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其实京城不缺罐头吃,但耿文华还是更喜欢自己做,因为买回来的,谁也不知道里面的水果清洗干净没有。既然有条件自己做,那干脆自己做算了,干净吃着也放心。
而且,外面的罐头多是酸的,舍不得放糖,她自己做,舍得放东西,那做出来的自然也就比外面的好吃了。
等胤禛从前面回来,看她还在院子里忙碌,就忍不住笑:“也才头一天,你就将这园子里的东西给搜罗了个遍。”
不光是让厨房腌制了嫩莲藕,还让人做了罐头,还让人将田园那边的鸡鸭给抓了一些,还做了腌鸡蛋,咸鸭蛋,松花蛋等等。
这一天功夫,都不知道她是怎么忙的。
耿文华笑眯眯的:“瞧着东西多,放着也是白浪费,倒不如我让人给收拾了。忽然就有一种我重回年轻时候的感觉,那会儿我在庄子上忙活,也是每天一睁眼,就有许多的事情要做。”
那庄子,她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的。不过可惜,现在已经瓜分的差不多了。
耿文华忽然来了兴致:“要不然我将之前那农庄的经营方式写下来,若是传到民间,有人能照着办,也算是造福百姓了?”
胤禛摇头:“你这样弄是因着庄子上人多,但百姓家,除非是大家族,否则是少有这么多人可用的。”
但要是大家族,人家经营农庄本就有自己的法子,又何必用你的呢?
耿文华算一算自己庄子上的人口佃户,再想一想百姓家里的,也就有些惋惜:“人还是太少了些。”
“若是多了,田地不够,粮食不够,哪儿来的力气再做别的?”说来说去,还是粮食产量低的缘故。只种着田地,勉强够糊口,自然也就没精力做别的。可若是不种粮食,粮食价钱贵,去买粮食,更是不合适。
再者,种地的百姓嘛,靠天吃饭,你和他们说别种粮食,种些能卖钱的,他们也不会听——到了荒年,谁给他们粮食呢?没粮食,那不就是要命的事儿了吗?
所以民间还是要种粮食为主的。
胤禛说起来皇庄上那些粮食:“之前按照你的想法,让人在皇庄上试着种植杂交的水稻和麦子,这已经……十来年了。”
从胤禛还是雍亲王的时候,弘昼出生没几年的时候开始做的,到如今,也才略见一些成效。
“以往年的收成能多两成,但也只是在京城种植,若是拿到外面,又要再用十年来挑选。”胤禛叹口气说道,人生才几个十年呢?
耿文华倒是不觉得沮丧:“你自己用三十年,等日后,你的儿子再用三十年,三十年又三十年,实在不行就三个三十年,百年时间,难道还不能让大清全部换上各地合适的良种吗?”
大清也没有很先进的科技技术,既如此,也只能是用笨方法了。再说了,种植本就是个漫长的驯服的过程。
耿文华安慰胤禛:“往前想,大明,大宋,甚至到大唐,那会儿的粮食产量才有多少呢?和他们想必,皇上做的已经是很好了,将来必然史书留名,既如此,皇上又何必着急呢?静下心来慢慢做,只要有进展,皇上能定下来一个大概的方向,那就已经是王朝之幸,百姓之幸了,十年百年,日后总能有更多的产量的。”
第241章 谁宴客,谁掏钱。
胤禛是个急性子的人,但是再急的性子,对上庄稼是没法子的,这庄稼,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破土,什么时候结穗子,这都是顺应天时的事儿。不能说你做皇上的,伸手一点,我要你明天发芽,它明天就发芽了。
皇庄上的种子,胤禛是年年问,但年年也只是比去年好。然而这好的也是有限,今年的产量高了,但是不凑巧,不耐雨水了。明年的耐雨水了,但是不凑巧,又不抗风了。
年年要重新开始,年年复年年,再急的性子,到如今也是着急不起来了。
所以耿文华这一劝说,胤禛也只能是叹口气,随后就将事情放到一边去了。到了圆明园,那暑热就像是被拦在外面了,胤禛怕热,这一凉爽下来,整个人精神都多了三分。
白日里要处理政务看折子呢,于是到了黄昏,得空了,就赶紧来找耿文华,要坐船去摘莲蓬,要到湖边去垂钓,要到珍兽园去看那里面的猫猫狗狗,胤禛早年还特意挑选了两只狗赐了名字,以前忙,顾不上,现在得空,也就两只狗给带在身边,一人两狗,在院子里追鸡赶鸭。
耿文华在旁边看的嘴角直抽抽,深觉得胤禛大约是自小被约束本性,从没做过纨绔子弟,所以现在是要往纨绔子弟这方面发展发展?
也幸好是爱玩儿了点儿,但朝政还是不耽误的,要不然,怕是也被喊一声昏君了。
耿文华也愿意玩儿,但她玩儿的和胤禛不一样。她喜欢弄点儿莲花莲叶之类的,再加上那园子里抓来的鸡鸭,做点儿好吃的。
今儿是荷叶鸡,明天是八宝鸭,天天不重样。
在圆明园住三个月,两个人分别胖十斤。
耿文华穿着自己的裙子觉得这不是办法,千金难买老来瘦嘛,这人上了年纪,一旦发胖,许多老年病就要找上门来了。什么高血压高血脂,她现在也算是老年人了,这体重必得要控制住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