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他了解施元夕的处境,施元夕更了解他们谢家的作风。
  此前谢魏两家争锋,为了跟魏家形成区别和对比,谢家轻易是不会做出有损朝堂、官员和百姓的事情来的。
  也就是说,谢家要脸。
  施元夕瞥了他一眼,这也是此前朝堂谢家多半都隐身的缘故。
  不想沾染上恶名,又不想落于人后,于是便只能在暗地里推波助澜。
  施元夕偏要将他们架到明面上烤,既是要表现出勤政爱民的模样,那就得要装到底。
  她目光穿过所有人,直接落在了那谢郁维的身上,无数目光注视下,施元夕淡声道:
  “战事不绝,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若有尽快结束战事的方法,当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尽快落定才是。”
  “此事,中书省的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在场的官员都清楚,名为中书省,实际指的就是谢家。
  中书省那些官员一时无言,她都将话说到这个地步上了,他们若出口拒绝,他们成什么了?
  谢郁维眼中晦暗不明,沉声道:“臣以为,此事可行。”
  朝上顿时变得尤其热闹。
  站在谢郁维不远处的广郡王怎么都没想到,谢郁维竟是会这么直接应承下来。
  他脸上的表情一瞬间便冷却了下来。
  这般细微的变化,旁人不一定能注意得到,施元夕却看得一清二楚。
  她轻勾唇,抬眸看向眼前的人。
  谢郁维懂审时度势,也爱惜羽毛,他身侧的人可不会这么想。
  他从前跟先帝共同进退,也算观念相投,志同道合。
  如今与他为伍的,可不是先帝。
  江太妃和广郡王,不像是能甘心做他人手中的傀儡的人。
  当下,小皇帝赐下圣旨,由天子亲卫携带圣旨出京,八百里加急送往边疆。
  至于施元夕的东西,已经在送往边疆的路上了。
  边疆局势复杂,哪怕是有这么多武器在手上,几十万的军队也不是几千人轻易能对付得了的。
  这也是谢郁维轻易应下的原因所在。
  但他不知道的是。
  她送往边疆去的,不只有武器,还有……那几个跟在她身边,已经彻底学会制造炸药的工匠。
  当初她在去往惠州的路上遭遇暗杀,他们都知晓了她手里有炸药。
  那东西杀伤力过强,只怕人人都以为,制造难度也跟子弹差不多,应该都是她亲手所做。
  所以谢郁维大概能猜到她送了炸药过去,但绝对猜不到,她送走的,是源源不断可以批量制造武器的人。
  有枪支有人手有旨令都未必能行。
  但有炸药……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散朝时,几方各自为营,施元夕与李侍郎等人一起,缓步往宫外走去。
  行至一半,却见宫中突然混乱起来,来往的宫人急步匆匆,有奔着他们来的,也有得了召令往深宫内去的。
  宫内伺候的人,是不会轻易做出这样急切的姿态来的。
  施元夕停住脚步,抬眸看向后方,恰逢周瑛派人过来,将消息告知他们。
  “还请各位大人留步。”宫人满头大汗,神色中还带着几分惊色,低声道:“慈宁宫传来丧讯,太后娘娘薨逝了。”
  魏太后死了!
  伴随着这一声落下,所代表着的,便是这两年多来,压在这片土地和所有朝臣头顶上的那片乌云,彻底消弭散去。
  周遭的朝臣得了消息,心头皆是一紧,随后顾不得其他,皆是整理衣装,往慈宁宫的方向去了。
  施元夕亦是如此。
  抵达慈宁宫后,宫人已经在装殓尸身,施元夕并未上前去看。
  基于魏家所行的事,今日朝上已经议定了废黜太后之事,如今太后人没了,也只会按照寻常宫妃的规格下葬。
  只她一死,朝上无人摄政。
  小皇帝年幼,先前又并非按照储君培养,如今仍是孩童心性,暂且无法稳定朝局。
  朝臣汇聚,便为此事。
  慈宁宫中主殿已空出大半,不复往日奢靡的景象。
  周瑛穿戴整齐,静坐在殿内,抬眸看向入殿的所有朝臣。
  殿内陡然安静下来。
  施元夕缓步上前,轻声道:“臣等见过太妃娘娘。”
  先他们一步出宫,在得到消息后,便立即折返赶回宫中的谢郁维,抬头便听得她道:
  “太后薨逝,圣上年幼,又逢着边疆战乱不停,朝局动荡。”施元夕情绪平静,神色笃定地道:
  “为避免江山震荡,民心不安,臣恳请太妃娘娘主掌六宫凤印,坐镇后宫、朝堂,以便安抚民心。”
  来了。
  死去的魏太后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位置该由谁来接替。
  施元夕身侧,郑奇明、于翰林、李侍郎等人亦是同步上前,与其一起道:
  “请太妃娘娘临朝听政,协助圣上处理政务,匡扶我大梁社稷!”
  第108章 让他撞
  慈宁宫内,大批官员在沉吟片刻后,亦是站了出来。
  这其中,主要还是从前立场不稳的王瑞平等中立派。
  郑奇明几位老臣在朝中本就有着极高的威望,之前是因魏家打压,难以行事。
  魏家倒台后,以郑奇明为首的一众翰林学士,游说动摇了许多官员。
  但其实,就算郑老等人没有上门,这些人多半也会转变内心想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