦彦看了,顿时有些生气:“俺虽不学无术,却也是太学上舍出身,胡先生为何这般糊弄于俺?”
  “非是糊弄,”胡安国说道,“不复《春秋经》,则洛学与新学无法相合。”
  “你别管什么《春秋》,先把文章给俺做出来!”李邦彦懒得胡搅蛮缠。
  胡安国却说:“李相公身为阁臣应该高屋建瓴,而非事事迎逢。大一统,通三统,此新朝之大事。在通三统的时候,李相公有的是机会做事。李相公所言医、数、工、农,皆可列于三统当中。”
  李邦彦闻言沉默,重新阅读这篇文章,读罢之后仔细思索,随即说道:“且带你入宫去一趟。”
  胡安国的文章确实重要,它牵扯到新朝开国的法统和政策。
  朱铭读完文章,溜达着去找爸爸:“这个胡安国的学术野心好大,他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金钱和权势不是他的追求。他想要把自己的学术思想,作为儒家正统传播天下,今后世世代代都奉他为宗师。”
  “他在历史上很有名?”朱国祥问道。
  朱铭说:“四书五经里有《春秋》,这你是知道的吧?”
  朱国祥点头道:“当然知道。”
  朱铭说道:“明代科举的《春秋》教材,实际就是胡安国的《春秋传》,直到清朝编修《四库全书》才改过来,但清朝的主流春秋思想依旧源自胡安国。他率先把‘天理’引入春秋经,忠君是天理,三纲是天理。在他以前,忠君可以不是天理,三纲也可以不是天理,忠君与三纲都能辨证讨论。”
  “难怪他的书能做明清科举教材,做皇帝的当然喜欢得很。”朱国祥恍然大悟。
  “见一见吧,”朱铭说道,“他那无条件的忠君理论,是以南宋初年为背景提出的,是为了帮赵构收拢兵权和人心。如今没有经历靖康南渡,我估计胡安国的学术思想,会跟另一个时空不太相同。”
  朱国祥说:“那就见见。”
  父子俩在秘阁的一处偏殿,召见李邦彦和胡安国。
  一番拜见问候胡安国开始说正题:“今河北有伪帝,东南有赵佶,荆湖有钟相,又有西夏、金国等夷狄。二位圣人若建新朝,当大一统、通三统,方可立不世之伟业!”
  朱铭说道:“老调重弹而已,就没有些新论?”
  胡安国说:“新调很多,须编撰一本《春秋传》来详细阐述。”
  胡安国的《春秋传》,跟《左传》有几十上百处不同,有些地方甚至跟《左传》道理相反。
  “那就说说伱的大一统、通三统吧。”朱国祥开口道。
  胡安国阐述道:“统,治也。《礼记》: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即大一统之义也!《汉书》又言,春秋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经略应该尽早称帝,再颁布纲纪,以确立自身法统,天下余者皆为宵小。”
  儒家的“大一统”,首先是国无二主,全国只能有一个最高主权、一个最高领袖,不能有国中之国和分封势力。其次,是礼制、法律、文化、度量衡等等,必须有主体标准,即所谓“六合同风”。
  至于领土统一,那纯粹属于顺带的,“大一统”皇帝有权力也有责任收复失地。
  朱国祥点头道:“此言有理。”
  胡安国又说:“大一统者,通三统为一统,周监夏商而建天统,教以文,制以文。春秋监商周而建人统教以忠,制尚贤也。”
  这话的意思是,周朝虽然取代商朝和夏朝,却也继承融合了夏商两代的传统,并以此为基础改革出更高级的文明。
  “通三统”是中华文明生命力所在,也是在建立新朝时,儒家重点追求的目标,核心总结就八个字: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即便是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在入主中原之后,也会在儒家的引导下,不由自主的“通三统”,以此延续中华文明的古老传承。只在实际过程中,有深有浅而已,比如元代就浅得很。
  中华文明对于外来势力的超强同化力,其实就是儒家的“通三统”在刻意引导。
  胡安国说:“唐的租庸调已不堪用,因此宋继承了两税法,新朝若采用两税法,就可视为通三统之体现。这只是其一,若高屋建瓴,便是那三统五时。”
  朱铭对《春秋》理解不深,对春秋公羊派理解更少,因此非常罕见的没有再说话。
  朱国祥问:“何谓三统五时?”
  胡安国详细解释道:“三统五端,化四方之本也。五端便是五时,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元,气之始;春,四时之始;王,受命之始;正月,政教之始;公即位,一国之始。始正则本正,本正则无不正,于是可以君天下、临四海,统四方之政。”
  “即位之年,必称元年,此明人君之用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天之用也。至哉坤元,万物资始,地之用也。人君成位乎其中,则参天地之用,天地人合一是也。体元者,人主之事;调元者,宰相之职……”
  “停!”
  朱铭张口打断:“说些有用的,别扯这些虚头巴脑的。”
  胡安国很不喜欢朱铭的交流方式,但也只能老老实实整理措辞:“元之体为仁,体元乃人主之事。仁即心,人心惟微,道心惟微。建立万法、酬酢万事、师驭万夫、统理万国,皆此心之用也……”
  朱铭撇撇嘴,搞半天就说这个?
  简单归纳就几句话:元乃五时之首,新君上位,第一要务是体元,而元的精神是仁心。因此,新君首先要立仁心,将那人心合于道心,定下一个以仁治国的基调。
  而且胡安国说来说去,不断强调“心”的作用。
  一边讲良知,一边谈心性,而且主张穷万物之理,还要搞经世致用,就差没有讲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了。
  其核心理念,有些类似阳明心学之事功学派思想。
  但胡安国的湖湘心学,确确实实属于阳明心学的老祖宗。而且系统更加完备,只是缺少合适的方法论,无法有效探究万物之理。
  以春秋公羊派为基底、以研究物理为途经、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心学,这是什么四不像的学术理论?
  而且,胡安国不仅追求大一统、大复仇,还把大一统、大复仇总结为“天下为公”。
  极度忠君,三纲五常,不过是实现天下为公的手段!
  由于缺少了靖康南渡的经历,胡安国虽没有强调极度忠君,却又特别着眼于“通三统”。
  也即目标改了,南宋时他想帮赵构收拢兵权,从而达到收复北方失地的追求。
  而现在,他想辅佐朱氏父子,恢复汉唐盛世之图景。
  李邦彦一言不发在旁边听着,胡安国滔滔不绝阐述观点,足足说了一个多小时。
  说话之间,李邦彦暗中观察父子俩的反应。
  朱国祥从始至终都认真聆听,偶尔还会露出思考的表情。
  朱铭则显得非常奇怪那表情似乎在听戏,听到精彩处也会报以微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