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袁术敢怒不敢言,冷哼一声坐到边上不说话了。以前他还能是孙策的“明公”,现在势单力薄又是个新人,袁本初也不可能帮自己,只好受着窝囊气。
孙策很满意,扭头看向吕思彤笑得灿烂,说:“没后顾之忧了,可以启程了。”
都到这份上了,要是出尔反尔不讲信用,恐为鬼魂们所耻笑记恨,也会给今天才认识的讲究信字的二荀坏印象。
吕思彤叹息一声重新背上旅游包,说:“我给学校请个假。”
临出门前减曹操和二荀还在别扭,除了刚回家时打了声招呼,到现在也没说一句话。
想到二叔这个歹人一招灯下黑实在是难以料想,过于依赖高科技导致了思维僵化,而令君一语道破盲点,果真厉害。也是这个团队加入的第一位智力型选手,还附送了个大侄子,真是再好不过。
吕思彤又折返到屋里,向老曹和二荀表达感谢。
她拍了拍曹操的肩膀,比划了个大拇指,说:“曹总,你老婆真棒。”
曹操:“?????”
说完立刻就跑,带着孙策和孙权往合肥去。
谁能料想,当年孙权打了一辈子都没能打下来的合肥,现在只需要2.5小时就到目的地。
两个鬼魂跟着吕思彤飘出高铁站,孙权站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看着人来人往。
清晨的阳光并无多少温度,空气中有着淡淡的水汽。
在庐江西下站,因没找到直达的地铁干脆就打车过去。孙策孙权都莫名紧张,一路上沉默着捏紧了全都放在膝上,似乎琢磨着以如何的话语起头,叙说未能同生共死的遗憾,或是叙说君故几十年里的悲痛与哀思。
一下车,路牌名字就叫周瑜路。
一个老旧充满着岁月痕迹的石牌坊立在现代建筑之间,上面的文字褪色几乎快要难以辨认。
穿过石牌坊的门可以看见一个藏在更里面些的园子,走进来到门前可见牌匾上书写的字。
黑底金字:周瑜墓园。
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它没有拦起来收费,也没有专门看护的人,就那么静悄悄地坐落在喧嚣城市里不起眼的位置,冷冷清清几乎没有看到其他的游客。
孙策孙权站在门口,所谓近乡情怯,真到了周瑜家门口,竟也停驻脚步。
周瑜的丧事,孙权是认真安排的,陵墓的修建也给了一定的规格。但外面这一大圈的建筑应该都是后世所建,也可见当地对周郎的爱戴和尊敬,不至于荒野之地遭贼人辱没。
这么一想,两个吴侯的墓流传到后世之时都已经十分潦草,一个是明孝陵神道旁的一块碑,一个是丝织厂边上的一棵树。
“公瑾能有如此完善妥当的保护,吾甚慰之。”自己陵墓破点没关系,见到周郎陵墓如此完好就心满意足了。
走进大门,一面墙壁石屏书写着周瑜的生平和功绩。往里走是保留了汉墓规格的神道,两侧的石兽伏在地面,已经被岁月侵蚀得认不出样貌。
修缮过的道路平整宽敞,一路往前穿过一间屋子,来到一片空旷之地。
正前方便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坟包,拾阶而上,供桌、香炉、贡品一应俱全,墓碑上书:吴名将周公瑾之墓。
孙策站在坟包前,向着墓碑抱拳鞠躬,先死的给后死的上坟,这种感觉是当真奇妙。而孙权将自己拉回到了很多年以前,公瑾出殡的那天,那时候他就是站在这个墓碑前,他紧紧握着拳头无法接受世间再无周公瑾这件事。
空中凌乱飘散的纸钱,空地上跪倒一片哭泣的江东臣子,站在高处哭喊着“魂兮归来”的声音,混杂着他脑海里绵长不断的耳鸣声。
现在,又来到这里,却能再见周公瑾,他脑海里同样空白一片,不再是悲,而是喜。
吕思彤双手合抱作揖也算是尽了后辈的礼数,见周瑜迟迟没有出现,吕思彤找话题打发时间,问孙权:“你哥和周郎同时掉水里,你救谁?”
奇奇怪怪的问题打破了两鬼心中的紧张。
孙权说:“兄长与周郎能一起游上岸。”
孙策补充道:“我与周郎都会水性。”
“假设呢,假设你哥和周郎都不会游泳。”
孙权觉得她是在找茬,便说:“我的水性是兄长所教,兄长如果不会,那我也不会水。而你来找我求助,那必定是被你推下去的,我会把你推下去陪葬。”
吕思彤:“?????诶不是,我为什么要推他们??”
孙权:“我也只是假设。”
嘶。
不正常,权仔怎么一来周瑜坟头都伶牙俐齿了!
微风阵阵,鼻子里可以闻到清晨坟头泥土混着野草的气味,那种古朴而孤寂的气味。
一声轻笑,打断了一人二鬼的思绪。
如果对一个人十分的熟悉,只凭短暂的一个音就能将其辨认。
三双眼睛齐刷刷看向台阶另一边的位置,一个穿着较为单薄的丝绸衣物的年轻男子,肩膀上简单披了一件外衣,面色并不算好有些苍白,看得出是病重的模样。
虽是养病期间,但头发也没有披散下来,仍旧仔细地束发,还以玉簪固定,只是长期躺着导致发丝有些凌乱,却不失仪态的端正典雅。
周瑜年纪虽是三十有六,却仍旧没有长胡子,可能是天生如此的体质。以古人的审美来说,这年纪没有胡子的话和宦官没什么区别,难免会有些阴柔别扭,可没胡子的周瑜却没半点阴柔,哪怕重病状态,那双坚毅的眼睛也是令人不敢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