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能使唤的都被姜向北支走,屋里就剩一个娃娃流着口水继续加油打气。
肉馅搅好,姜向北踮起脚尖把面盆端下来,用手扯了团查看发酵情况。
恍惚中,竟然有了种很陌生的感觉。
在她看来很是生疏的动作已经足够家人朋友们震惊。
蒸笼找到,与之一起进厨房的还有姜爱国和姜半。
“我姑娘真会做包子?”
菜板撒上干面粉,发酵好的面团在姜向北手下变成各种形状,光滑洁白的没有一点面疙瘩。
姜爱国砸吧口旱烟,点头。
“向北不仅会做,而且做得很好。”
会做饭的人光是用眼睛瞧就能看出姜向北到底会不会……不仅会,而且相当熟练。
“她从小就没进过灶房,上哪学的做包子?”姜半觉得不可思议。
瞧这熟练的样,不说几十年,几年估摸着肯定没跑。
姜半问,姜向南就把刚才妹妹说的又重复了遍。
“累着我姑娘了。”姜半作势抹泪,说着很是夸张地长长叹气:“要是她妈看到还不晓得要多高兴。”
“少在这胡说八道,要是没事就去烧蜂窝炉!”
自小姜半这张嘴就喜欢乱说,刚才那话叫外人听去还以为儿媳妇死了呢。
姜爱国硬是忍着用烟杆子抽他的冲动,把人使唤去帮忙。
一个个圆咕隆咚的包子摆在蒸笼里,每个大小差不多,包子褶随便数数也都一样。
夏彩霞一个从小在洛川长大的南方人,就没见包子的制作过程。
“向北,你上辈子是北方人吧。”
“我上辈子也是南方人。”姜向北笑。
上一世的姜向北出生于西南,生长于西南,因为喜欢才求师父教西点之外又教了中式面点。
第一堂课,师父教她做馒头。
一遍遍揉面,一遍遍寻找手感,那样枯燥的日子却让人觉得无比有成就感。
最开心的,莫过于品尝的人说好吃,吃过一个又会去拿第二个。
思及此,姜向北心里忽然一动,揪了团白面放到边上。
第一屉包子上蒸锅,姜向北又特意做了笼馒头合在一起蒸。
发面馒头蒸熟的过程中,会有淡淡面香气飘出,混合葱香,随着雾气飘散开来。
香味四溢……
***
三水胡同,十七号院。
不大院子中全部被各家围的栅栏所占据,原本好好的青石板路全被撬开种上了瓜果蔬菜。
不知道是谁家刚上了肥,满院子都是大粪味。
留出来的路勉强只能容得下两个人侧身而过,几个女同志就坐在自家菜地边,忙着手头的事有一搭没一搭地随便聊着。
他们院不像隔壁,有个说话顶用的姜爱国镇着,院里干干净净的没人敢围。
十七号院一家也不服一家,有人带头大家都生怕自己吃了亏。
围起来的菜园子其实就巴掌大小,平日里吃菜大都也是上菜站买。
有心想恢复院子,可又怕吃亏。
一日复一日的,这院子里臭味就没没断过,不是这家浇粪水就是那家烧草木灰埋肥。
“今晚当家的回来,咱们几家开个会。”
肤色黝黑的中年妇女绣完最后一针,低头从箩筐里拿出线团。
“秀娥姐说得对,院里这么下去不行。”短发妇女捏着针,指向院门口:“只要一下雨咱们院门口这稀泥就没干过。”
红褐色的泥水溅得一裤腿都是,胶鞋就没哪天能干干净净走回家。
大家都不想做带头人怕吃亏,眼下崔秀娥提议,剩下几家人连忙应和起来。
只要各家婆娘点头,男人们更是巴不得连夜还原。
“还原了也好,过不久我们家老二要相亲,总不能让人女同志来家闻着大粪味吃饭吧。”
短发妇女拍拍裤子站起来。
猛地,一阵微带着点酸的面香夹杂着臭钻入了鼻子。
“秀娥姐,你闻是不是发面馒头的味儿?”
短发妇女叫张贵英,和崔秀娥一家以前是同屯邻居,后来又一同跟随丈夫调来洛川。
这一来就是十几年,都不知道多少年没闻过发面酸味了。
崔秀娥拿着鞋底子就站起来,仰头细细闻了闻:“是馒头味儿。”
循着气味往院墙边走过去几步,那淡淡的酸香味就更浓了些。
“是隔壁院的谁家。”崔秀娥肯定道。
“咱们去看看?”
“走!”
崔秀娥立刻放下鞋垫子,拍拍身上的线头,兴高采烈地就和张贵英一起往外走。
“至于吗!几个馒头就兴奋成这样,哪来的土老帽。”
剩下一家人门前,显摆半天都没得到回应的沈琴沉下脸,瞪着两人背影走远。
这两人平时瞧着清高得很,除了院里的人跟谁都不来往,沈琴没少在背后说她们坏话。
忙着绣鞋底的卷发中年妇女似笑非笑地瞟了眼沈琴。
“我劝你以后在她们面前说话可小心点。”
女人其实也不想跟沈琴多来往,可谁叫两家人沾亲带故,想断也没法子断。
“小心什么!”沈琴不屑:“难不成她们还是王母娘娘下凡,一指头就能让我少十年寿命不成。”
卷发女人侧过脸,轻蔑地笑了笑。
既然想找死,又何必拦着。