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17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117节

  “原来如此。”郑岚更加摸不准底细。
  蒸制茶团的工艺极为复杂,如果炒茶也是这般,那需要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朱国祥又说:“我要在洋州打造十八口铁锅,速度越快越好,这需要郑家帮忙。郑家还须联系商船,让我尽快带着铁锅搭船回去,否则来不及炒制下一拨新茶。”
  “可以!”郑岚也不愿耽误时间,毕竟采茶期转眼就没了。
  “这价钱,每斤只能降三文。”朱铭补充道。
  现在属于卖方市场,因为只有朱家父子掌握炒茶技术。若非需要郑家帮忙打开市场,朱铭连这三文钱都不愿降。
  郑岚再次确认:“真的只卖给俺家?”
  朱国祥说:“可以写下契书,价格也写清楚,如此就能郑家专营。契书五年一签,满了五年,郑家可优先进货。”
  郑岚仔细思量,五年是很合理的,他只需一两年就能打开市场。
  再留两三年时间给茶马司,到时候肯定对炒茶加税,收购价也得因税务而重新谈判。
  当即拿出纸笔,双方签订五年独家收购合同。
  正事办完,郑泓笑道:“大郎,你订的兵器还在俺家,要不这就去试试?”
  朱铭立即站起:“正有此意。”
  二人拱手告辞,前去取用兵器。
  郑元仪像个小跟班似的,也跟着他们跑,丝毫不顾什么男女有别。
  郑岚瞟了一眼,若有所思。
  他请朱国祥移步到会客厅喝茶,又把儿子郑煜唤来身边,低声问道:“是否打听清楚了?”
  郑煜说道:“俺已让人问过,陆提学对这父子二人,确实都赞誉有加。闵文蔚这两天也下山了,讨了些炒茶待客,逢人便说是君子之茶,并且对朱国祥推崇备至。还有州判家的李三郎,也与朱铭私交极好。最多三五年,朱铭就能进太学读书。若是科举,指不定明年就考上进士了。”
  “李通判世代官宦,看不起俺们商贾,续弦之事不要再妄想了,”郑岚说道,“这个朱成功就不错,年龄也跟幼娘适合。此人不但文武双全,前程远大得很,而且刚才一番交谈,他也不像是读死书的。如此少年英才,须得早早下手,可先试探其是否有婚约。”
  “二郎(郑胖子)说,这朱成功还没有婚约。”郑煜说道。
  郑岚点头道:“等吃饭之时,俺再探探口风。”
  郑家祖上也出过小官,可惜没有进士功名,属于地方官举荐上去的,最高做到从八品就无法升迁。
  连续好几代子孙,读书都不咋地,举人考中过很多次,却一个进士也没有。
  他们能维持富贵,全靠联姻和行贿。
  近百年来,郑家的女婿,已有两个进士、十多个举人。其中一个进士女婿,是郑家自己培养的。另一个进士女婿,却是兴道知县死了老婆,郑家想尽办法嫁女去做续弦。
  在洋州州衙和兴道县衙,很多胥吏都跟郑家有关系,或者干脆就是郑氏的族人。
  闵、王、郑、李,四大家族,联手掌控着洋州。
  闵、王两家,属于科举世家,都出过不止一个进士,占有兴道县大片田产,做生意反而只是副业。
  郑、李两家,属于商贾世家。
  郑家主要经营茶叶、酒醋,这些都需要买扑,在地方市场实现半垄断经营。
  李家却是做钱庄、珠宝生意的,还暗中非法收购黄金,其祖宅在真符县的郊外,对废金矿和淘金客有着巨大影响力。
  却说郑胖子带着朱铭,径直前往一处内院。
  刚踏进院子,一个小妇人就迎出来,笑道:“官人来啦!”
  郑泓介绍说:“大郎,这是俺浑家李秀秀,真符李氏女。她家虽在真符县,却在洋州城开有金铺,俺岳父便是管那金铺的。秀秀,这位便是俺说的朱大郎。”
  朱铭作揖道:“见过嫂嫂。”
  “郎君万福。”李秀秀屈身回礼。
  郑胖子又带着朱铭穿堂入室,从墙上取下弓箭,又从床底拖出铁锏和铁枪:“伱这物什可沉得很,那铁匠说,便是猛将的铁锏也在十斤以下,他还从没打过十二斤的铁锏。”
  朱铭笑道:“我力气大,几斤的铁锏用起来不趁手。”
  铁锏十二斤,铁枪十八斤,再加上六十多斤的天王甲。朱铭倒是扛得住,就怕马儿体力不行,这很考验聚宝盆的耐力和负重能力。
  拿着武器走到院子里,郑泓说道:“大郎且试试手。”
  朱铭握着铁锏,问道:“打哪里?”
  郑胖子大气道:“随便打,打坏了换新的。”
  主人都发话了,客人自然不用客气。
  朱铭举起铁锏,猛地砸下,廊下栏杆被打得粉碎。接着又击打花坛边的条石,一锏下去,火花四溅,石头出现贯穿性裂痕。
  郑胖子咋舌道:“这要砸在脑门上,怕不得脑袋开花!”
