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林泽通过衣服颜色,隐约能判断这位就是之前在崇文阁那里跟温庭山说话的人。
果然在老者一行人后面,温庭山并另外两位年长的学子手里提着书箱进来。
“问山长、各位夫子安!”全体学生起身,整理仪容仪表,向传道的老师问好。
夫子们面向众学子,同时向大家微微躬身回礼。
其他书院夫子将老者扶到最前面的扶手椅坐下,热茶一并奉上。温庭山三人并坐在下方,熟练地摆出笔墨纸砚。
林泽与他视线对上,两人微笑招呼。
“诸位学子,今日为我们传道的先生是齐淙之。齐老于此前一直在国子监授课《易经》,今日能来北山书院为诸学子授业,望珍之。”吴序简单给大家介绍讲学先生的身份背景。
林泽听完也挺惊讶,北山书院一个县级学校,竟然这么有能量,国子监那不是相当于清华附中的地位吗。
齐老拱手谢过吴序,温声道,“山长抬举我这老头子,今日能见到北山书院诸位青年才俊,也是我的一大幸事。老夫曾在安阳任职,与此地是有前缘的。今日讲《易经》,也只是老夫一家所言,诸学子可做借鉴。”
老先生态度谦和,而且声音颇为洪亮,看他的精气神,一点不像六十多的老人。
他像聊天一样,缓缓展开叙说。
林泽真是越听越入迷,没想到自己一个纯纯理科生,有一天也能对国学这么上头……
第115章 第 115 章 《易经》讲学
卷帘引风, 树影追日。
北山书院讲堂外不知何时,或站或坐,来了许多学子。
讲堂是开放式建筑,不像学堂课室, 有门窗。
林泽暂时没注意到这些, 他翻开笔记, 手边的教材随时能翻看。
前面的齐老先生放下茶盏,继续刚才的话题道, “说好今日来讲《易经》的,适才回忆了一番老夫在安阳县的旧事,让诸位久等了。我瞧你们当中不少人跟前都放了本《易经》,想必是知晓今日的讲题, 拿过来预备着边听边看, 可是?”
诸学子纷纷低头看手边的书本,不由露出笑意。
齐老是个很健谈随和之人, 刚才坐下后, 并没有马上就开始说教。
而是像朋友一般,聊天似的, 说起自己在安阳县发生过的趣事, 让他与在场不认识他的学子们, 一下子亲切起来。
现在切入正题的方式也非常自然, 林泽听了这一会, 真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可能是印象中, 看电视剧里的学堂夫子是一言不合就拿板子拍的, 或者是那种非常严格、一板一眼的先生。
“老夫在来之前,想了许久,《易经》这本书不长, 词句精简,能与诸位说的东西不少。但我心
有踌躇,讲的东西多,但总感觉少了些很重要的内容。来到书院后,与山长和其他夫子们再次谈及此事,老夫终于明了,原来是此前选的讲题,不足以起到真正抛砖引玉的用处。因此老夫决定,这堂课给诸生说说关于《易经》这本书的用处。”齐老面含微笑,娓娓道来。
林泽记下一些重点词句,抬头望三个天子班师兄那边看去,他们埋头写字,好像是在记录这节课的内容。
难怪来的时候手里带着箱子。
“古籍有记载,《易经》实则包含三本书,一为《连山》,二为《归藏》,三是《周易》。只因前两者至今失传,并未有真正存世之本。”
啊,还有这说法,这么早就失传,看来现代肯定是没有什么可能存在的漏网之鱼了。
“何为‘易’,变易、不易、简易。天地世间,万象变化是为变易。然其中之‘道’,却是永恒,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天地之‘道’。我们常常被外相之变,影响了,从而无法看清那不变之‘道’。《易经》可助我等看清世间万象之本相,洞察幽冥之‘道’。许多人同我讲,《易经》虽简,却难以读透,实则是尚未看清。《易经》之道本为简,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若我等读明白这本书,便能将天地之道,了然于心。下面老夫讲一讲《易经》中,世人觉得玄之又玄的象,该做何解。”
老先生讲话抑扬顿挫,有股特别的韵律感。
林泽听得入神,等反应过来,才发现笔记还没写。赶紧低头一边回忆一边将内容梳理出来。
那个不变的‘道’,林泽大概能理解是自然的规律,而《易经》能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至于这个看的方法,就是通过‘象’。
听到这里,林泽已经有点跟不上。
因为原身学这本书时,基本就是逐字逐句背诵,背得滚瓜烂熟,对里面的内容能大致说出来,但并没有理解到这样的深度。
飞快看了眼周围人的状态,神色各异,有的沉思,有的皱眉,有的津津有味。
地字班都这样,人字班的童生就更难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没有专门组织人字班的学子一块听。
当然外头那些全是闻风赶来的,估计是后面没课的人。山长自然也不会阻止,学堂本就是传道受业的地方,来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