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裘大人先一步递回了奏折,其中便有改善惠州水利工程一事。”
  裘朗这事办得非常漂亮,这水渠河流的改善,至少可以保证惠州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再受到洪涝侵扰,还能引水灌溉,是真正利国利民的大事。
  这事朝中臣子也都清楚,裘朗从前一直被顶上的工部尚书打压,此番也算是熬出头了。
  促成此事,不光是升官发财那么简单,水利兴国,裘朗日后必定会青史留名。
  周瑛抬眸,目光落在施元夕的身上,从头到尾,施元夕都没提及半点她对裘朗的帮助。
  她只神色平缓地道:“兴修水利,虽利国利民,可修建过程中不免劳民伤财。”
  “户部被魏家把持许久,臣等带去惠州的赈灾银两都尚且不够。”
  “裘大人能这么快完成这件大事,是因臣在惠州时,曾查封了惠州官员贪墨的所有金银。”
  朝上一静。
  她回来之后就对着魏家一顿狂轰乱炸,这件事情,知道的人还真不多。
  有些人听得头上直冒冷汗,她说冯炜然了得,她施元夕更加恐怖吧。
  在人家的地盘上,查抄官员家私,打死魏天昊。
  桩桩件件,都不是寻常人能做得出来的事。
  施元夕说出这件事的目的,却并非是为了给自己邀功,她淡声道:“回京之前,臣特地让人清点过那批金银,因惠州缺口大,又加上百姓受损严重,这笔银钱大部分都用于当地。”
  光兴修水利这一项上,便已经是花钱如流水了。
  更别说还要贴补赈灾款,灾后重建这些费用。
  从白瑞民手里查抄出来的银钱全部耗空,甚至还有些欠缺。
  但这事此后一直都没有被提及,便是因为……
  “臣离开后,冯大人彻查魏天昊的行迹、府邸,顺着他这条线往外延伸,查出了部分魏家金库。”
  魏家占据朝堂多年,又用极端方式大肆敛财,手里银钱之巨,远超他人所想。
  留在京里的部分,已经被施元夕全部查抄。
  其实光这一部分,就已经是个天文数字。
  但没想到的是,冯炜然会直接查出魏家在地方的老巢。
  朝上蓦地安静下来。
  施元夕朗声道:“冯大人共计查抄出金银约五十万两,这笔银子,随同裘大人返京的队列,已运送到京中!”
  五十万两!
  这个数字一经出现,所有的官员皆是变了神色。
  顾安仲神色变幻莫测,交叠在一起的手,猛地握紧。
  工部本在谢家的掌握之中,裘朗离京后,也曾写过几封信件回京,后续便以施元夕的影卫在侧为由,断了联系。
  施元夕折返回京时,给裘朗留下了些影卫,主要是为保护他的安全,却让裘朗有了名头,断掉与谢家的往来。
  对裘朗来说,站队是为了在工部生存下去。
  他投向谢家,未得太多重用,反倒被工部尚书连番打压。
  他是实干派,本身于党争之上就没太多心思。
  惠州水患,他被推出来跟施元夕去救灾。
  百姓有难,他作为工部官员义不容辞,但同行之人是当时人人都想杀她的施元夕,这何尝不是拿他的性命,去朝中争权。
  惠州一行艰难,是施元夕给了他发挥的空间,他更是在施元夕及萧家的保护下,才能完好无损地回到京中。
  孰是孰非,裘朗心头也有把秤。
  裘朗身边有影卫,施元夕也清楚对方动向。
  她从头到尾都没要求裘朗倒戈向他们这边,对裘朗这人也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他是个聪明人,也清楚这些事里,他只需要做一件事。
  其实就是什么都不做,权当自己是个睁眼瞎,正常回京就行。
  不去管冯炜然派人运送的东西,也不打听,更不会给谢家送信。
  如此一来,这至关重要的五十万两,便能顺利送到京城。
  五十万两,几乎等同于大半个大梁一整年的税收。
  银钱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毫无保留将银钱送回朝廷的冯炜然。
  施元夕都说了,灾患已除,她忙着肃清朝堂,冯炜然拿到银钱,不向上头如实禀报,或者少禀报一些,她此时也未必会知道。
  但他毫无保留地将银钱呈递上来,便足以说明……
  “冯大人高风亮节,才能在面对巨额银钱的情况下,做到毫无保留。”
  而此事上,旁人未必能做得到。
  对这世上的很多人而言,没钱的想要钱,有钱的想要更多钱,这都是人之常情。
  不能说家中有钱,便不会贪污。
  那前任户部尚书,不也家底颇丰?
  施元夕并非只是为了与谢家争权,才将冯炜然推出来的。
  这是她反复考量后得到的结果。
  冯炜然确有这个能力不说,还有尤其重要的一点,或许整个朝上,只有周瑛能清楚她的目的。
  那便是……冯炜然出身寻常。
  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也没有牵涉过多。
  统治者需要这样的纯臣来巩固统治,对于施元夕而言,这却是阻止阶级固化的第一步。
  “兴修水利之事,便是冯大人从旁协助,如今又有查抄巨额脏银一事。”
  施元夕回身,看向顾安仲,淡声道:“顾大人觉得,冯巡抚现在有升任户部尚书的资格了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