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314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314节

  郭望之让文吏拿来纸笔,快速誊抄《治安疏》和《正气歌》,这玩意儿在桂州可稀罕得很。
  休息闲聊片刻,陈东问道:“请问朱先生编管何地?”
  方廷实起身道:“诸君随我来。”
  带着一众太学生,前往朱铭的临时居所。这里暂时没有聘请仆人,曾孝端听到响声出来开门。
  引进院中,诸生集体作揖,执弟子礼问候:“学生某某,拜见先生!”
  朱铭也很惊讶:“你们怎来桂州了?”
  陈东简单诉说一番。
  朱铭没想到这些太学生如此刚直,不禁叹息:“却是害了你们。”
  富元衡说:“先生莫要自责吾等求仁得仁而已。我家乃吴县大族,先遭反贼劫掠,又被官兵勒索,家产已十不存一。此非一家之遭遇,江浙百姓多如此,便剿灭了反贼,朱勔父子也会卷土重来。只有先生,能够一扫乾坤,吾等誓死追随!”
  雷观说道:“我家也被反贼所掠,浮财尽失,此王黼养寇所致。不除奸相王黼,天下难以安宁!”
  魏良臣说:“诸位同窗已商量好了,就在桂州随先生治学,等待时机出山匡扶社稷。”
  学生们伱一言我一语,言辞越来越激烈。
  方廷实听得震撼莫名,自从进士授官之后,他只回过一次东京,而且始终在偏远地区做官,不晓得东京的情况已多么恶劣。
  今年青黄不接之时,十多万饥民涌入京畿,朝廷只挑选青壮招了一万厢军。剩下的全部自生自灭,导致京畿州府盗贼丛生,离城稍远些就能在野外看到白骨。
  东京城内外,因为粮价过高,活活饿死的百姓每天都有。
  就连京城的底层官员,也快要吃不起饭了,全靠每月发放的禄米度日。多养些亲随和仆人,就得想办法买粮,往往是找亲朋好友借钱。
  而权贵和富商,还在歌舞升平,樊楼潘楼,热闹依旧。
  热血未冷、良心未泯之人,哪里看得下去?
  这些太学生,并非头脑发热去叩阙,而是长时间积攒的怒火需要发泄。
  朱铭招待他们吃饭,方廷实说:“诸生人数众多,一时间屋宅难寻,恐要挤一挤才行。”
  朱铭笑道:“随便找两处宅子便可,我那书房还能住人,卧室里也能睡几个。等到开春,就搬到七星山去。”
  蔡怿那边,已经联系好一些富户。
  听说要建书院,大部分都愿捐钱捐物。
  朱铭购置一些工具,隔日便带着亲随和学生,前往七星山下亲自劳作。
  “修身养性,并非一味静坐冥思,劳动也能锻炼心志,”朱铭扛着锄头说,“与我一起背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一时间,七星山下,《孟子》之声响起。
  直接让学生们做体力活,或许会有人抵触,配上《孟子》就不同了,诸生干得那个热火朝天。
  别的他们不会,挖坑搬土,平整土地,却不需要什么技术。
  剩下的交给工匠去做,朱铭又带着学生,在山脚处伐木垦荒。他打算开垦一片土地,讲学之余,跟学生们共同耕种。
  此时正值年末,气候不冷不热。
  劳作多日,只有几人水土不服,身体乏力拉肚子之类,倒没有出现什么严重疾病。
  《治安疏》和《正气歌》,在州县衙门迅速传开,接着又传播到州学和县学,渐渐的连民间士绅也有所耳闻。
  不断有官民前来拜访看到朱铭带着学生,在七星山下辛苦劳作,他们心中顿时更加佩服。
  学生们还带来《大学章句疏义》、《中庸章句疏义》,借给拜访者阅读誊抄。
  这两本书一出,朱铭瞬间被视为大儒,州学和县学的校长,都恭恭敬敬执弟子礼。
  名声传开愿意资助的富户更多,而且送来阴好的木材,派遣大量人手过来帮忙。
  抢在过年之间,竟辟出数十间茅屋,还给他们打造好床榻和桌椅。
  朱铭只占两间茅屋,一个卧室,一个书房。
  吃喝拉撒的地方,与学生们共享。
  “牌子挂上!”
  朱铭站在屋前,指挥亲随挂牌子,一块木板用毛笔写着“七星斋”。
  至于书院的牌子,则写着“七星书院”。
  朱铭现在属于编管隐居,得给自己取一个号,“七星斋主”就还不错,今后也可被称为“朱七星”。
  临桂名士黄义卿,今年没考上举人,他与诸多士子结伴前来观礼。
  此刻见朱铭与学生皆穿布衣,打扮虽然寒酸,却一个个精神奕奕。几十间茅草屋错落有致,明明简陋异常,却似绽放着光辉。
  抬眼望着“七星书院”牌匾,就是一块普通的木牌,甚至都没找工匠镌刻,只用毛笔随随便便书写。但就是摄人心魄,仿佛蕴含无尽道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黄义卿嘀咕道:“这七星山,必开桂州数百年文脉,吾等恰逢其会目睹盛事也!”
