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48节
两人饿着肚子,足足走了一天,终于在天黑之前,来到山里的逃户聚居点。
仅七八户人家,靠山泉水生活,开荒伺候一些贫瘠山地。
就如老马识途,张广道很快来到一户人家,敲门喊道:“杜二叔,俺是卖盐的张三。”
房门很快打开,出来个年轻男子:“张三哥,俺爹已死两年了。你们不来贩私盐,俺们山里的逃户,只能自己去白市头买盐。那里的盐更贵不说,一路还难走得很,俺爹就是下山时摔断腰,家里又没钱医治……俺爹,俺爹便不吃饭,活活饿死了,说是不拖累家里。”
张广道闻言沉默不语。
年轻男子说:“快进来吧,娃娃哭得厉害,恐怕是饿坏了。”
在这家住了一夜,张广道觉得不是办法。
山里的逃户太穷了,他身上也没带几个钱,总不能一直靠穷人来接济。
一番讨论,白胜说道:“不如去投朱大哥。”
“哪个朱大哥?”张广道问。
白胜说道:“就是那两个外乡人,当时俺还想去抢马。”
张广道问:“他们站稳脚跟了?”
白胜说道:“就在上白村,听说还得了老白员外赏识,卖给他们二三十亩地。俺还听说,那朱相公得了仙法,种地厉害得紧。”
张广道摇头:“俺被黑风寨追杀,上白村离得太近,若是走漏风声,怕要给那里带去祸患。”
白胜说道:“别个怕黑风寨,老白员外可不怕。他做了二十几年主簿,还做了十多年押司,他爹也做过押司,县里好多差吏,都是他们家提拔的。便是知县老爷,也要给老白员外面子,土匪怎敢去抢那里?”
张广道认真思索,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白胜继续说道:“这老白员外和小白员外,两家在上一辈就闹翻了,还聚了村民争抢店铺和田产。俺听老辈人说,当时几百人打架,一点不比土匪声势弱。小白员外……呸,白宗敏是跟黑风寨一伙的,俺们去投上白村,老白员外肯定愿意接纳。”
“他是老狐狸,不愿惹事的。”张广道摇头。
白胜说:“别个不行,张三哥肯定行。”
张广道反复思考,觉得可以试试,大不了伏低做小,给老白员外看家护院:“不能顺着汉江走,俺们得在山里绕路,绕过那下白村,从上白村的后山下去。”
白胜赞叹道:“还是张三哥有本事,俺就不晓得有山路能走。”
张广道掏出身上所有钱,向山中逃户买了些粮食,做成干粮带在身上。
足足走了七天山路,终于绕到上白村的后山。
跟朱铭父子俩当初差不多,下山时都狼狈不堪,而且孩子也在发高烧。
第48章 造反要从娃娃抓起
“老太君安好!”
父子俩齐声作揖问候。
“坐,快坐!”
老太太见到他们特别高兴,尤其是朱国祥,怎么看怎么顺眼。
主要还是那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写到了老太太心坎里。她认定朱国祥是个大孝子,所以能作出如此诗句,可怜其双亲都已不在,真真是那人间悲惨事。
白老太君说:“俺已经听说了,朱相公这个月底大婚。老生腿脚不便,就不去吃喜酒,且提前送些小礼。”
女婢捧上小木盒,里面装着一副玉镯子。
朱国祥双手接过:“长者赐,不敢辞,多谢老太君。”
白老太君又说:“今后有甚难处,便来与俺分说,老生定然帮忙。”
“多谢老太君挂怀。”朱国祥由衷感谢道。
又是一阵闲聊,老白员外进来了。
白老太君拄着拐杖站起,由丫鬟搀扶着离开,留下他们几个谈正事。
待这老太太走后,老白员外拿出一张纸:“两位的户帖已办好,且妥善保管。”
“烦劳老员外了。”朱国祥接过户口本。
埋头扫了一眼,他愕然发现,父子俩竟与严大婆、沈有容、白祺并为一户。
朱国祥的身份是户主,白祺的身份是继子,严大婆的身份是义母。此外,还写明他们属于五等户,拥有下田十四亩,每年夏粮、秋粮该交多少赋税。又注明家有男丁,每年的徭役任务,须折多少钱去应役。
老白员外解释道:“俺与严大婆说了,她也答应并户,今后做事方便许多。”
明摆着的,老白员外说服了严大婆。
父子俩无所谓,并不并户都可以,甚至不帮忙隐瞒田亩也行。
老白员外说:“还有一事,村学的学舍已建好。梁学究喜欢装聋作哑,授课时得过且过,俺已决心把他辞了。朱相公可愿做村学先生?每月俸酬三百钱,学生给的束脩,朱相公可以自行处理。”
朱铭的学问太过优秀,自然不能当蒙学老师,因此朱国祥就是最合适的。
父子俩对视一眼,朱铭微微点头。
朱国祥拱手道:“承蒙老员外信赖,我愿担任村塾先生。但如何教书,旁人不得插手,否则就请另寻高明。”
老白员外有些好奇,问道:“朱相公打算如何教书?”
