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施元夕所在的翰林院好一些,其他的包括六部都碰上了极大的阻碍。
  人手安排不进去,新政亦无法推行。
  周瑛每次问话,便会碰上些个软钉子。
  事事皆应承,态度恭顺,场面上的漂亮话说得是一个比一个动听,却什么事都没办成,只不断拖延时间。
  等到殿上的周瑛发怒,欲要拿人问罪,那些人就会将底下的寒门出身的小官推出来顶罪。
  若牵连上下,领罚后就更好办了,只管攥着权柄紧闭家门。
  休养时谁都不见。
  经由他们这么一番折腾,朝上许多要事停摆,殿上的周瑛威信力越发降低,下边的底层官员做了事情也没用,只得也停下手。
  朝中一度陷入僵局。
  早朝无人说话时,御史台的人便开始发力了。
  拿祖宗规矩来压人,开口就说调换布防不合理。
  理由是京中布防皆有规制,镇北军调遣离开驻地不合理,各地驻军减少带来的不便等等。
  施元夕听完后,道:“朱御史所言有理,依据规制,现如今的驻京军是不合理。”
  那朱御史闻言,眼皮抬了下,他也习惯施元夕的行事风格了,她开口应承的话,多半都是为反驳他立下的。
  果然。
  施元夕淡声道:“按照祖制,驻京军的人数至少应当扩充到十万人。”
  “正好,将驻扎在京城附近的其余镇北军都调遣入京,人数便够了。”施元夕微顿:“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七万人不够,她还要增添到十万。
  换人以后,驻京军就是架在所有朝臣脖子上的那把大刀,这些权贵如何能应?
  当天朝上难得热闹,许多官员站出来反驳施元夕。
  她的态度也代表了殿上之人的态度。
  周瑛半步不让,权贵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行事越发无所顾忌。
  惠安宫内,郑奇明沉下面孔道:“到得今日为止,各处提拔起来的官员,已有十余人先后遭到贬斥和处罚。”
  年轻官员不得重用都是小事,问题在于那些真正做事的官员受到各方阻碍,远的不说,吏部已经乱成一团。
  王瑞平本就刚上任,许多事情还没真正上手,这些时日世家不断找事,给他找了许多麻烦。
  同样的情况,在冯炜然的户部也发生了数次。
  不太一样的是……京中之人对冯炜然不太了解,不知他秉性的情况下,有人犯到他的头上来,当日就被他命人打了四十大板。
  冯炜然是让自己身边的人动的手,下手极重,那受罚的人被人摆在户部门口,来往的人都能看到。
  经此一遭,倒是让那些人安生了些。
  罗明正道:“六部之中,只有兵部和刑部的情况稍好些。”
  兵部是顶上的顾安仲行事如常,没生出太多乱子。
  至于刑部……是有几个领了闲差的刑部官员刻意刁难,可生事当天,徐京何就让他们几人去刑场监守,亲眼目睹他处斩了几个世家之人。
  据说那几个人回去后连饭都吃不下了,哪还有什么力气生事。
  “无论如何,这么下去都不是个办法。”施元夕抬头看了眼李侍郎。
  李谓的名字也在吏部候选名册上,继续下去,他们这批官员都没办法顺利进入朝堂。
  谢家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要用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京畿营,倒逼他们撤回调换布防的旨意。
  法不责众,世家为着利益反扑,是在施元夕的预料当中。
  动布防的结果她早已想到,就不会没有半点准备。
  冯炜然沉声道:“那便如此前议定那般,第一步,就先拿谢家姻亲,位处中书省的吴家来杀鸡儆猴?”
  京城世家众多,处在权力中心的那几家或许不好查,但像是吴家这样的,还是有迹可循的。
  调换布防前,冯炜然便已着手去查,基本已有把握。
  施元夕轻点头,她眼眸清亮,带着些许深意:“谢家构建的世家脉络中,除京中各大世家外,便是各类姻亲。”
  “谢郁维既是亲自出面维系各大世家的关系,便要从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下手才是。”她说及此处,眼眸微闪:
  “除去杀鸡儆猴,惩一儆百外,臣还有一个提议——”
  “谢家笼络的众多世家中,也有些个行事谨慎,想法与谢郁维相悖之人。”
  周瑛闻言,心头微动,抬头看向底下的人。
  就见她轻笑着道:“世家不可一味打压,他们趋利,便予以重利,但只给其一,而不波及所有,如此一来……”
  “其内部必生争议。”
  内讧不就来了?
  第125章 春日宴
  殿内的几位官员细想之后,都觉得此事可行。
  世家占据朝阁已久,想要清除积弊,需要长时间缓慢进行。
  只是在这个暂时得到抬举的世家人选上犯了难。
  施元夕和一众官员,在惠安宫待到天色擦黑,终是定下了人选。
  朱御史出身的朱家,最为符合他们的要求。
  朱家和那被冯炜然握住把柄的吴家一样,与谢家关系匪浅,同气连枝。
  朱御史所在的位置,既不属于六部,又算得上是较为重要。
  最为主要的是,这人担任御史多年,本就树敌无数。
  用他做这个靶子,起到的作用会更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