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一看收银台被他根据外面时间调整过的电脑,显示目前是八月十六日的上午十二点十八分。
距离最后截止交卷时间还有三个多小时,林泽五分钟内吃饱喝足。
出去后,精神抖擞,麻利地从考篮里拿出卷纸和试题。
一边看题目,一边磨墨。
最后一题,策。
内容以出题大臣的名义写的,一千多字,详细说了需要考生解决什么问题,期待有什么样的效果。
花了半个小时初步浏览题目,林泽划出重点。
这次会试,策这道题包含了四个问题。
题目如下:
【……兹举河渠之要,经籍之储,选举之方,盐铁之利,揆时夺势,酌古衡今,尔多士其扬搉陈之……尔多士各抒己见,勿泛勿隐。】
题目明确指出以河渠、经籍、选举、盐铁四项发问。
也就是说,林泽的答案必须只包括这四个问题,每问字数控制在三百左右,全篇策问答案总字数约莫要写一千二百字。
看着好像不多,高考作文一小时能写八百字。但林泽现在用的是文言文,且不带标点符号的那种文章。
一千二百字囊括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还要注意许多遣词造句的细节。
高考作文写砸了,顶多分低点。
这年头乱写,是没命后悔的。
另外,林泽心里有点遗憾,没有考到之前预测的边境稳定,或者税收改革的内容。
不过他现在也没有那个闲工夫多想别的,抓紧时间答题才是首要大事。
开头先写下——
学生对:
第一段不能马上开始答题,而是先起头。用圣人之言引入主题,表明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古人大能、明君、先贤的事迹上找到答案。
实际上是说,自己后面所写之法,有正经的历史依据,不是凭空想象。
再说一说自己以下是一些愚见,请多上官包涵之类的客套话。
这几项的策问,林泽他们这些考生,都不知道练了多少次。虽然大同小异,但这些民生问题,都是必刷考点了。
因此也没有想多久,林泽就开始打草稿。
在回答第一个关于治理河渠时,根据格式要求,先在前面开头写上【伏读制策有曰:】,然后根据题目中写道治水用的书《禹
贡》开始写。
第一段写治水的重要性,关乎民生大事。
第二段分析嘉国的水利分布情况,东南多西北少。
虽然先天上是因为地势问题导致的,但最重要还是可以通过人力开凿运河、水渠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段回顾历史上开凿的人工河渠,都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四段写自己对题目中武安一带如何开凿河渠的具体措施。地形勘测、引旁支河渠进来,发动民众等等……
策这种题,必须要有一定的处理具体民生事务的知识积累才行。
这些都是要在有经验的长者身边,耳濡目染,听得多了,心里才有底。
回答完第一问,林泽继续回答经籍之储。
这次开头要用【制策又以:】。
后面剩下两道题,都一样的开头。
储存经史子集,林泽写的办法是,参考汉代藏书的举措。
用甲乙丙丁分不同类型收藏,比如六艺、小学、古诸子、近世家、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等。
另外可以参考隋朝,俢建专门的藏书文馆。
定期对书籍进行校验,修补注释。
以国家的名义向天下征集遗书,积沙成山。定然能超越前人,成就嘉国之伟业。
第三项是选拔人才,林泽先分析不同官职的职责所在,又列举各朝各代的官职结构。
表达选官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朝廷,服务广大百姓。不同职位的官员,所要求的能力应该有所区别。
比如翰林应是皇帝的参谋,御史大夫该纳诤谏,县尊为一地父母官,要懂民政要务。
最后一点是盐铁之利,林泽根据所学,知道这些一直都是官方控制的战略性物资。
但这里面也有问题,涉及民生要计,管得太严,百姓很难得到。
管得太松,中间滋生许多腐败问题,百姓也不一定能低价买到。
怎么样合理地控制盐铁售卖呢,林泽从前人的做法出发,分析他们那些措施的利弊,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罢去冗费,悉除杂税。
最后结尾,林泽再次将四条回答进行归纳,结束全文。
一口气写完全篇策问,林泽竟然没有觉得疲倦,经过将近十小时的充分睡眠,竟然有种超常发挥的感觉。
时间越来越少,林泽紧赶慢赶,写完后还要反复修改,才能誊写到答题区。
这不是想快就能快的步骤,誊写的时候字迹一定要写得好看,且不能出错。这些印象分很重要,这道策问本就是常规内容,需要更加注重细节。
鼓声响起,林泽的心跳跟着砰砰砰,他尽力保持冷静,不被这催命似的鼓声影响自己。
第200章 第 200 章 急火攻心
贡院里的号舍越来越空, 如同进场那日的电影倒放。
“学生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