朱国祥说道:“村中孩童,不说考进士,能考举人的有几個?读再多圣贤书也不管用,我会教他们些别的,例如怎样种田,又如怎样算账。学得这等本事,今后也好谋生。”
“便这般教,俺觉得很好!”老白员外非常高兴。
且说欧洲那边,乡绅阶层出现之后,同样热衷于兴办学校。免收学费,包吃包住,只教读写和算账,目的就是给自己培养打工人。
朱国祥这般教导村中孩童,正合老白员外心意。
“取五百钱来!”
老白员外当场敲定此事,还预付朱国祥一个月工资,剩下两百文钱是给新聘老师的红包。
朱国祥被奴仆带去,与那梁学究做交接。
梁学究并没有因下岗而懊恼,对此表现得云淡风轻,他指着一摞书说:“那些都是蒙学读物,白家的孩童,只一个肯学的,其余皆为顽劣之辈。老夫也打过骂过,全无半点长进,索性放任自流。”
除了教材,竟还有学生作业。
无非抄写生字生词之类,果然一塌糊涂,也就白祧按时完成。
朱国祥问道:“这白祧是谁?”
梁学究说:“白三郎的长子,今年七岁。白大郎育有三子,长子、次子皆已娶妻,幼子则顽劣不堪。白大郎怨俺教得不好,说要把小儿子送去县里读书。白二郎也有两子,皆在县城求学。剩下那些孩童,都是老白员外五服内的宗亲子弟。”
两人交接之时,老白员外坐在书房,脸色显得有些阴沉。
老白员外叹息道:“俺花了二十年时间,也只把衙吏和长名换了四五成。剩下的只要听话,便可安生做事。这姓祝的不讲究啊,他做主簿两三年,就想干完俺二十年的勾当。”
一直在研究八股文的白崇彦,此刻被叫到了书房,他问道:“姓祝的又有什么举动?”
老白员外说:“他要对乡司开刀了。上个月里,当众斥责袁乡司好几回,夏粮征收若稍有不顺,袁乡司肯定得狼狈滚出县衙。”
白崇彦道:“袁乡司德高望重,是当差三十六年的老吏,在县衙里徒子徒孙无数,他说踢走就能踢走的?”
“姓祝的毕竟是主簿,他若不要脸,谁又能拦得住?”老白员外黯然摇头。
衙吏那一块,才是白家的基本盘,如今就要被人掀桌子了。
白崇彦问道:“二哥如何应对?”
老白员外说:“他串联一众文吏皂吏,暗暗与之对抗,却正中那祝二下怀。姓祝的以阳奉阴违、拖延办公、老不堪用为由,开除替换了一个贴司,且换上来的那个贴司,竟是他当初手下的反贼!”
“姓祝的已经疯了,向知县就不管管?”白崇彦难以置信。
西乡县的权力结构如下:
知县。
主簿。
押司(县衙办公室主任,刚改名叫典史,是衙吏之首)。
乡司(县衙秘书长,主簿不在时,可代行主簿职权)。
贴司(县衙各科的科长)。
祝宗道完全不讲规矩,多次当众斥责秘书长,又开除替换一个科长。这也就罢了,新上任的科长,居然是曾经的反贼,而且多半大字都不认得几个!
他甚至都懒得分化瓦解,直接使用强硬手段,恐怕再过几年,县衙就要变成反贼窝。
老白员外说:“向弼这个知县,除了捞钱,就只知吟诗作赋。他不屑于插手吏治,对吏房之事充耳不闻。”
“糊涂官!”白崇彦愤懑道。
老白员外忧虑道:“俺在想,再过半个月,就要开征夏粮了。姓祝的把吏员都得罪完,他就不怕夏粮收不起来?他敢这般做法,必定还有什么后招。而且,还是冲着俺白家来的。被他斥责的袁乡司,跟俺家属于世交,是俺最亲近的心腹。被他罢免的万贴司,也是俺最忠心的部下。他还驱走几个灰衣吏,都是你二哥提拔的人。”
白崇彦冥思苦想,着实想不明白。
老白员外说:“俺越想越糊涂,只要俺还在,只要你二哥还在,他哪里讨得了好?他老老实实做主簿,用个十年八年,慢慢掌控县衙不好吗?非得做事这般急切。”
嘀咕一阵,老白员外又说:“既想不透,就不想了。过些日子,你跟李三郎回洋州,切记好生读书,早日考得进士。只要你中了进士,就算衙吏被姓祝的全部换完,俺白家也不会有半分忧虑。”
白崇彦说道:“父亲请放心,俺受朱大郎点拨,已习得八股之法,经义文写起来大又长进。”
“八股文真有那般神妙?”老白员外问道。
白崇彦说:“只要掌握八股之法,平庸之才也能考中举人。俺再钻研一年半载,有七分把握考中进士。”
老白员外笑着说:“这朱家父子,却是老天送来的福星。当爹的会种地,他育出的秧苗,愈发长得健壮了。做儿子的又擅经文,给你指点许多学问。若你真个中了进士,便把俺家的田产,送他两三成也划算得很!”
当然划算,上白村穷乡僻壤的,做大地主也就那样了。
而进士如果能外放,只须做到知县级别,兼并土地如同探囊取物。
……
朱铭坐在小院里吃茶,等待片刻,就见老爸抱着一摞书出来。
“小学教科书,帮忙拿一下。”朱国祥说。
朱铭的孝心着实有限,只拿走一半书籍,剩下一半还让老爸抱着。
朱国祥已经习惯,恨自己以前没多买几根七匹狼。
“《十七史蒙求》,这是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