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司文兰笑着点头。
  两人都是善谈的人,一来一回就各自把双方的家人介绍了番。
  奶奶姓胡,一米五的个头,头发利落挽在脑后,应该是个喜欢笑的人,眼角皱纹都微微往上扬着。
  而且姜向北还发现了个既新奇又震惊的地方。
  胡奶奶竟然是个小脚,裤脚下只露出个尖尖的鞋尖,鞋头上还绣着花。
  “奶奶受封建社会习俗坑害,从小就裹脚,不过奶奶可不吃封建社会那套!”
  看姜向北不住地往她脚下瞟,胡奶奶提起裤脚,大方地让几个孩子看个够。
  “小孩子不懂事,大娘你别见怪。”司文兰赶忙道歉,顺手把姜向北搂过来捂住了嘴。
  生怕一不小心又秃噜出什么得罪人的话来。
  胡奶奶哈哈一笑,爽快地表示“这有啥!又不是见不得人的东西。”
  接着,胡奶奶把他们一家子人大概介绍了遍,毕竟以后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总得有个称呼。
  胡奶奶家共有七口人。
  除了胡奶奶和老头齐爷爷之外,女儿齐桃花和女婿曹建设共育有一子两女。
  外孙曹龙是大哥,今年十九岁,二外孙女十七岁曹彩英,小孙女十四岁曹彩凤。
  开始姜向北还以为曹建设是上门女婿,要不怎么会带着爱人的父母一起生活。
  胡奶奶好像也不想邻居们误会,不等大家胡乱猜想,自己先说了起来。
  曹建设原本就是洛川市人,早几年响应号召下放到胡奶奶他们村当知青。
  后来跟齐桃花相亲结婚,还一连生了三个孩子。
  前几年回城潮兴起,同村知青丢下媳妇丈夫独自回城的多不胜数。
  曹建设也在回城的行列中,不过刚稳定之后立即就回村里把一大家子就接进了城里。
  “我女婿是个好人,连我们老两口都一起带来了城里。”齐爷爷感慨。
  接走妻子儿女无可厚非,但还把岳父岳母一起接进城里,这就没多少人可以做到了。
  姜爱国听罢,也忍不住跟着称赞了几声曹建设仁义。
  姜向北跟着爷爷一起去看了曹家刚买的房子。
  房子是曹建设托单位同事帮忙牵线,只是在外边随意看看就交了钱。
  接家属进城,没有房子就没法开介绍信。
  当时曹建设看得匆忙,胡奶奶他们也是进了城才晓得屋子在哪。
  铜锁老旧,还是非常老旧的挂锁,姜爱国扭了好几下锁头才终于咔哒一声。
  “……”
  锁是响了,锁还是没有打开的迹象。
  “反正都要换锁。”胡奶奶一手拽住锁扣,用力一扯:“坏了就坏了吧。”
  锁扣掉落,曹龙两只大掌用力一推。
  咔嚓——啪——
  那扇本就摇摇欲坠的老旧雕花木门应声倒地,砸到地上掀起漫天灰尘。
  胡奶奶仍旧乐呵呵地:“大门正好也重新修一修。”
  “外婆,房梁也该修了。”正处于变声期的曹彩英声音跟鸭子一样,说着指向挂满蜘蛛网的房梁。
  “都修都修!”胡奶奶还是笑呵呵。
  也许是源于胡奶奶乐观,曹家上下都呈现出一种看啥啥都好的感觉。
  两间加起来就五十平不到的屋子。
  瓦片破漏,房梁腐朽,墙皮脱落。
  在姜向北看来全是毛病的屋子,他们一家子人看得喜气洋洋,言语间全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大外孙曹龙说能上街找活儿干,曹彩英撒娇要靠窗的地方睡觉。
  “老姐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叫我。”
  离开屋子前,姜爱国热心地提出帮忙,顺便还找来工具帮曹家把屋子门给修好了。
  ***
  经过几天烈日暴晒,两周后面包窑终于迎来第一次热窑。
  与此同时曹家人那边屋子也收拾妥当添了点家具,一家人也正式搬了进来。
  刚修建好的厨房彻底来了个大变样。
  从细条形变成正方形,屋里两扇门正对,三扇窗,院墙上姜爱国也打了个高高的小窗子通风。
  这样一来,白天基本不用开灯做饭。
  面包窑安排到靠厨房左边的位置,右边水井方便夏家人进出。
  洛川地下水资源丰富,这口水井两天就挖到了水,而且根据老师傅推断,极大可能还是口暗泉。
  水泵就抽了几个小时,水已经清澈见底。
  姜爱国去袄子山的溪流中找回不少石头,回来活着水泥砌了个圆,又在上面立个竹盖。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落叶泥水掉落,姜向北打水时也安全得多。
  “你在家待着,我去接你哥。”
  刚清洗完水井边上,姜爱国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提示已经十一点整。
  今天是姜向南中考的日子,考场设在二三三厂子弟学校里,离三水胡同还有些远。
  “爷!等等。”姜向北赶忙从兜里掏出张面粉票和五块钱:“帮我带点面粉回来呗。”
  面包窑建好,接下来肯定会有一段摸索温度的时间。
  买点面粉先从最简单的品种做起,等掌握了烤窑“脾性”再进行下一步。
  “要是能找着牛奶也买点,要是买不着那就偷偷用前回换的奶粉。”
  司文兰哪舍得喝奶粉,留了罐子打算过节送人情,剩下那罐子就每天早上给兄妹俩和姜爱国各冲一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