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一夜骤雨,叶子洗得如蓝田暖玉,空气中满是雾气,隐隐可见攀缘于竹篱的胜春,花苞微闭,萦绕着一缕悠远的淡香。
“赵姑娘方才舞剑……真是好看。”
她从未见过有人将剑耍得那般行云流水的。她想不出来谁人能和她相比。想到这里,她心里对昨日的冒昧行刺又多了几分后悔。
愫愫觉察到她停顿在篱笆后的目光,歉意道:“可是我练剑吵着你了?”
“不是的。”她摇摇头,“我只是觉得,赵姑娘你一个女子,为何要学剑?”
“闲来无事罢了。”愫愫抚弄着剑鞘,想着该去给她得寒霜去挑一根剑穗了。这剑穗陪了她六七年,穗子已经所剩无几,也到了该换的时候。
那老头子总说让她换条穗子,好马配好鞍。他还说,剑穗用久了总会掉的,强求不得,人也是。
她抚着穗子,想了许久,终究将它解了下来。
“我也想,只是我如今受人挟制,连出去的自由都没有。”她悄悄瞄了愫愫一眼,心里揣度着她的想法。
“出这笼子不难,难的是过江。”
景原眼里燃起一丝希望的火光,抓住了愫愫的胳膊,盯着她的眼睛问:“如果我说,我知道船在哪儿,赵姑娘你愿意带我出去吗?”
“你有船?”
“嗯。”她小心翼翼往外看了看,贴在她耳畔,轻声细语。
“那船夫,是我的人。”
第64章 前尘
◎
一声鸟鸣啁啾,打算了案边人的思绪。霍琰停下笔,抬声……◎
一声鸟鸣啁啾,打算了案边人的思绪。霍琰停下笔,抬声问:“方怀暄人呢?”
很快有手下推门而入,答道:“小公子还闷在屋内,不曾出来。”
霍琰拂了拂衣袖,说道:“若再不吃饭,便将他绑了灌进去。”
话音冷淡得让手下一片心惊。
心道许是不妥,但抬眼又见他冷冽的目光,顿了顿,也没再说话。
大人说话从来言出必行,怕小公子再闹下去,谁都要遭殃。小公子和大人以前是从未吵过架的,对大人一向是言听计从,也从未出过什么差池。这回因此事两边都动了怒,一时半会儿许是好不了了。
手下目光停下那枚新制的玉玺上。玉玺是上好的和田玉,当年皇帝制玺也不过用了其中一小块,这枚玉玺便是用剩下的玉精雕细刻而成。
“朝堂上那些人,这几日又有何动作?”
“荀家尚且安分,不曾闹出什么事来。倒是谢家说,要见小公子一面,若小公子是当年那孩子,他们才愿说出当年高祖皇帝的遗言。”
或许如今应该不叫小公子了,应该叫
陛下。
大人用的这一招实在是一步险棋,且不说小公子相貌同文嘉太子只有五分相似,便是性格也全无相似之处。大人将小公子捡回来的时候,小公子已经有十岁大,常年挨饿受冻让他总比别人迟钝几分,与书中记载的文嘉太子相差甚大。
不过,小公子的际遇……也不失为一个说服谢家的好借口。
“谢家没有继承人,此话不过谢去夷避世的托辞,随他去。”
手下颔首,明白了他的意思。谢家不是当年的谢家,方家也不是当年的方家了。如今朝堂上多数都是方家人,谢家早已不复当年显耀,的确不必对谢家过多畏惧。至于高祖皇帝的遗言……人都去了几十年,至于说的是什么,也无人在意了。
他正要离开,又被霍琰叫住了。
他揉了揉额角,将手里的奏折扔到一边,“药可送去了?”
手下愣了下,立刻领会过来,“属下让人放入了菜汤里。”
“可有怀疑?”
“在下看着赵姑娘喝的,应当没有怀疑。”他心里有几分不问不快的不解,盘桓许久,还是问了出来,“大人,您为何不亲自同赵姑娘说。”
明明是为了她好。
赵姑娘不喜大人,摆在面上的好机会,大人却偏不用,还非要避着她的眼目,跟做贼似的。
熏炉上香烟沉浮,青烟萦绕在男人指尖,仿若说不清道不明的心事,还未说出口便散了。
“她若明白便好了。”
前世她不曾明白,此生又怎会明白。
说到底,是他上辈子亏欠了她太多,那些该说的话,该做的事,他总觉以后会说,以后会做。一朵簪花,明知她收到定会欢喜,却顾及太多直到枯萎也未能送出去。一封信,明知她在都城等得焦灼,提笔却又推了又推。
他一直践行着霍家的祖训,霍家儿郎,以身许国去,马革裹尸还。他做到了。
守住了霍家祖训,也守住了大诏疆土。
却没能守住自己的心。
那日都城好大的雪,霍家灯火彻夜。他却不知霍家人人对她刁难,甚至为了让她死心,让她赴了一场无人应的约,最后孤零零地死在了雪地里。
他是害死她的罪人。
百死难赎的罪人。
霍琰敛下眉眼,再抬眼时,眼底的哀痛已经全然淡去,低眉敛袖,尽显上位者的威慑,仿佛方才一切只是旁人一场错觉。
“今日边疆如何?”
“大周人已经打到了宣城,如若再不迎战,恐会……”
连街上七岁的小儿都知道,大诏要亡了。
他咬了咬牙,“大人……难道不布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