  本地士子,纷纷点头,他们没见过如此景象。
  管他是否被追毁出身文字,管他是否得罪了权贵,现在不来七星书院求学,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黄义卿整理衣襟,与诸多士子上前,恭敬作揖道:“学生拜见先生!”
  朱铭微笑:“欲从学者,可去登记,开春之后上课。临桂士子可都来了?”
  黄义卿说:“明年有省试,举人都去了京城。”
  “无妨,”朱铭吩咐说,“《道用策》、《朱氏算经》、《大学章句疏义》与《中庸章句疏义》,你们可以拿去誊抄,开学之后正好能用上。”
  第310章 两脚踢翻尘世路
  一件件礼物,被抬到七星书院,都是桂州官吏和富户送的。
  似乎觉得朱铭从中原来,什么奢侈物品都见过,于是富户们多选择赠送土特产。
  朱铭也懒得拒绝,只当是收的束脩。
  “老酒是什么酒?怎每家都送一坛?”朱铭看着礼单问。
  蔡怿、尚用之等官员也来庆贺,前者说道:“麦麴所酿,乃广西特产,以桂州犹多。士绅之家,每岁必酿,婚丧嫁娶、招待贵客皆用此酒。”
  尚用之说:“前番招待成功,便喝的是老酒。另有一种古辣泉,药酒是也,出自山中夷人之手,色泽微红,可防瘴气。”
  各种土货礼品,朱铭都觉稀奇。
  他居然看到了葫芦丝,外形与后世大同小异,只不过宋人称其为胡卢笙。
  还有一种卢沙,竖八管,横一管,类似排箫,听说是瑶族乐器。
  礼品当中,以瑶货居多。
  瑶族在宋代多写为“猺族”、“摇族”,桂林周边的熟瑶,还没纳入官府统治,不需要交税服役,因此跟汉民相处较为和谐。他们经常下山卖货,商贾运去北边售卖,算是各取所需。
  让张镗、李宝、关胜等人,把礼物都搬到库房,朱铭问曾孝端:“本地报名的学生有多少?”
  “已有七十六人,”曾孝端说,“年龄最长者28岁,年龄最幼者13岁,甚至有就读于州学和县学者。”
  当天,庆祝完书院落成典礼,朱铭开始了第一次旅游。
  走得不远,就在七星山的另一侧。
  蔡怿、尚用之两位驴友带队,朱铭领着诸多学生,坐船去游龙隐岩。
  可泛舟直入洞中,内部高大广阔,洞顶隐有龙迹。
  朱铭没怎么看出来,但蔡怿坚称那是龙型,又有水光摇曳增强效果。盯着看了好半天,朱铭只能承认那是龙,这样才能匹配风景名胜。
  行舟一箭之地,前方有洞门可出,半山腰遇到寺庙。
  住持是个叫义真的老和尚,合十鞠躬道:“龙隐寺与七星书院毗邻,今后朱山长常来喝茶。”
  “好说。”朱铭微笑。
  他并不憎恶任何宗教,前提是别沾染太多世俗。
  这个龙隐寺就不错,并不修筑殿宇,也不兼并土地。以岩洞为佛堂,靠收香火钱过日子,拢共也才几个和尚而已。
  岩壁凿有佛龛,朱铭入乡随俗,也上前拜了几拜。
  随即又去游览别处,义真和尚指着岩洞的一角说:“那边有登山杖。”
  估计常有人来游玩,龙隐寺准备了一堆登山杖,免费提供给游客,反正他香火钱收得足。
  朱铭和学生皆去取杖,蔡怿等资深驴友自是有备而来。
  曾公岩等名胜陆陆续续都看了。
  方廷实玩得很高兴,他以前没怎么来过,颇有被拉下水做驴友的征兆。
  范致明则是问东问西,在岳州收酒税时,他也喜欢到处游览,还把历史人文也一起写进书里。
  只爬了一座山峰便天黑,山中亦有村社,众人前去填肚子。
  所谓村落,不过十几户人家。
  但日子过得还可以,经常招待游客,备下饭食赚些外快。官吏也不来盘剥,否则太守进山旅游,上哪儿找地方吃饭住宿?
  “汪汪汪汪!”
  朱铭刚刚进村,土狗就叫唤起来。
  狗也欺软怕硬,看他们人多势众,只远远龇牙狂吠,不敢冲过来咬人。
  尚用之对这里很熟,下午已派随从过来准备。他们自带酒水,在村中燃起篝火,村民提篮装饭过来。
  随行之人,有会曲艺者,还唱起俚曲助兴。
  吃过饭菜,已晚上八点多了,居然并未结束行程,蔡怿又带着朱铭去夜游漓江。
  这些桂州官员,可真特么会享受。
  他们早已准备好画舫,船上还有本地名妓,诸多学生挤在舱内,就连那些太学生都欢快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