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毁了或者是提前做了什么,反而称不上弱点了。
魏家不会在子弹彻底做出来前,与她反目成仇,知晓这点就足够了。
施元夕睁开眼,眼中已经重现了清明。
按照常理来说,她此前做出的事情已经足够多了,现在这等情况下,也确实该消停些。
盯着这个东西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就算是她什么都不做。
等到东西制成,将要运送至边疆时,也必然会有人按捺不住,对这些东西下手的。
真到了那时,东西是丢了还是被人给毁了,按说也都跟她没什么关系了。
此刻不轻举妄动,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可是,她就不是一个会按照常理来做事的人。
她也没有真正打算,将这些东西,就这么献给了魏家,给那魏昌宏。
武器设计出来,到了最后,其实有利的是整个大梁。
而此刻谁拿到这个东西,占据的也不过是一时的先机,但对于政客而言,便是什么都比不得占据先机重要。
而这个先机谁人能占据,最终还是掌握在了她的手中。
何况……
她铺设了这么多,又费尽心思进入了兵部,所为的,可不是给魏家造武器那么简单。
这些年,因为严广海在边疆得势,也逐渐影响到了兵部之中,是以兵部的情形,许是比那翰林院还要糟糕。
也就是说,里边绝大部分都是魏家的人。
她来都来了,不得给整个兵部送上一份大礼?
那天以后,施元夕对外一直表现得尤其乖顺。
每日里除了去国子监,便是去往兵部。
兵部钱侍郎对火铳了解最多,也是与她来往最多之人。
有孙侍郎的前车之鉴在,钱侍郎半点都不敢忽视她,在她进入兵部后的第一天,就给她看了图纸和他们目前做出来的半成品。
施元夕只看了几眼,就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钱侍郎就在旁边看着,她确实没有藏私的意思,在她的点拨之下,困扰了兵部许久的东西,终是得到了解答,改制火铳之事,再次运作起来。
除此以外,子弹的研制,也已进入了章程。
整体看来,除了朝上仍旧波谲云诡外,兵部一切进展顺畅。
施元夕从宫中回来以后,也并没有私底下见过任何一人,甚至在国子监内,都对徐京何多有回避。
这等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春闱放榜当日。
因为眼下朝中有着太多的事情,今次的春闱放榜,实在算不上热闹。
但有趣的是,施元夕从国子监内得知,本次春闱的前十名,似乎极具含金量。
朝上争斗凶猛,她得了甲优评分的文章,朝中臣子都曾看过。
却没想到,此番的春闱前十,文章皆不输于她。
其中更有那么几位,所作文章格外老练,不光文采斐然,所写内容更是获得了一众国子监学正的夸赞。
策论一项上,施元夕确实弱了些许,其主要原因也是在于,她在现代最后的那几年里,都投身于高科技和武器研究中,国学之上未再进行深造。
且她越到后边,思维越是跳脱,很难写出合乎规制的文章。
反而是在现代那般自由的环境下,自由散漫地生长。
是以科举里有人的文章胜过她,在她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
不过比之这个,更有趣的是这些学子的出身。
今次前十名中,有至少六位出身于寒门。
也就是说,各大世家,尤其是魏家耗费了诸多精力后,能够进入殿试的,也没有几人。
这便是肃清科举舞弊弊端后,所得到的结果。
京中对此热议不止,连施元夕所在的兵部,都有人谈及此事。
施元夕只是在兵部历事,如果没有特别宣召的话,是不需要去早朝的。
她听闻旁边的人热议时,也几乎不发表任何的见解,只做自己的事。
就在这等情况下,朝中开展了殿试。
殿试当日,除了皇帝和朝中重臣外,还传了许多的国子监生入殿内旁听,入殿的名单中,施元夕赫然在列。
能够在殿试上旁听的,都是国子监内品学兼优的学子,施元夕入国子监不到半年,就已至甲三级,自然是可以去的。
当然,也不排除是底下的人,刻意将她的名字加上去,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讨好魏昌宏。
总归,施元夕就在这等情况下,再次入了宫。
入宫当日,逢着国子监沐休。
天气彻底转暖,施元夕也换上了轻薄的衣裙。
衣裙是淡淡的红色,胸前绣了些漂亮的图案。
只这身衣裙,乍看之下,似乎没什么不合理的地方,等到入了殿内后,跟在了施元夕身边的宫人才反应过来……
这衣裙的颜色和样式,与大梁的官袍很是相似。
但也只是相似,到不得完全一致的地步。
何况施元夕头上还挽着发髻,戴着钗环,走在人群里,也是格外好辨认的。
来得较早,殿试还没有开始,各大臣都分散在了各处。
施元夕没有跟这些官员交谈的意思,而是在殿内环视了一圈,随后缓声同身侧的宫人道:
“怎不见魏大人?”
“我有要事要禀报给大人,烦请替我通报一二。”
那宫人听了以后,不疑有他,当即应了下来,转身出了大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