  一直在做跟屁虫的郑元仪,此刻瞪大眼睛,嘴巴也合不拢,手按胸脯,心脏噗嗤噗嗤狂跳。
  朱家郎君,诗词写得极好,力气竟也恁大。
  李秀秀伸手挡在小姑子眼前,巴掌挥了挥,取笑道:“眼睛都看直了,要不要托人说媒?”
  “才没有!”
  郑元仪红着脸,眼睛还在往朱铭身上瞟,心中拿他跟以前见过的男子比较。
  似乎,没一个比得上。
  学问好,力气大,长得还英俊,洋州城里再无这般好男儿。
  第115章 太监要来了
  院子里有秋千,郑元仪单脚立在上头,另一只脚轻轻蹬地,摇荡着远观朱铭在那舞锏。
  李秀秀过来推她,姑嫂俩说起悄悄话。
  破空声不断传来,朱铭越舞越起劲。
  拿着这玩意儿上战场,见到敌人就抡过去,管你着几层甲,通通砸得内伤喷血。
  郑泓站在旁边都看傻了,他玩过这把铁锏,双手挥击都吃力,朱铭居然能单手耍弄那么久。
  这得多大的力气啊!
  朱铭放下那把铁锏,又拿起两米多长的铁枪,问道:“这不是纯铁的吧?”
  “中间有一段木头,”郑胖子解释道,“工匠说,加了木头,再包竹片,这样才有韧性,而且使起来没那么重。”
  史书上有许多铁枪记载,比如五代时期的王敬荛,擅使三十斤重的铁枪。换算下来就是19.8千克,比健身房里的杠铃杆沉一些,非常符合那个长度的铁器重量。
  实物出土也有,湖南资兴就出土两杆东汉铁矛,通体皆为熟铁打造。
  传统的马战枪杆,里层木芯,外贴竹片,裹以丝线和皮革,最后涂上一层大漆。
  如此既坚且韧,马槊杆也是这样打造的。
  但复合枪杆,造价比较昂贵,普通士兵根本用不起。
  朱铭手里的铁枪杆,也刷了一层大漆。
  中间有一米多长的杆身,隐约可见一圈圈铁丝,是用铁丝代替丝革,加固缠绕硬木芯和竹片。
  (注:金属丝拉拔技术,汉代就有了,主要用来拉金丝。宋代出现了铁丝拉拔技术,但还只能一根一根拉,发展到明代可以同时拉四根、八根。)
  工匠怕全铁太重,三四十斤拿不起,于是自作主张搞成半木半铁。
  朱铭横托铁枪中段,枪头方向慢慢下沉。
  这把铁枪的重心不是很靠前,只要力气足够大,使用起来反而比木柄枪更顺手。
  可惜,朱铭的枪术暂时不精,在山寨里仅练习过简单戳刺。
  他抄起舞了几下,又接连刺出,反复把玩,爱不释手。
  “大郎,你要这些兵器作甚?”郑泓忍不住问。
  朱铭笑着说:“出将入相,今后或许要上阵杀敌,练好本事定能派上用场。”
  说完,又拿起那把弓。
  普普通通的制式柘木弓,是从兴元府买来的成品。
  郑泓解释说:“订制一把好弓,须等一两年时间,只能在弓箭铺子买现成的。”
  “能用便可。”朱铭并不挑剔。
  他把弓箭背好,又将铁锏悬在腰间,继而握起铁枪伫立,油然而生一股男人的浪漫。
  如果再穿戴盔甲,跨上战马,就全套齐活了。
  郑元仪姑嫂俩,站在秋千那边,直看得眼睛发光,这样的男儿太威风了!
  临近中午,家仆来请吃饭。
  朱铭放下兵器,跟随郑胖子一起过去。
  女眷与孩童没来,因为郑家人丁太兴旺。郑泓有一个兄长,两个弟弟,还有几个姐妹,大部分都已经结婚生子,全家到齐就人数过多。
  就连郑泓的两个弟弟都没来,只他与大哥出席作陪。
  “这是俺的长孙郑沅,平时在商号里帮忙做事。”郑岚介绍说。
  郑沅拱手道:“见过朱相公,见过朱大郎。”
  父子俩先后回礼。
  桌上菜肴很丰盛,而且是羊肉为主。有烹煮的羊排骨,有煎羊白肠,还有羊肉、羊杂、杏仁熬的汤。此外,就是鸡鸭鹅,另有两个蔬菜。
  虽然有苏东坡形象代言,但猪肉还是上不得台面,郑家这种大商贾是不吃的。
  郑沅这位公子哥,主动给父子俩斟酒,语气轻佻道:“两位来洋州,可曾去过如意楼?那里的女娘,个个秀美温婉,俺有一位相识……”
  “咳咳!”
  郑岚连声咳嗽,打断大孙子的发言:“老朽先敬二位一杯。”
  “不敢当。”朱国祥举杯相迎,自动忽略郑沅刚才的屁话。
  郑胖子已经够纨绔了,看这样子,他的大哥更不着调,朱铭对郑家的评价又低了一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