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像是得了尚方宝剑,林筠刷的抖了起来,“胡说!什么顽皮!就像姨娘说的,我这是了解农桑!”
  “我呸!天天抱着你那竹子,也没加你关心一下水稻麦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黑白熊呢,怎么就了解农桑了?真了解农桑,倒是下田去呀?光说不做,非君子也~”
  “我倒是想下田,家里有人允许吗?”
  “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两位小祖宗相视一看,齐齐看向了方姨娘:“姨娘!”
  姨娘哪里能做主,但是两位小祖宗偏偏又齐心了起来,突然都对农桑感了兴趣,方姨娘只能上报了贾敏。
  贾敏应该拒绝的,毕竟两位小祖宗身体不好在那儿放着,但是又想到,筠哥儿以后是要考科举的,是要走仕途的,也合该从小培养一些民生意识。
  “这样,你们若是真有兴趣,在自己院子里种些花花草草,看看农书,等过段时间,你们俩,尤其是筠哥儿的身体,彻底好了后,就给你们一个庄子种田,如何?”
  两人面带怀疑。
  黛玉:“真的吗?”
  筠哥儿:“过段时间又是多久?”
  看着愈发默契的两姐弟,贾敏和方姨娘有些哭笑不得,贾敏想了想林如海给他说的大概日期,“半年,半年后筠哥儿怎么都有四岁了,我们也才放心,毕竟哪儿有三岁小孩儿就下田的。”
  当然,就算四岁,说是让他们下田,也不过是玩儿水指挥罢了,哪儿能真让他们一直种田,在贾敏看来,到时候两个小祖宗若还有兴趣,能手把手种一列,坚持半个多月观察,都算不错了。
  打发走两姐弟,贾敏看向方姨娘,握着方姨娘手道,“你把孩子教得很好,等半年后他们真感兴趣农事,也多劳烦你带着他们。”
  “能照顾他们,我高兴还来不及,太太放心吧,我会看顾好他们,不会让他们累着的。”
  贾敏摇摇头,“累一累才好,你什么都好,就是太惯着他们了,你看他们对你,愈发没大没小了。”
  方姨娘笑笑,没多说什么。
  京城,荣国府:
  “什么?姑爷升任左副都御史?!”
  贾母闻言喜不自胜,她的敏儿啊,终于能回京了!
  贾政却面带尴尬,惹得贾母高兴的心情都没法维持,“怎么,还有什么没说?”
  “母亲恕儿未曾说完,妹夫也兼任了盐课御史一职,”见贾母面色严肃,干脆一把子说完,“即刻前往扬州赴任。”回京述职?不需要的。
  只是这样的消息,他竟现在才知道,怕是现在圣旨都已经到了吧。
  苏杭地界的巡盐御史,又哪里是那么容易担任的?
  房间里也就贾母和贾政两人,半晌后,贾母看向目前家中唯一还能在朝堂打探点消息的二子,“你怎么看?”
  “母亲,妹夫高升,自然是喜事,当今信任妹夫,方能交付巡盐御史的重任。”贾政停了一瞬,见贾母神色似乎并无不满,继续道,“甄家恰在金陵,不若我们修书一封,也让甄家照看一看妹夫。”
  甄家呀,贾母眼神有些放空,像是在想些什么,等回神后,才点了点头,“也好,也好。盐这一道,还是得有人帮衬着。”
  也不知道,她还能不能等到林如海被调回京的那一天,她的敏儿啊,如今外孙女都四岁了,她却还没见过。
  说想到这儿,贾母就想起了宝玉,索性正事也说了,就该说家事了,贾母有些不悦的问道,“你又凶宝玉了?他才多大,逼他做什么?”
  贾政愁着脸,“母亲,宝玉都五岁多了,您看看他读书的样子……”
  “什么样子?”贾母淡淡打断贾政的话,不怒自威看向贾政,“我们家是什么人家,需要像普通人家一样逼着孩子考科举吗?珠儿怎么没的你忘了?!”
  贾政无端矮了几分,而贾母右手则不自觉摩挲着手杖,暴露了贾母内心的不平静,待贾政离开,鸳鸯回到房间给贾母按揉肩膀,贾母才深深一叹,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上面正是贾敏对贾母的絮絮叨叨。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看筠哥儿身体越来越好,女儿也总算放下了心,女儿无用,只得玉儿一个女儿,如今筠哥儿立住了,我与老爷百年之后,玉儿以后也终于能有依靠……】
  这样的话,贾敏除了给自己的母亲说,也找不到人可以说了。
  只是,贾母凝神看着信上的工整字体,神色难辨。
  林家子立住了,那林家的资源,又能分多少给到贾家呢?
  贾家现在前朝无人,后宫……元春那里也一直没有消息,宝玉也还太小,她这把老骨头,还能护着贾家下一代长成,并且安稳度过,成功转型吗?
  她已经老了,元春,可别让祖母失望啊……
  作者有话要说:
  一般来说,南京就是金陵,地属江苏
  但是在红楼中,用的是金陵省,故而应该包含了本来的“南京”应天,扬州,姑苏(苏州)等地来也算在其中。
  林家祖籍是姑苏,按照红楼的金陵省来算,也是属于金陵
  第4章 新一代端水大师
  不同于贾家个个儿子怕老子,老子大部分时候打压式的教育理念,林家是不同的风格。
  纵使再忙,贾敏和林如海都会抽空给两个孩子启蒙,而林如海在家的时候,一般在书房工作也会把林筠薅进去,遇到些问题可以随口说几句,从小培养小孩子的意识,又或者让林筠自己翻书,不会的问他。孩子毕竟还小,就算是有问题,林如海一心两用,一边解疑一边处理工作还是没有问题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