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豆大的雨点,密密麻麻地落下,浸湿干燥的地面。
  林泽第一反应是赶紧用油布把考篮裹得严严实实,再抬头检查考棚有没有出现漏水的情况。
  隔壁“成”字号老哥刚好小跑过来, 用一块油布盖住考篮, 嘴里小声地喊着‘哎哟’‘哎哟’。
  巷道间值守的士兵只瞥了他一眼, 并未有别的举动。
  林泽听见动静,转头看了眼, 发现老哥今天衣着挺素,没什么花纹样式。
  约莫一个时辰后,中雨转小雨。
  躺在考棚里,林泽比前两天感觉更舒服点, 这场雨把炎热、干燥一扫而空。
  在等待发卷前的这一天, 林泽罕见地在考棚里睡了一个好觉。
  八月十五,凌晨四点, 林泽随着鼓声而起。
  考棚外头除了一盏盏昏黄微弱的灯笼散发着光, 林泽看不见远处有一丝亮光。
  地面湿漉漉的,与灯笼相近的地方, 泛着一点光。
  屋顶传来的嘈杂声已经很小, 林泽可以判断此时下的是小雨。
  对面小孩哥也起来了, 正窸窸窣窣穿衣裳、进行简单的梳洗。
  让林泽震惊的是, 小孩哥竟然点了一根蜡烛, 来收拾自己。
  林泽就没他那么讲究, 有过脱得只剩一件里衣的经验, 他现在觉得怎么简单、怎么舒服,怎么来。
  头发随便用发带簪子固定即可,衣服穿得整不整齐无所谓, 能保暖、不妨碍作答就行。
  黑灯瞎火,根本看不清什么东西,林泽都是摸黑进行,他不想浪费一点蜡烛。特别是这种阴雨天,要用蜡烛的时间太多了。
  由此可见,对面这个小孩哥那神童的称号,要么是家里运作出来。要么是真自信,不在乎这点蜡烛,时时刻刻都能保持体面。
  领试卷时,
  散卷官竟然又给他们这两排考生两根蜡烛。
  “此乃补偿尔等昨日第二场答卷时辰比别人少,莫要辜负朝廷的恩典。”
  林泽等人听完,连忙拱手作揖。
  每个人脸上肉眼可见地高兴,两根蜡烛,在这雨天,光亮时间比平时短了许多的情况下。
  可是巨大的优势。
  此时此刻,没有人再埋怨昨日的事,反而隐隐庆幸起来,因为这一场考的是最重要的策论题!
  林泽揣着两根蜡烛,轻吐浊气,神清气爽地点燃一根,开始埋头答题。
  第三场考的题型只有两种,论与策。
  虽然平时总说策论策论,其实策与论是两种不同的题型,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回答的文体不需要使用八股文。
  论是这年头一种说理性文体。它的高分标准是:逻辑严谨、结构严密、分析透彻、富有文采,一共四大方面。
  林泽根据学过的写论文方法,也总结出一套方法。
  一是写的论文要能辨别是非对错,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不能含糊其辞,正反都站。
  这要求对该论题进行深入探索。
  因为一件事,它存在无数观点。
  这些都是要在你的论文中体现出来,要自己总结归纳,做全面的研讨。在此抓住关键地方进行突破,深入找到那个最正确的论点。
  二是要在论文中所建立的论点要成为考虑各种事物的标准,让自己提出的论点成为准则。
  这一步是非常非常难,林泽以往做这类题,拿高分的次数都不算多。
  三是要按照严谨的逻辑进行分析,不可以强词夺理,不能搞诡辩那一套。
  考官是非常反感这种小聪明的,几乎所有夫子博士都跟他们提过这一点。
  最后一点是能做到“义贵圆通,辞忌枝碎‘。
  意思是你讲的道理、论点要说得通,并且论据要非常充分全面。支撑论点的论据应该是非常严密有力的。
  广为人知的高水平论文有贾谊的《过秦论》、庄子的《齐物论》等。
  论的出题范围不限于《四书》《五经》,因此,这就看谁家的藏书够多,阅读量更大。
  普通读书人,凑够一套《四书》《五经》已是不易,哪里有条件去买别的书?
  即便有点银钱能买上几本,那又怎么够呢?古往今来,出了多少文豪名家。
  第三场很看重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夜风阵阵,烛影摇曳,光线明暗交替,非常不利于看清题纸上的字。
  林泽不得不用撑起一块油布,在前面挡风,又将烛台小心挪到离试卷更近的地方。
  【论题:圣人之教,不肃而成】
  林泽只看一眼,就知道不是《四书》《五经》里的。
  低头开始搜索脑子里读过的书。
  咱们老实说,就这一句话,还这么短,要精准定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林泽闭目思考,约莫十分钟过去,才想起这是出自《孝经》里的一章。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林泽细声背诵出来。
  林泽的手指开始无意识地摩挲粗糙的木板。
  这句话,主要是想要问皇帝怎么治理天下,才能像圣人一样,不必严厉、粗暴,就能将政令推行成功。
  林泽根据自己总结的解题方法,先思考看过的书有什么类似治国理政的观点,这些都要拿出来,越多越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