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只有小凑安安静静坐在一边,低着头在自己的小木简上画着什么。
董天心好奇:“你不写吗?”
小凑细细黄黄的发丝飘荡着,像一蓬柔软的蒲公英,“我没有能写信的人。”
“写给我吧。我还从没收过家里人的信呢。”董天心笑道。
小凑有些惊讶,又有些扭捏,“我不认字……”
“你画画很棒啊!”
小凑笑了,飞快点了点头。
董天心心头一动,张开手指,细腻的风滑过指缝——她的风开始恢复了!
芒昼猝然从马肉里抬眼,“三十里外,有敌兵逼近!”
黄沙堡堡长是个黑脸汉子,姓陆,听到老朴的汇报,大惊失色:“匈奴兵据此还有三十里,此话当真?”
老朴飞快看了眼芒昼。
芒昼:“还有二十五里。”
老朴:“诶?”
芒昼:“二十四里。”
陆堡长:“诶诶诶?!”
阿昌:“老陆别废话了,芒少侠武艺高强,救过我们,他的话可信!”
陆堡长定定看了眼阿昌,起身出门,“全堡整兵,上城墙,准备迎敌!”
整座黄沙堡忙了起来。兵卒们举着火把登上城墙,火龙似的将整座黄沙堡照得亮如白昼,堡内的平民训练有素搬运箭矢、长锥、石块、宽刀、木棒、盾甲……
皮皮荣新做的弓弩也要运上城墙,这个时代的弩设计不够精巧,又笨又重,皮皮荣和石九每个人能搬六支,董天心左肩挎两支,左肩挎两支,已经是极限。吕午气喘吁吁抬着三支,二南和小凑分别背了两支,左柏颤颤巍巍拖着一支。
路上遇到几名大娘扛着大包石块健步如飞,六旬的老人虎虎生风挥舞着木杖热身,年轻的小媳妇们(部分是戍边卒的家属)双手抄着菜刀,威风凛凛,和小凑一样的半大孩子们穿上了藤甲,拿起了刀。
大家飞快登上城墙,熟练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害怕,所有人都有条不紊地准备着,郑重安静的肃杀之气弥漫在夜风中。
陆堡长站在城墙中央位置,神色凝重,阿昌提着刀守在一旁,几步之外,是老朴和芒昼。董天心凑到芒昼身边,总算多了些安全感,回头一瞧,吕午和左柏蹲在她身后,貌似更安全。
一名斥候飞奔而至:“十里外,发现匈奴军队正在逼近。”
陆堡长:“多少人?”
“五百有余。”
芒昼:“五百六十九人。”
陆堡长诧异,“确定?”
“确定。”
夜色中,芒昼白衣翻飞,侧颜冷峻,像一尊雪雕。
左柏压低声音:“我粗略算了一下,整座黄沙堡加上老人孩子女子,不足百人。”
董天心:“也就是说,平均下来,一个人要对战五名匈奴兵?!”
左柏点头。
吕午:“更糟的是,没发现那片愿力木简。”
董天心伸开汗漉漉的手掌,指缝间的风凌乱地缠绕着,只恢复了不到三成。
芒昼手指掐诀,指尖隐隐泛起萤火般的明光,很快又熄灭了。
董天心和芒昼同时叹气,左柏和吕午的脸绿了。
陆堡长提声:“今夜将是一场恶战,不能败!”
阿昌:“黄沙堡必胜!”
黄沙堡兵卒和百姓齐声大喝:“必胜——必胜——必胜!!”
董天心挑了一柄刀,颠了颠,太重,换成了木棒,芒昼抓起一张弓,吕午不知道从哪里摘了两根枯草根,双手举在耳朵边,左柏捏着石块在城墙上飞快写下一串又一串的公式,也不知道是在计算他们的胜率还是为了缓解紧张。
突然,城墙微微震了一下,左柏的公式写歪了。
地面隆隆,仿佛无数闷雷滚滚而至,雷声越来越大,渐渐变强、变得清晰,是马蹄声。一片黑压压碾过地平线,蝗虫般逼近黄沙堡。
黑色的马,黑色的铠甲,密密麻麻的弯刀闪着刺眼的白。
董天心第一次发现,五百骑兵竟然有这般恐怖的压迫感。她的心跳一下比一下沉,仿佛五脏六腑只剩下了一个心脏,震得手脚发麻。
陆堡长抬起手臂,士兵前后双排,端弓搭箭,百姓屏息持刀,匈奴骑兵扬着沙尘越来越近,越来越近——陆堡长狠狠挥手,箭矢齐发,寒光划破长夜,前排匈奴兵惨叫坠马,陆堡长高呼“换!”,首排弓箭手退后搭箭,二排弓箭手补位再射,匈奴兵中突然爆出一声大叫,黑骑兵调转马头退出射程,八成的箭射空了。
陆堡长大喊“停”,死死盯着匈奴骑队。
一名身材魁梧,身着铠甲的匈奴将领策马上前,趾高气昂仰起头,凌空抽响马鞭,六名骑兵拽着长长锁链走到了阵前,锁链上拴着六十多名衣衫褴褛的百姓,几乎都是女子和孩童,还有几个发须银白的老人,鼻青脸肿,没有鞋,双脚血肉模糊。
城墙上有人低呼出声,“是元海堡的老丑,我上个月去元海堡还见过他!”
随着这一句,越来越多的人被认出来了,眼前这些人就是距此四十里外元海堡的百姓——这些百姓出现在这里,意味着元海堡已被匈奴兵攻破。
一片死寂。
匈奴将领仰首大笑,骑兵像驱赶牲口一样把元海堡的百姓轰到了最前方。骑兵挥舞着马鞭,狠狠抽打着百姓的后背,逼他们一步一步向前,抽烂的血肉坠落,深入沙地,砸出一片黑红色的沙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