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刷走了表面的灰后,颜色更加明显了,没有那种整页泛黄分不清颜色的朦胧。
画纸碎成了九片,且有多处破损,修复师用提前比对好的材料画纸仔细又细碎地往破损处修补,眼睛上卡着一个单片放大设备,能够把不起眼的痕迹一览无余。
之后还需要等画纸重新干燥,在新的裱纸上进行拼接,且不能有拼接痕迹。再次干燥后,破损修复后缺失笔墨的地方,也会做痕迹模仿。如果缺失面积大,则不修复,作为历史痕迹保留。
而这样一幅七零八落的古画,在贩子眼里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并且还会为了不被别人拿到,干脆烧了。
“这就是考古和盗墓的区别吧。”小吕故意说给新鬼们听,新鬼们若有所思,有点能理解,但不多。
听到她的感慨,山馆长笑了笑说:“是呀,我们的付出总是不被看见,很多人都觉得考古是合法盗墓……对了,来这边,你看看这东西认得出是什么吗?”
小吕带着一众鬼魂往另一个工作区域挪过去,这边的整理亮度要低很多。
两名工作人员还穿戴了手套和口罩,正在对十几股细小的麻绳一样的东西做处理,但又没有麻绳那么粗,只有麦杆粗,一个成年人的手掌那么长。
“emmmmm……刘备编草鞋用的草?”小吕努力去辨认,认不出。
新鬼们也将脑袋凑过来,看来看去都觉得不过是特意剪得一样长的细绳子罢了。
“哈哈哈哈,草料可没有这么好的抗氧化能力,这个是竹制品。”
说话间,两名员工用镊子将那“小麻绳”浸泡进了一个放了特制药水的容器里,起初并没有任何变化,随着时间推移,那“绳子”居然从内往外展开来,从细柱状变成一个扁平的形状,深棕的竹片上,还有墨色。
“是竹简?”小吕惊讶一声,连忙捂住嘴巴怕惊扰了工作人员。
竹简??这玩意是竹简??
三个新鬼震惊不已,任谁见了这干瘪瘪的东西都只会以为是细麻绳吧?甩到盗墓贼脸上,对方都不会多看一眼,这能卖什么钱?
嬴政听到说目前为止竹简复原了不少,其中最知名的是《睡虎地秦简》,成书跨越时间较大,秦国→秦朝一直都有变更,也可以从其中发现一些由小篆向隶书转变的迹象。
主要是记载了秦的法律制度,在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也略有涉及,是极其重要的研究依据,学术价值不可估量。
如果说刚才的古画修复只是对考古略有理解,见了这千年竹简的复原才彻底明白其中差异。每一个把考古说成盗墓的,非蠢即坏,绝无例外。
通过药水展开后的竹简自然是不算修复的,还有很多后续的工程需要进行,比如上面已经变成一团团模糊不堪的文字,还需要解读。
不过鬼魂们解读竹简文字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可以通过墨团大概的形状推测出一两个字,再通过文字组合推测完整的句子。
嬴政刘邦吕雉围着已经展开的几片竹简,尝试念出上面的文字:
“……八月廿八兮君别离,思之思远兮思断肠;常诲子兮以淡泊,亦畏子兮非重器……”
“这是何意。”刘邦疑惑地嘀咕了句,像是在倾诉什么,不确定。
又看了看另外几片竹简,念道:“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突然一个陌生的声音,传入耳中。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吕思彤和众鬼回头,看见从阴影角落里走出来一名头发花白的清瘦老太,她肤色偏黑,像是长久晒太阳导致,眼神忧郁缓缓走向这边。
“小吕同志看什么呢。”山馆长疑惑地循着吕思彤的视线看过去,那边什么也没有。
“哦……”吕思彤只能装作没看到,让新鬼们去交涉,自己则问,“对了,这个竹简是哪出土的呀,我还以为只有春秋战国时期才盛行竹简,三国时期是帛书呢。”
“你已经认出这是三国时期的竹简了?”山馆长惊讶,说,“是好久之前的了,现在修复技术成熟了才拿出来修复。”按照山馆长的说法,这份竹简在琅琊古城的景点项目打地基的时候发现的,当时以为会有墓葬,挖掘后却只有一个很小的衣冠冢,初步鉴定只有两件衣服,几份竹简。
在排除了有大墓葬的可能后,景点项目正常落成。
当年文物修复技术不成熟,地方博物馆也没有足够的人手,就上交到了省博来。
吕思彤点头,说:“嗯……这一份写的应该是《梁甫吟》,另一份可能是家书之类。”
“《梁甫吟》?!”山馆长十分吃惊,相传这是诸葛亮创作的乐府诗,是谁特意在琅琊古城建了个衣冠冢,难道和诸葛亮有关?可是,三国时期琅琊归属徐州,后期一直是曹魏地盘,谁活腻了在曹魏给诸葛亮立衣冠冢。
“这个嘛……”小吕偷瞄正在说话的几个鬼,收回视线一本正经地说,“就是有没有一种可能,黄月英在诸葛亮死后曾经带着孩子来到过琅琊?”
“……”山馆长稍一思索,说,“不可能,不说蜀道难行,黄月英偷偷摸摸来也就算了,带着诸葛瞻到琅琊,不是等于给人送人质嘛。”
“那就是她托人带过来埋着的。”
“啊?”山馆长还是觉得这个可能不大,仅供参考吧就。
吕思彤没再争论竹简的内容,一切还是以修复后的结果为准,何况新来的黄月英对自称是嬴政刘邦和吕雉的鬼存在诸多不信任,只报了名讳没有说其他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